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盛展
武警工程大學烏魯木齊校區教研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蒙古族衛拉特分支獨創并保留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吧沉Σ珷柺健彼釉诠糯环Q作“朝力博爾、夏力賓搏克”等。為了在全國范圍內規范和推廣這種古老的體育運動,后經搏克專家學者的研究,根據摔跤手穿著的短褲(蒙古語諧音“沙力搏爾”短褲)和競技場地特征(一般在沙地)以及其他特征,取名為“沙力搏爾式”摔跤。
沙力搏爾式摔跤的起源和其他摔跤大致相似。早期沙力搏爾式摔跤產生于無意識階段,它起源于先民在抵抗野獸、馴養動物、征服自然過程中發展形成的一種生存防衛能力,是無意識隨意性的身體動作。到了有意識階段,先民為抵抗入侵者,統一部落,平息部落間的沖突等需要,在增強將士體魄,練就制服敵人的技巧上,沙力搏爾式摔跤得到廣泛運用。后來,作為民族特色文化逐步融入到慶祝勝利,祭祀盛會當中,在那達慕大會上深受牧民喜愛的娛樂觀賞性活動。早期的沙力搏爾式摔跤是使用馬韁繩、毛繩、駝韁繩、蒙古袍腰帶綁好腰和大腿部位后方可抓把。后來,考慮到大腿損傷和舒適,逐漸演變成使用鹿皮和牛皮制成的跤褲?,F代摔跤手服飾基本采用綢緞和布料縫制而成。
據諸多文史資料提及,在衛拉特蒙古先民部落軍事中,沙力搏爾式摔跤就成為勇士們訓練的科目,甚至成為選撥勇猛將領的重要條件之一,受到極度重視。據1958年在陜西出土文物考究,該文物刻畫著在匈奴時期兩個男人進行摔跤的圖案,在圖案中,有樹、馬、鷹、雕等物,在圖案正中,兩個力士分別絆好馬腿、解下馬的籠套韁繩,系在各自的腰部至腿部,兩力士上身赤裸,互相彎腰環抱,左邊的力士用右手按住對方的腰,左手緊抓對方的后胯;右邊的力士分別用兩手抱住對方的腰和腿,雙方相持不下,都想奮力摔倒對方。據考究,圖案中描述的摔跤景象與現今的沙力搏爾式摔跤極為相似,這樣的規則技巧也一直延續至今,尤其是他們在摔跤時使用的韁繩和抓把的方式。
沙力搏爾式摔跤源于蒙古族衛拉特先民獲得生存而掌握的必備技能,經過長期的實踐,逐漸演變成蒙古族人們喜愛的活動項目之一??v觀項目發展歷史,它和蒙古族群眾的發展相依存,其的演變歷經了宋、元、明清和近現代等時期,體現了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中華文化立場,相互融合、不斷互補、廣采博納的一個過程。
在成吉思汗時期,為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穩定自己的統治,摔跤曾作為開疆拓土和征服異己的一種軍事手段。13世紀,蒙古軍西征時期,大軍們在俄羅斯境內的烏爾卡山麓的草原上,舉行了“那達慕大會”,那時候大會上到處可見蒙古軍人的角力活動。[1]元代是蒙古族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項全民都在參與的運動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廣。官方的崇武精神使得沙力搏爾式摔跤得到重視,這個時期被視為沙力博爾式摔跤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明、清時期,隨著元朝政權的沒落,摔跤呈現出日漸衰弱的趨勢。統治者為了疆土的安寧和侵略,所以禁止了民間習武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摔跤的發展。在清代后期,隨著多民族體育文化的廣泛交流與融合,摔跤出現了分化,發展成為不同形式的摔跤。到了近現代,摔跤是蒙古族傳統節日的主要內容,尤其在蒙古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那達慕”上,摔跤、賽馬、射箭被譽為“草原三藝”。
沙力搏爾式摔跤發展至今,其規則和內容都有了質的飛躍。今天,蒙古牧民還延續著慶祝“那達慕”大會的節慶風俗,摔跤則是必須設置的項目。經過多方努力,在21世紀初期,沙力搏爾式摔跤成為全國民運會和農民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第3條,將文化空間定義為“定期舉辦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盵2]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一種特殊技巧的摔跤種類,它與其他摔跤有共同之處,也有獨特。這種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摔跤的規則和技巧方面,沙力搏爾式摔跤以固定抓把為主,且摔跤手雙方必須是在同時做好準備姿勢之后開始進行。
據考究,沙力搏爾式摔跤的動作技巧大部分來源于模仿公駝斗架的姿態,動作技術的 稱呼也與公駝斗架時的動作稱謂相同。譬如,比賽開始時的準備姿勢,雙方做出跪立姿勢、近貼胸脯,頸對頸、胯對胯的交替動作和抓把等動作模仿公駝斗架的最初動作,其他如抓頸、頂蹭、側踢等動作也都是沙力搏爾式摔跤技巧的稱謂。因此,先人們形容為“公牛般出擊,兒駝般斗架”。

