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錦
【摘要】《零售營銷》作為市場營銷專業的重要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靈活機動、理實結合,在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面向職業崗位需求構建《零售營銷》課程體系,既要充分尊重市場營銷各環節的理論基礎,也要有足夠的實踐內涵,找到理實結合的點,充分適應“渠道為王,終端制勝”的零售行業特點,使教學工作適應不同行業零售需求等。
【關鍵詞】職業崗位? 《零售營銷》? 市場營銷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007-01
《零售營銷》專業在市場營銷中占據獨特地位,充分展現出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特點。也正是因為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由此,充分結合職業崗位,組織推進教學,才能更好地達成發展,為學生日后進入社會崗位能夠游刃有余,真正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營銷實踐中。本文結合當前職業崗位發展需求,深入探究高?!读闶蹱I銷》課程的發展。
一、《零售營銷》課程定位
《零售營銷》作為市場營銷的重要課程,在企業商品生產到流轉到消費者手中這一整個營銷流程中,在零售終端占據著重要地位[1]。在具體教學中,《零售營銷》不是停留于教材中的理論內容,也是需要結合具體行業特點,融合市場營銷中消費心理學、廣告學、品牌管理、市場營銷等營銷專業各課程的特點等。《零售營銷》是在一個行業內,將營銷所學的全部知識進行具體的應用,由此,需要教學提供專業的實踐平臺等,留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以達成教學的發展需求。
二、《零售銷售》的課程建設
(一)奠定明確的教學理念
在當前的教學中,組織開展《零售營銷》課程中,需要樹立明確的教學理念——學生中心,理實結合。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學組織工作中,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為零售營銷走在營銷的前端,不同行業、不同人去做都會有不同的結果,也會有不同的方法,由此,在組織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給予學生啟發。理實結合,也應當是《零售營銷》課程發展中必須要關注到的環節。當前很多高校在教學中難免會陷入一種學術為主的誤區,或者認為實踐僅僅是社會實訓等課程的需要,但實際上,《零售營銷》恰恰是市場營銷中走在與市場、客戶交流最前端之處,需要具有扎實的實踐基礎加以支撐,單純的理論講解始終難以達成發展的需要。明確的教學理念的確立,能夠使得未來課程發展中,得到更進一步的革新發展,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完善等,這些都是當前教學發展中的重要環節。
(二)打破固有課程模式
《零售營銷》專業的發展,應當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走出教材中劃定的單元等的限制,而是要結合課程需求,融入所需的市場營銷課程進行全面的規劃。此時也要求學校發揮主動性、教育工作者發揮主動性,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等,制定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例如,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的,對當前的《零售營銷》課程進行歸納,可以劃分為走進零售行業、零售市場開發、門店開業前籌備、門店開業后營運這四個模塊,全面打破教材的固有限制。而每個模塊之下,又有不同的任務設定,如走進零售行業,就應當包括了解零售行業業態、認識連鎖經營等。在當前的教學組織中,教師更多的關注到的是結合不同的課程模塊,如何將更為綜合的知識內容傳遞給學生。
(三)教學實踐的改革
面向職業崗位需求實現的零售營銷課程改革,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展現出變化,給學生帶來,在新時期針對就業需求展開的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邀請企業家進課堂,這本身也是校園與企業建立良好聯系的途徑。針對不同模塊的教學需求,邀請合適的企業家進入課堂,將最為新鮮、前沿的企業資訊帶給學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成長。提供教學實踐的改革,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做出鋪墊,全面促成教學工作的發展。其二,以行動導向教學,展開體驗式教學,幫助學生在生動的課堂案例、豐富的課堂情境、扎實的實踐基礎中,實現發展,全面推動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四)革新考核模式
在當前的教學中,也要關注到考核模式的革新,以配套職業發展需求。在組織教學中,展開面向職業的考核模式建設,更多的關注到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習結果。傳統教學中,很多院校的考核工作,僅僅停留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查,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尋革新的方式等,這些都是當前教學工作發展的關鍵所在。隨著教學模塊化,知識體系化的建設,想要更進一步的完善教學工作,就要改革相應的考核制度,變考核為“考試+考查”兩者結合的模式,全面達成發展。
市場營銷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的成熟與發展,以及新興的電子營銷市場的火熱等,逐漸革新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诖耍髟盒7e極組織開展市場營銷課程,然而作為一門具有較強應用性的課程,單純的教學工作始終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人才與市場的脫節成為不得不重視的問題,實現面向職業崗位需求的《零售營銷》課程改革及建設,是當今營銷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近年來教學工作不斷革新發展的重要途徑,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嘗試。
參考文獻:
[1]李雪蓮.高職院校課程改革中教師的主體角色研究[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