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慶華
沈陽體育學院武術與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
高校是培養社會需求的不同層次的人才搖籃,注重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體育專科院校在實踐教學環節上在緊跟時代腳步進行改革創新,但多數還是以理論和技術教學為主,實踐教學不夠獨立,重視的是技術能力掌握,實踐教學成為了補充和延伸技術知識的學習部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學校實踐教學很難得到發展。雖然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已經逐漸提高了實踐教學的發展,但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影響一直存在。對實踐教學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教務處兼顧,無法滿足現實教學需要。這一系列問題都會制約體育院校人才質量的提高。本研究主要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現狀進行梳理,找出實踐教學的不足,為實踐教學的獨立性建立理論支撐。
以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為研究對象,以沈陽體育學院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數據庫、互聯網檢索及相關專業書箱等以武術實踐教學為關鍵詞和主題系統查閱與本研究相關文獻70余篇,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梳理。設計具體研究方案和思路,確定具體內容分析指標和調研方案。
1.2.2 問卷調查
為了把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體系構建,對相關專家20人,用人單位20個及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1.2.3 參與體驗和深度訪談法
參與體驗和深度訪談等方式針對學生的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等進行調研。
1.2.4 數理統計法
用數理統計法對課題中的數據予以處理,結合Maple軟件對數據模型進行計算。

表1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調查表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更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客觀提出。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坐不住的危機感和誤不得的使命感,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育規律,強化專業素養,突出特色辦學,注重加強學科專業、師資隊伍、教學內容、制度機制等建設,推動教育與時俱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效,切實使培養的學生滿足社會所需人才。從表1中可以看出專家、老師、學生及實習單位一致認為理論與實踐教學一樣重要。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在實踐教育環節中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從教學一開始就與實踐不可分離,在學習過程中,時時都處在創新實踐中,學生要在掌握一定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編,從小的一個技術到后期完成某一項拳種的完整套路創編;同時多數學生一入校就在校外教授武術愛好者、幼兒及青少年。所以說,學生對實踐能力的需求是迫切的;對于老師而言,實踐教學與傳統理論教學在教育方式上是有很大區別的,實踐教學更容易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差異,并且體驗實踐帶給學生的快感,從表2中可以看出。

表2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對實踐教學積極性調查表
通過專家訪談,得知影響學生實踐教學的因素較多,校內外因素及學生自身影響因素等。其中校內影響因素包括校內設施、課程設置及師資隊伍;校外影響因素主要有實踐教學平臺單一;學生自身的影響因素主要是積極性不夠,個別學生動手能力水平較低、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從表3可知:學生認為影響實踐教學較大的因素有:實踐教學平臺單一、實踐教學指導師資隊伍匱乏。

表 3 影響實踐教學因素調查表

表 4 實踐教學設置調查表
對實踐教學時間的安排分析,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中實踐教學時間安排嚴格按照教學設計設置,從表4可以看出教師與學生認為安排較合理。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應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尤為重要,為此就學生實踐能力要求通過問卷調查得出如下結論,如表5,小型武術培訓機構組織管理能力、組織策劃能力、創業經營能力、教學訓練能力選擇的頻數相對較高。

表5 專業人才實踐能力需求調查
專業設置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就業,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類型,通過對專家、老師就本專業就業方向的認識和學生自身的就業取向做如下現狀調查;其中專家、老師認為學生就業方向應該是體育教師、教練員及小型武術培訓機構創業者,相對于專家、老師對學生就業方向比較集中外,學生本身似乎對就業方向更加多元化;除了學校教育、教練員外,準備考研究生及公務員的也有一部分學生,這說明現在的學生就業方向不確定性很明顯。調查結果(見表6)。

表6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就業方向調查
沈陽體育學院2016年修訂培養方案中,意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培養方案中加入了實踐教學的比例,通過對3屆學生的實施,實踐教學主要分為校內和校外,校內集中在大一、大二、大三階段,校外集中在大四階段,整個實踐過程通過評價體系的相關規定完成。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實踐能力,并且在社會中有所發揮,為就業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