圖1 與摔跤手學習交流沙力搏爾式摔跤動作技術
學者將發展中的沙力搏爾式摔跤劃分為四個階段:野蠻階段:以殺傷、殊死搏斗作為判定勝負的重要依據,這是早期沙力搏爾式摔跤的產生初期;原始階段:以雙肩著地為負的標準階段;文明階段:以全身著地為負的標準階段,現內蒙古阿拉善盟、新疆等地仍沿用這樣的規定;現代文明階段:以膝蓋以上肢體任何部位著地視為負的階段。
目前,全國范圍內仍有部分地區的規則不相一致,有的地區仍然堅持傳統的規則,致使規則的統一還很艱難。綜合各地區競賽規則,主要采用的是:身體任何部位先著地者為負;雙方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脫把判定為負;一跤定勝負、有意地用頭部頂撞對方的,對面部進行傷害者;用膝蓋頂撞對方任何部位者,用非技術動作踢對方的任何部位者都要受到相關懲罰,受傷者判勝。

圖2 與摔跤手學習交流沙力搏爾式摔跤開場儀式
沙力博爾式摔跤的儀式活動在全國民族體育運動會、那達慕大會、專項賽事上經常得以展示,成為相對比其他摔跤獨特之處,整個儀式過程充滿了民族特色,也成為主要展演項目之一。
沙力搏爾式摔跤的儀式是在競技前的入場式環節進行,儀式開始,摔跤手們用紅、黃色綢緞制成的并附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圖紋布日呼勒(蓋布)蓋住頭部,在扎蘇拉(裁判)的帶領下從蒙古包走向摔跤場地,隨著烏爾雅樂曲和祝頌詞(蒙古族樂曲)演奏,摔跤手們陸續走進場地。
入場后,由扎蘇拉掀去摔跤手們的蓋布后,摔跤手們繞著場地模仿雄鷹飛翔的樣子展臂跳躍,在比賽開始前,摔跤手們掌心向上向貴賓觀眾和對手鞠躬致意,如果是大型賽會,則是互贈哈達致意。
在牧區祭敖包、那達慕大會、空余時間嬉戲時,沙力搏爾式摔跤一般選用沙地或軟草地進行。現代比賽采用的是專用墊子進行比賽,比賽根據參賽人員選擇場地,但不得低于81平方米。

圖3 沙力搏爾式摔跤場地墊子

圖4 沙力搏爾式摔跤場地的蒙古包
舉行沙力搏爾式摔跤時,活動現場周圍一般會根據需要搭建若干個蒙古包,蒙古包呈圓錐形,底座直徑長9米,天窗呈圓形,通常用羊毛毯覆蓋。它不僅代表著蒙古族文化,還作為特定功能用來充當成隱藏摔跤手實力和從事秘密訓練的重要場所。
早期的沙力搏爾式摔跤是使用馬韁繩、毛繩、駝韁繩、蒙古袍腰帶綁好腰和大腿部位后方可抓把。后來,為了克服大腿損傷和舒適,逐漸演變成使用鹿皮和牛皮制成的跤褲??紤]到摔跤的表演性、觀賞性,現代服飾不僅要兼具實用的性能同時還要考慮美觀,因此,多采用綢緞和布料縫制而成。

圖5 沙力搏爾式摔跤穿著器具(蒙古族語)
正式摔跤比賽中,摔跤手頭蓋布如呼勒,下身穿著沙力搏爾短褲和貝特格軟鞋,上身穿著切吉木格(類似于坎肩)。其他非正規比賽,摔跤手可以使用韁繩或蒙古袍腰帶、哈達等物來代替沙力搏爾短褲。有稱號的摔跤手可佩戴金、銀腰帶。

圖6 沙力搏爾式摔跤手服飾
正式摔跤比賽中,賽事執裁設1個總裁判長、場地主裁判和其他裁判若干名,每場比賽由4名裁判負責執裁,主裁判負責監督執裁的公平。裁判員被稱為扎蘇拉,扎蘇拉統一穿著白色蒙古袍,頭戴頂冠帽子,腳穿蒙古靴子,帽子是區別裁判員和裁判長的重要依據。一般,總裁判長頭戴紅色的蘇力德頂帽,而比賽場地的裁判長頭戴藍色蘇力德頂帽,其他裁判員頭戴黃色的蘇力德頂帽。

圖7 沙力搏爾式摔跤的裁判員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