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工筆花鳥畫自唐代獨立以來,就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不斷向前發展,直到宋代由于統治者的熱愛、推崇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工筆花鳥畫達到空前的繁榮。宋代工筆花鳥畫刻畫細膩、設色典雅、真實自然、富有詩意,當代在繼承宋代工筆花鳥畫這些精華的基礎上,又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與審美觀念,對工筆花鳥畫在當代的發展進行不同的探索與實踐,使得當代工筆花鳥畫的藝術形式更加異彩紛呈。本文分析宋代工筆花鳥畫的藝術特點及其在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的傳承與發展,為當代工筆花鳥畫的創作提供啟示。
關鍵詞:宋代;工筆花鳥畫;藝術特點;當代;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3-00-04
1 宋代工筆花鳥畫的藝術特點
1.1 宋代工筆花鳥畫的精神特征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深受本土的儒、釋、道等哲學思想和傳統文化的浸染,宋代繪畫主要受宋代理學的影響,宋代理學則是對儒、釋、道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因此,宋代工筆花鳥畫也是在儒、釋、道哲學思想的基礎上融入了宋代理學的精神內涵,從而形成了在以抒情為主的基礎上融入理趣的審美特征,同時畫家筆下的花木禽鳥、飛蝶走獸、草蟲游魚被賦予了道德和人格的象征,并具有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意味。
《宣和畫譜》中記載:“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于此,與詩人相表里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藥,禽之于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其悠閑。至于鶴之軒昂,鷹隼之搏擊,楊柳梧桐之扶疏風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于圖繪,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1]宋人的這種藝術觀念與美學思想深深地影響著繪畫的取材、布局、色彩、線條、造型等形式上的處理,使得其藝術形象不再是純自然的再現,而是人與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統一境界,一種情感的表達與精神的寄托。
宋代工筆花鳥畫的美是一種正大氣象的美,而且這種美正源自畫家對自然的無我之境與對生命回歸其本源狀態的一種精神追求,在畫面中講求精神內涵與外在形式、墨色的豐富變化與用筆的法度、平衡與對立、忘我與物化的和諧統一。
1.2 宋代工筆花鳥畫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藝術作品整體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面貌,是藝術家的情感與客觀物象高度融合后產生的一種扣人心弦的畫面效果,能給觀者帶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身臨其境般的審美體驗。中國傳統繪畫在畫面中講求意境的營造,但意境的營造并不是對客觀對象的簡單描摹,也不是畫家自己觀念與情感的單純表達,而是畫家自己的真實情感與客觀對象的高度融合,達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宋代工筆花鳥畫注重意境的營造,在畫面虛實、造型、設色和傳神的處理上都與意境相呼應,且畫面的背景大多留有空白,也是營造畫面意境的一種處理手法。留白在傳統中國畫中是一種看似無實則有、以虛代實的繪畫觀念,空白的地方可以給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以起到延伸畫面的效果。同時,宋代工筆花鳥畫受當時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站在文化的制高點上,整體呈現出一種典雅的詩意之美。
如經典作品《出水芙蓉圖》,畫面描繪了一朵盛開的荷花、一片張開的大荷葉和一片卷起來的小荷葉,畫面上方留有空白,畫面簡潔而不簡單,尺幅雖小卻張力十足,畫面自然生動,富有恬靜的詩意之美。在宋代畫家崔白的作品《雙喜圖》中,畫家表現的是在深秋時節的田野上,被風刮斜的樹枝上有兩只喜鵲受到了驚嚇,同時又驚擾了地上的野兔,野兔正回首觀望的情景。整個畫面自然生動、色彩沉著、充滿一種田野之趣,把深秋時節的悠遠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畫學全史》中,鄭午昌指出宋代工筆花鳥畫富有詩意的緣由:“其課題多取陳詩為之,例如‘踏花歸去馬蹄香,以畫群蝶追逐馬蹄得上選;‘嫩綠枝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以畫楊柳樓頭美人憑闌者得上選;蓋于筆墨之外,又重思想,以形象之藝術,表詩中之神趣為妙,詩中求畫,畫中求詩,足見當時繪畫之被文學化也。”[2]可見,宋代畫院對畫家的繪畫功力和文學素養皆有較高的要求,這也造成了宋代花鳥畫對意境與詩意的執著追求[3]。
