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芳 張琴 李燕瓊
(石河子市人民醫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骨折是骨科疾病中的常見類型,近年來隨著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骨折的發生率也在逐年增加。手術是骨折治療的有效術式,盡管可有效恢復骨折處原有的生理解剖結構及其功能,但手術創傷性較大,機體應激反應較為強烈,因此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促進骨折愈合作用顯著[1]。優質護理是近年來新型的護理模式,在骨折手術護理中對術后康復效果有促進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優質護理模式對骨折患者術后各康復指標的影響。
以我院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78 例骨折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自愿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手術禁忌證、精神病史、認知及溝通障礙、臨床資料不全及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者。其中男41 例,女37 例;年齡21 ~73 歲,平均(45.56±2.74)歲;骨折部位:股骨骨折13 例,四肢骨折21例,橈骨骨折12例,髖關節骨折14例,手骨骨折5例,脛骨骨折10 例,其他3 例。根據入院單雙號分為兩組,各39 例,兩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入院指導、向患者講解手術前后相關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術后常規監測病情、遵醫囑用藥等。研究組患者接受系優質護理模式,具體為:(1)入院護理:依據患者實際狀況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由責任護士向患者介紹醫院功能區域,創造干凈整潔的病房環境。術前詳細向患者介紹手術方案,強調術前準備及相關配合事項對手術效果的重要性。(2)心理護理:與患者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全面了解患者伴有的心理負擔,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同時向患者講解骨折的相關知識、手術治療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及對手術的認可度,堅定患者手術的信心。(3)睡眠護理: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減少干擾,并指導患者全身心放松,采用慢而淺的腹式呼吸,以提高睡眠質量,促進術后恢復。(4)康復護理:術后向患者講解疼痛屬正常表現,并鼓勵患者勇敢表達自身對疼痛的感受,通過注意力轉移等方式緩解疼痛,必要時遵醫囑應用鎮痛藥物。講解術后積極進行功能鍛煉對術后康復的重要性,并囑家屬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提高患者康復的信心及依從性。
比較兩組患者引流時間、首次下床時間、骨折臨床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輕微[2]。并于患者出院當天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 分。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術后VAS 評分、引流時間、首次下床時間、骨折臨床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注:與對照組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 VAS 評分(分) 引流時間(d) 臨床愈合時間(d) 首次下床時間(d) 住院時間(d)研究組 39 3.42±0.83* 3.53±1.12* 6.47±1.32* 5.82±1.48* 15.87±2.35*對照組 39 5.13±1.22 5.72±1.23 9.53±1.68 8.79±1.67 21.43±2.46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降低,護理滿意度評分提高(P<0.05),見表2。
骨折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時間長,且影響術后康復效果的因素較多,因此在圍術期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一定必要性。優質護理模式堅持“以患者為中心”,要求護理人員充分為患者著想,根據患者病情特點及自身特征制定完整有序的科學護理方案,尋找個體化的最佳服務模式,將患者的心理及身體狀態調整在最適水平,從而促進病情康復[3]。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術后VAS 評分、引流時間、首次下床時間、骨折臨床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護理滿意度評分更高(P<0.05)。

表2 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率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模式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