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輝
茅臺學院,貴州 仁懷 564500
“優秀的傳統武術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是建立在延續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1]同時,繼承和發揚武術,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發展,高校武術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茅臺學院自2017年被教育部批準辦學以來,體育教學已經進行了將近三個學年,其中武術教學包含了體育選項課中的《武術(長拳)》《武術(劍術)》和《武術(刀術)》,以及《體育基礎課》中的《太極拳》部分,武術教學體系的發展還處在逐步完善階段,若不盡快對武術教學進行改革,武術運動的發展將會滯后于其他高校。
在2019年11月份,對茅臺學院武術選項課107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發放、回收107份,有效問卷107份,經過統計,相關數據如下:

表1 學生對武術課認可度的問卷調查數據統計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實地調研并結合查閱文獻資料,歸納出了茅臺學院武術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武術教學包含了體育選項課中的《武術(長拳)》《武術(劍術)》和《武術(刀術)》,以及《體育基礎課》中的《太極拳》部分。從目前的武術教學內容來看,內容只有單一的武術套路運動形式,而且開設的項目不夠豐富。從表1的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學生也希望開設更豐富的武術項目。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武術學習,基本上都能進行太極拳的演練,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武術健身的需求。但未能將武術教學和訓練很好的延伸到課外,學生在課余沒有形成練習武術及學習武術的良好意識,也未形成較為完善的武術第二課堂大環境,學生在武術課堂教學后,幾乎不再自發進行武術訓練,武術類活動開展極少,武術第二課堂開展情況不容樂觀。
武術教學沒有專門的武術場地、未設置武術地毯等設施,教學一般是在田徑場、足球場或是籃球場,若這些場地進行相應項目教學或者這些場地被占用時,武術教學只能轉移到非運動場地的一些空場地去教學,一旦遇到下雨的天氣,只能躲進體育館內的其它場地邊緣,由于場地有限,被迫進行理論教學或自由活動。
通過表1可以看出,學生對武術課的滿意度不盡人意,數據顯示只有61%,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占了39%,仍有一大部分學生對武術教學的認可度不高;“只是修學分”的選課動機占了58%,遠遠領先其他動機,一半以上的學生只是為了修學分。通過問卷調查統計和教學觀察可以得出,目前學生對武術課的認可度并不樂觀。
通過表1可以看出,學生感興趣的武術項目目前還沒有開展,仍有39%的學生對武術教學不太滿意,雖然武術教學還處在起步階段,但應對教學進行反思。“各大高校在進行武術教學的過程當中,絕大多數的學校仍然是以武術教師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而這種落后、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再適應當前教學實際的需求,對于教學內容的推行也是相當不利的”。若不及時改變教學思想,學生將會對武術逐漸喪失興趣,使武術練習只是為了完成考試任務,武術教學氛圍、武術教學效果以及學校武術發展將會遠遠滯后于其他高校。
針對茅臺學院武術教學現存的問題,以及其它高校武術教學情況,并結合一定量的文獻資料,對茅臺學院的武術教學體系提出改革和創新的建議。
目前,武術教學課程開設的項目主要有《太極拳》《長拳》《劍術》《刀術》四個項目,從項目種類和形式上來說,較為單調。今后應開設更多的武術項目,一是在武術套路的運動形式上增加《棍術》《槍術》《太極扇》等項目,使可選課程項目更加豐富。二是要增設搏擊運動項目,如可增設散打、短兵、摔跤和推手等項目,提高學生對武術技擊的興趣。另外可增設一些傳統武術項目,如《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翻子拳》等傳統拳術及器械,傳統武術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以及地域、拳種特色,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我校在2018年成立了第一個武術社團,但目前發展狀況不樂觀,存在人數少、未按時訓練、參與學校活動少等問題,應當指導和鼓勵社團挖掘特色項目,按時訓練,扎實基本功,提高武術技能,多在公共場合表演,增加社團名氣和影響力,組織更多的武術活動。在課堂武術教學的基礎上,吸納一些具備一定武術基本功且對武術有興趣的學生籌備學校武術隊,按時訓練,爭取更多的參加武術表演和武術比賽,促進學校武術運動的發展。
非體育院校或未設置體育專業的高校,都存在武術場地和設施不完善的情況。一般的武術教學都是在田徑場、足球場或是籃球場,在教學中比較容易受到場地的限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強武術場地和設施建設,確保武術教學順利進行。
武術教學中,要不斷根據教學反饋情況改變教學思想,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武術運動項目本身存在一定的枯燥乏味性,并且對學生的意志力和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考驗,在學生學習的新鮮感過后,容易出現消極、懈怠的情緒,要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身體狀態和心理情緒等因素,相應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設置更多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比賽、游戲等教學環節,以期達到良好的武術教學效果。
目前我校及其他高校的武術教學一般都采用班級授課制,班級人數基本在35人以上。班級人數太多,會給教學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如進行棍術、刀術等器械教學時,學生隊形拉大,會出現學生聽不到講解、看不到示范動作的現象,且需用到的教學場地過大,不利于教學組織和教學秩序控制,建議將班級人數控制在35人以下。
除了限制班級人數,還應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革。在教學目標方面,除了知識和技能目標外,還應注重情感目標的實現,如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的形成、堅強意志力等;評價體系方面,“武術考核評價的標準仍然過多的停留在對武術技術動作演練的準確度層面上,忽視了武術應有的文化和內涵評價”,[2]應當將期末技能測試的評價比重適度減少,將課堂學習中的具體表現比重適當增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對武術文化和武德的更深認知,避免出現“臨考抱佛腳,考后忘光光”的情形出現;在武術教學流程上,在保持基本上課流程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學生思想動態及身體狀態,對“教”“學”“練”等板塊進行適當調整;在實踐教學中,還應注意理論教學的滲透,而不僅僅是在理論教學課堂才進行理論知識傳授,實踐教學中隨時進行武術理論知識的教學,不但能增長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技能水平的提高。
傳統武術不僅是具有健身、強身、防身、搏擊的一類傳統體育項目,還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傳統武術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支撐,這些理論文化來源于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傳統武術的教學流程符合體育課教學規律,但在具體的細節中又結合項目特點,突出專項特色,如專項準備活動與對練練習等”。[3]傳統武術進校園不僅能使學生學習原滋原味的中國武術,還能促進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的繼承,對樹立文化自信有著一定的作用。
技擊是武術的最本質特征,但在武術教學中,除散打外,幾乎所有的武術教學都只是單一的套路教學和訓練。“武術技擊內容教學能夠激發學生武術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符合當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4]在一定的保護措施下,應當在所有武術項目中進行適當的技擊練習,如長拳教學中,應當針對拳術動作進行兩人一組的攻防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學有所獲,體現出武術的項目特征,打破武術教學除了散打以外全是“花架子”和“肌肉記憶訓練”的局面。
本研究對民辦高校的武術教學提出改革和創新的策略,主要有:開設種類更豐富的武術項目;做好武術第二課堂;完善武術教學場地和設施;改變教學思想,限定班級人數,優化教學模式;傳統武術進校園;教學中融入武術技擊等。通過對武術教學的改革,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掌握武術運動技能和文化,也使武術成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