1.3 宋代工筆花鳥畫的形式語言特征
1.3.1 構圖
在傳統中國畫中構圖即畫面的布局,就是物象在畫面中的具體位置安排,將畫面中的各個物象都合理地放置在自己的位置上,以獲得形式上的美感。宋代工筆花鳥畫的構圖幾近完美,自然生動、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但也不違背自然物象的生長規律,同時也利用畫面背景的留白來表現畫面的虛實與平衡關系。宋代工筆花鳥畫的構圖采用散點透視,突破視域的限制,把不同視角下觀察到的物象安排到同一畫面中,使畫面的構圖和物象更具典型性。
以工筆花鳥小品為例,花木的出枝方位基本都在黃金分割點的位置,畫面中的留白也是構圖所需且都恰到好處,禽鳥飛蝶、游魚走獸等動物都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無盡的趣味。如宋代畫家林春的代表作品《果熟禽來圖》的構圖非常巧妙,從畫面左上方的黃金分割點處伸出一枝果木,其上立一只抬頭似乎將要飛起的小鳥,使畫面靈動活潑、趣味十足,樹枝的走勢與葉子的疏密穿插關系都處理得生動自然,畫面的留白也恰到好處地突顯出詩意的寧靜之美與“畫外之畫”的延伸之感。
宋代工筆花鳥畫的構圖形式受當時社會環境、文化、政治、審美觀念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套特色鮮明的構圖體系,使其構圖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同時又具有宋代理學的嚴謹。宋代工筆花鳥畫的構圖形式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全景式構圖(如崔白的《雙喜圖》)和折枝式構圖(如《榴枝黃鳥圖》),全景式構圖既有宏大的氣象又不乏細膩的變化;折枝式構圖通常屬于近景描繪,刻畫細膩、變化豐富、意味無窮,往往將花和鳥放置在畫面的視覺中心處。
1.3.2 造型
在宋代理學的影響下,畫家對自然界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寫生,形成了宋代工筆花鳥畫的寫實造型,并且這種寫實性是以線造型為主,因此,總體上呈現出平面化下的一種真實感。從宋代經典的工筆花鳥作品中可以發現宋代畫家用變化豐富的線條來表現對象的內在結構與外在形體的關系,以對象的本體特點為主,舍棄光影與體塊關系。宋代工筆花鳥畫家用線條的抑揚頓挫、方圓曲直、長短粗細、快慢輕重等豐富的變化,且不乏書寫性,來描繪對象的細膩真實、生動傳神的造型特點。如宋代畫家林椿的《枇杷山鳥圖》、馬遠的《倚云仙杏圖》等。
1.3.3 設色
宋代工筆花鳥畫由于受最高統治者的影響,與富麗細膩的黃家風格一脈相承,在設色上典雅莊重、細膩艷麗而不卑俗,是一種對正大氣象的審美追求,同時也融入了宋代文人的審美意趣,從而形成了純樸雅致的特征,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墨色和草色的使用上。在北宋中期,畫家開始在工筆花鳥畫中大量使用墨色的豐富變化來表現對象及其陰陽變化關系,既有單純以墨代色的表現方式,又有色墨交融的設色方式。宋代工筆花鳥畫從總體上體現出典雅細膩、明麗莊重、色彩渲染的恰到好處。如趙詰的作品《枇杷山鳥圖》,畫面以墨代色,墨色變化豐富而細膩。而他的《芙蓉錦雞圖》則色彩濃重富麗,典雅莊重。
1.3.4 材料工具
不同的繪畫工具材料會產生不同的畫面效果,不同的畫面風格與技巧需要不同的繪畫工具材料來表現。宋代畫家對繪畫工具材料的選用是很講究的,比如在兼工帶寫的作品中經常會采用長鋒羊毫筆,這種毛筆便于暈染與書寫性的體現。宋人花鳥作品大多是在絹上完成,因為絹的質地便于刻畫對象細膩真實的細節,而且對絹的質量有很高的要求。中國畫顏料在宋代發展得更為豐富,尤其是草色深得文人畫家的喜愛,草色與墨有類似的特性,都溶于水,使色彩變得更淡雅。
2 宋代工筆花鳥畫的藝術特點在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的傳承與發展
2.1 審美觀念上的傳承與發展及精神內涵的缺失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變化,人們的審美觀念也會改變。當代人在快節奏生活的影響下,進入了讀圖時代,因此人們在視覺享受上追求一種強有力的刺激感,如色彩或鮮艷奪目或唯美憂郁,構圖上極其注重節奏感,畫面以新、奇為特征。當代工筆花鳥畫受時代和西方繪畫的影響,開始走向多元的審美格局與表現形式,其中既有求新、求異的作品,一味地玩弄材料、技法與形式感而摒棄了傳統,但也有在繼承傳統工筆花鳥畫的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如當代工筆花鳥畫家江宏偉的作品,就對宋代工筆花鳥畫在當代的發展與創新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
