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嬌 劉菜月 沈清玉
(寧德市閩東醫院放射影像科 福建 寧德 355000)
子宮肌瘤在臨床中是常見良性腫瘤之一,其主要在中年女性群體中發病,患者會表現出的典型癥狀為下腹部存在硬塊,會出現疼痛感和壓迫感,經期延長并且月經量增加,倘若不及時治療,會極大的影響到日常工作與生活。外科手術作為目前常用的子宮肌瘤治療方法,其中的子宮動脈栓塞術效果良好,微創、安全可行。為進一步提高手術療效,改善預后和生活質量,圍手術期需要積極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1]。本文將在本院進行子宮肌瘤動脈栓塞術的患者46 例作為觀察樣本,現需要做以下詳細報告:
將2017 年6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進行子宮肌瘤動脈栓塞術的患者46 例作為觀察樣本,參照摸球法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為23例病例。對照組年齡在31~52歲,均值為(38.6±2.5)歲;已婚、未婚分別為13 例、10 例;實驗組年齡在32 ~53 歲,均值為(39.1±2.6)歲;已婚、未婚分別為13 例、10 例。組間展開一般資料的對比,統計學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實施常規護理的為對照組,以加強清潔護理、做好基礎檢查為主。實施綜合護理的為實驗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術前:協助患者進行住院手續的辦理,做好宮頸刮片、CT、超聲等相關檢查。術前4h 保持禁食,術前2h 保持禁飲,術前30min 將膀胱排空。將手術準備工作做好,強化與病人間的交流溝通,予以心理疏導和撫慰,介紹手術過程、安全可靠性、可取得的效果等,提升其治愈疾病的信心。將相關注意事宜及應對常見不良反應的方法告訴患者及其家屬,強化宣教指導,提高其配合能力和依從性;(2)術中:協助患者選擇舒適且正確的仰臥位,創建靜脈通道,對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與主治醫生保持默契配合,按照無菌操作開展手術。必要的情況下適當與患者交流,以幫助其緩解疼痛,消除心理負擔,轉移注意力;(3)術后:安全將患者護送至病房,進行生命體征監測,24h 內禁止下床活動,穿刺部位用沙袋進行6h 的壓迫,伸直制動側肢體8 ~13h,對有無腫脹、出血進行觀察,及時更換輔料,若有異常及時告知醫師并協助其進行處理。解釋疼痛出現的原因,輕柔按摩、熱敷疼痛部位,以緩解疼痛。劇烈疼痛者遵醫囑給予止痛劑。術后1d 予以半流質飲食,增加飲水量,以加快排出造影劑的速度,以維生素、熱量、蛋白質豐富的飲食為主。盡早下床活動,以改善腸胃功能。間隔4h 測量1 次血壓、脈搏、體溫等,對手術部位做好清潔,警惕發熱情況,及時予以消炎藥。叮囑患者出院后保持良好的飲食作息,術后3 個月內禁止同房,外陰部要保持清潔,做好感染預防,定期復查。
評估肌瘤縮小、月經量減少、貧血癥狀改善情況,記錄惡心嘔吐、腹痛、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月經量減少、肌瘤縮小、貧血癥狀改善率較對照組高,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

表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n(%)]
子宮肌瘤是女性群體的常見病,其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本病的發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其發病率在近年來顯示出逐年升高趨勢。臨床研究發現,越早進行治療,子宮肌瘤的治愈率就越高。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中子宮動脈栓塞術的臨床治療取得了顯著性成效,備受青睞和認可。圍手術期如果可以輔助優質、合理的護理干預,則對患者康復進程可起到促進作用[2]。
綜合護理是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進行術前、術中、術后三方面的全程優質護理,其可以幫助患者知曉子宮動脈栓塞術的治療優勢,促使其保持身心放松,保證手術順利開展;術中醫護人員可以實現默契有序的配合,縮短手術時間;術后則可有效預防和減少并發癥,加快病情康復時間。相比于傳統護理模式,其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全面性優勢,可有效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顯著提升其生活質量和預后[3]。
本次,實驗組月經量減少、肌瘤縮小、貧血癥狀改善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綜合護理對改善子宮肌瘤動脈栓塞術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效果確切,可在臨床護理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