王 愷, 鄭振茹, 李衛敏, 董冠楠
(1.河北省人民醫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2.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營養科, 陜西 西 安 710061)
重癥患者在嚴重創傷、感染等應激狀態下存在較高的營養風險,可影響細胞的能量代謝、營養底物的合成、組織器官的結構功能等,是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的關鍵問題,同時也對臨床結局具有重大意義。營養治療向患者提供較全面的營養素,不僅僅具有提供能量、恢復氮平衡等作用,還有調理新陳代謝、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1]。目前臨床營養治療主要包括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2]。腸內營養是指經消化道給予營養素,根據組成分子量不同可分為整蛋白型、短肽型及氨基酸型[3]。腸外營養是指經靜脈提供營養素,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可以為胃腸無法攝取和利用營養素的患者提供營養支持[4]。重癥患者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單一途徑的營養治療無法完全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而提出了腸內腸外序貫療法的概念[5]。本研究通過營養風險篩查納入了90例存在較高營養風險的重癥患者,旨在探討腸內腸外營養貫序治療對其營養狀況、腸道功能、臨床指標及并發癥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重癥監護室住院的重癥患者137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病歷資料完整且配合隨訪者。排除標準:①糖尿病病史及其他營養代謝的內分泌疾病者;②消化系統疾病及胃腸道手術史者;③惡性腫瘤者;④既往具有嚴重器質性病變者。采用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評估,其中90例提示需要營養治療,按照隨機數字法將90例具有營養風險的患者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34~78歲,平均(52.14±8.90)歲,原發疾病包括腦出血9例、腦梗死16例,顱腦外傷10例,重癥肺炎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6例。觀察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35~75歲,平均(53.21±7.71)歲,原發疾病包括腦出血7例、腦梗死19例,顱腦外傷9例,重癥肺炎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營養風險篩查:NRS 2002評分包括三方面內容:①營養狀況受損評分:0~3分;②疾病嚴重程度評分:0~3分;③年齡評分:在以上評分基礎上年齡≥70歲者加1分。該評分總分在0~7分之間。總分≥3分表示具有營養風險,需要營養支持。總分<3分表示尚無營養風險,但是住院期間需要每周復查1次,監測營養狀況[6]。
1.3治療方法:入院后兩組患者的基礎治療基本相同,均為積極控制原發病、緩解臨床癥狀、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等。對照組給予全腸外營養治療(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患者熱量供給標準參照 Harris-Benedict 公式計算,熱量按非蛋白熱量83.68~104.6 kJ(20~25 kcal)/(kg*d)供給。將葡萄糖、20%中長鏈脂肪乳、18種復方氨基酸、15%氯化鉀、水溶性及脂溶性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配置成“全合一”腸外營養液,混勻后保存在3L的靜脈營養輸液袋中,通過中心靜脈輸注,24h內輸完,每日輸注時間固定。治療組給予腸內腸外營養序貫治療,熱量計算同上。入院24h內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治療,由EN提供30%的能量,以后每24 h可增加20%的熱量直至全量,剩余部分由PN補充。采用腸內營養泵將腸內營養制劑勻速持續泵入,在輸注過程中觀察患者的胃腸道反應,輸注速度為20~100 mL/h,營養乳的溫度保持在39~42℃,泵入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按照濃度由稀到濃、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則逐步過渡到全腸內營養,腸外營養液配置及輸注方法同前。
1.4觀察指標:于入院時、治療后14d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6mL,低溫離心后得到血清。采用溴甲酚綠法檢測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及轉鐵蛋白(Fransferrin,TRF)水平,比較營養狀況。比較患者住院指標,包括總住院費用、監護室時間和總住院時間。觀察治療期間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2.1營養風險篩查結果:137例重癥患者均進行營養風險篩查,90例患者NRS 2002評分≥3分,平均(5.26±1.02)分,47例患者NRS2002評分<3分,平均(2.35±0.68),具有顯著性差異(t=-17.607,P=0.000)。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營養狀況比較:入院時,兩組患者ALB、PA、TRF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14d,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升高,且觀察組PA、TRF水平升高更為顯著,組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比較
2.3兩組患者住院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總住院費用、監護室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指標比較
2.4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5.56%(25/45),觀察組為28.89%(13/45),具有顯著性差異(χ2=6.559,P=0.010)。感染和應激性血糖升高事件上發生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在重癥患者的綜合治療中,保護全身各臟器的灌注與改善氧合極為重要。早期的臨床營養支持多側重于對能量和基本營養素的補充,維持正氮平衡,通常采用全腸外營養的方式,營養狀況維持較為困難,且并發癥的發生率高。現代臨床營養支持已把側重點轉向代謝調節和免疫功能增強方面,從能量支持逐漸向功能支持發展。越來越多研究證明[7],及早的實施腸內營養支持,不僅能夠提供營養底物,還能改善腸粘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維護腸道內環境穩態。重癥患者腸道因缺乏灌注、氧供應不足等可導致屏障功能受損,單純進行腸內營養治療可能會導致能量供給不足,因此提出了“腸內腸外序貫治療”的概念,即在24~48h內實施早期腸內營養,并隨著胃腸道的耐受性增加,逐漸減少腸外營養提供能量比例,最終達到完全腸內營養的治療目的[8]。
臨床上最為常用的評價營養情況的生化指標包括ALB、PA及TRF。ALB是監測營養儲備的重要指標,若病人長期臥床或意識障礙時,可用ALB替代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營養風險篩查。TRF是鐵轉運的主要蛋白,貧血、慢性肝病、腎病綜合征等情況均可導致其水平降低[9]。ALB和TRF具有較長半衰期,因此不能很好的反應患者急性期的營養變化。PA的半衰期約為2.5d,可以作為ALB和TRF的補充指標,反應患者急性期蛋白質水平的變化。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14d后血清ALB、PA、TRF水平均明顯升高,而PA及TRF水平組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兩種營養干預均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實施干預后的第14d,ALB水平組間比較未見明顯差異,可能是由于ALB的半衰期較長,有待進一步探討兩種干預措施的遠期療效。
營養支持治療除了提供能量以外,還要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和屏障重建[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總住院費用、監護室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腸內腸外序貫治療于24~48h內就開展腸內營養治療,首先選用少量的小分子制劑,如短肽型制劑,對于存在胃腸功能功能紊亂的重癥患者可以明顯提高其耐受性,也為后期使用整蛋白等大分子制劑奠定治療基礎。同時腸外營養作為供能補充,選擇了結構脂肪乳和ω-3魚油脂肪乳劑混合供能的方式[11]。其中結構脂肪乳是長鏈和中/長鏈脂肪乳劑的混合物,與物理混合的中/長鏈脂肪乳劑相比,脂肪酸代謝效果更好。ω-3魚油脂肪乳可以抑制細胞免疫,達到抗炎的作用,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可以縮短總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的總住院費用。
綜上所述,對于存在營養風險的重癥患者進行腸內腸外營養序貫治療,能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恢復胃腸功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從而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