2.2 內容與形式語言特征上的傳承與發展
2.2.1 取材范圍更廣
宋代工筆花鳥畫的取材以自然界的動植物為主,因此很難滿足當代工筆花鳥畫家思想的表達與情感的寄托需求。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改變,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械生產的出現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使得當代工筆花鳥畫家把目光投向生活物件,并不僅僅限于對傳統意義上花鳥的描繪,取材范圍變得更廣。
如當代工筆花鳥畫家高茜把高跟鞋、香水瓶、桌布、鏡子、老式臺燈、梳子與傳統的折枝花、蝴蝶、禽鳥等結合起來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葉芃在作品中把幾何圖形、西方雕塑作品、英文字母、數字符號和傳統的花鳥相結合,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繪畫觀念;羅翔將野生動物和地鐵車廂相結合,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雷苗喜歡描繪玻璃制品。
2.2.2 構圖更加多樣
當代工筆花鳥畫家在吸收宋代工筆花鳥畫散點透視的基礎上,又融入西方繪畫的透視觀和西方現代設計中的構成理念來布置畫面上的物象,使得當代工筆花鳥畫的構圖更加多樣。
如在當代工筆花鳥畫家葉芃的《時空·領域》系列作品中,畫家在畫面中采用了中西方的兩種透視法,而這兩種透視的焦點處正好是畫面的視覺中心,這個中心又被放置中國畫的傳統元素,以此來表達畫家對傳統與現代、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關系的一種思考;在高茜的作品《日光浴》中,畫家采用西方現代設計中的構成理念來設計畫面的構圖,點、線、面恰到好處的組合,使得畫面生動活潑且富有變化。
2.2.3 造型更加多元
當代工筆花鳥畫家的造型大多是在宋代工筆花鳥畫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了西方繪畫的造型方式,削弱了線在造型中的作用,主要靠暈染和光影變化來表現對象的體積與質感。
如當代花鳥畫家雷苗筆下的玻璃器皿,其質感表現真實生動,但是弱化了線條的表現力,依靠色彩的暈染來表現其質地的真實;羅翔的“地鐵系列”作品中對野生動物的描繪即真實又生動,其結構的準確與質感的真實都來自畫家對西方繪畫造型技術的借鑒,同樣也弱化了線條的表現力,借用光影變化與色彩暈染來表現動物的造型特征,其中地鐵車廂的空間感就借鑒了西方繪畫中的焦點透視規律來表現。
2.2.4 設色更加主觀
當代工筆花鳥畫家在宋代工筆花鳥畫設色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西方繪畫的色彩觀念,更加注重畫面色調的統一,打破了“隨類賦彩”的法則,畫家更多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及畫面需求來設色。
如當代工筆花鳥畫家姚舜熙的作品設色帶有很強的裝飾性,色彩熱烈和諧,畫面色調統一;蘇百鈞筆下的花鳥畫大多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色彩帶有夢幻的意境之美;在羅翔的“地鐵系列”作品中,畫面大多是以憂郁的冷色調為主,以此來營造畫面悠遠的意境,達到統一畫面的作用,而且也與畫面的主題思想相呼應。
2.2.5 繪畫材料技法更加豐富
當代工筆花鳥畫的繪畫材料與工具日益增多,畫家不僅僅限于使用傳統的毛筆作畫,而開始使用砂紙、蠟、鹽、紗布等材料。這些新材料的運用使得工筆花鳥畫的技法得以拓展創新,如拓印法、砂紙打磨法、水洗法、揉紙法等。如當代工筆花鳥畫家江宏偉采用洗擦的方式來表現宋畫的歷史之感與殘破之美。
3 結語
宋代工筆花鳥畫以其非凡的成就對當代工筆花鳥畫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當代工筆花鳥畫家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西方的繪畫觀念,使當代工筆花鳥畫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精神內涵的缺失、線條的弱化等,中國畫的這些本質一定要引起畫家的重視,不能一味創新而失去中國畫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 潘運告.中國書畫論叢書·宣和畫譜[M].岳仁,譯注.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310.
[2]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1.
[3] 黃靖涵.宋代工筆花鳥畫藝術特色的當代變革[J].中國美術,2017(06):125.
作者簡介:李云鵬(1993—),男,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