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山東淄博北大醫療魯中醫院麻醉科 山東 淄博 255434)
損傷刺激明顯、術中血流動力學指標管理難度大以及術后疼痛顯著且持久等是胸外科手術主要表現,不利于患者身體各項機能的恢復,延長住院時間。全麻聯合硬膜外神經阻滯是過往胸科手術常用麻醉方法,但因為胸科手術的特殊要求及胸段椎管解剖結構的差異性,使患者圍術期呼吸與循環波動性較大,增加神經損傷、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1,2]。最近幾年中,超聲技術在麻醉醫學領域中嶄露頭角,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椎旁神經阻滯有顯著的直觀性,阻滯成功率更高,本文主要分析其在肺癌根治術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00 例肺癌患者均在胸腔鏡下行肺癌根治手術治療,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1]分級均為I~Ⅱ級,入選病患近期均沒有服用有關止痛、抗菌類藥物,排除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藥物嚴重過敏史、合并遠處轉移及凝血功能異常者。其中包括男性62例,女38 例,年齡47 ~75 歲,平均(69.7±5.2)歲,體重55 ~78 ㎏,平均(68.9±5.3)㎏。
術中取側臥位,術側于上,使用,常規碘伏予以消毒處理,鋪無菌洞巾,于術側胸椎第6 肋間和脊柱中線相距2.0 ~2.5 cm椎旁間隙選擇穿刺位點,聯合應用美國產SONOSITE 超聲診斷系統,利用超薄消毒薄膜包裹7.5MHz 探頭以后和脊柱成角為90°,掃描穿刺位點周邊,超聲圖像提示高回聲區是橫突,外側條形高回聲帶是壁層胸膜,壁層胸膜上方暗回聲區對應的是肋骨,下方無聲區域則為肺組織。利用1% 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以后,使用德國產PAJUNK22G 神經阻滯穿刺針在超聲探頭一端進針,利用平面內技術,在超聲引導下進針到椎旁間隙,待觀察到抽無血、無氣、無腦脊液以后輸注0.375% 羅哌卡因 0.4mL/kg,一變輸注藥物一邊觀察、詢問病患癥狀體征。在注藥以后15min 利用乙醇棉棒測試麻醉效果,若在第3 ~9 胸椎神經支配范疇中阻滯側溫度覺消失,則提示麻醉組織成功。
檢測患者麻醉前、術后30min、60min 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在術前,治術后2h、出院時及2 個月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3]評估疼痛程度,總分0 ~10 分,得分越高提示疼痛越顯著。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30min、60min,患者MAP、HR 略有上升,但和麻醉前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點血液動力學指標檢測情況(±s)

表1 不同時間點血液動力學指標檢測情況(±s)
時間 例數 MAP(mmHg) HR(次/min)麻醉前 100 111.8±5.9 75.9±3.7術后30min 100 117.4±5.4 79.8±3.4術后60min 100 115.9±10.4 76.1±4.1
術后2h、出院時及2 個月時100 例肺癌患者VAS 評分均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比較(±s,分)
時間 例數 VAS術前 100 8.1±1.2術后2h 100 4.2±0.8出院時 100 2.6±0.8出院2 個月 100 1.7±0.8
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是微創手術的一種類型,其主要借用一些腔鏡儀器協助切除腫瘤與清掃淋巴結,進而實現根治腫瘤的目標,和傳統胸外科手術相比較,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出血量少、對患者機體形成的損傷輕微,從根本上維護了肺癌臨床治療效果。但術后多數患者會自感胸部存在明顯疼痛,以致痰液排出過程難度增加,呼吸困難,并且增加其他并發癥發生的風險[4]。
因而,為減少開胸術中對患者形成的劇烈疼痛,則建議在術中為患者實施更有效的從干預方法。納入本次研究的100 例肺癌病例根治術中均在超聲技術引導行胸椎旁神經阻滯,其是一種把局麻藥物注射至相關胸椎旁間隙中,進而實現阻滯同側軀體與交感神經,在超聲技術引導下利用超聲圖像清晰的觀察到椎旁間隙周邊的阻滯結構[5]。該種阻滯方法實施后發現,患者麻醉前、術后30min、60min 時MAP、HR 區別均不明顯,提示超聲引導下的胸椎旁神經阻滯能維持肺癌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指標的相對穩定性,減輕應激反應,有益于病患術后康復;并且術后2h、出院時及2 個月時VAS 評分均低于術前。提示該種神經阻滯形式術后鎮痛效果更好,有益于減輕患者的主觀疼痛感,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