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含 李德龍
摘要:
“三下鄉”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成分。自1997年啟動以來,“三下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這與部分大學生態度不端正、一些高校缺乏有序組織、少數地方部門重視程度不夠等因素有關。對此,各方需不斷改進提高,讓“三下鄉”活動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三下鄉;社會實踐;大學生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對提升其思想修養、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及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三下鄉”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一種較受歡迎的形式,目前已趨于成熟并呈現出專業化、高效化的發展趨勢。但不可否認,大學生“三下鄉”的組織開展中仍然存在著部分問題。
一、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1、 “三下鄉”前期學生準備不充分
準備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思想準備不充分,大部分高校僅把“三下鄉”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并沒有充分認識到該項活動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重要意義,前期對學生缺乏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導。其次,策劃準備不充分,由于臨近考試周,大部分學生忙于考試復習,來不及對下鄉地點、行程、形式進行充分規劃和選擇,大多數團隊均為臨時組建、匆忙選題。學生報名也存在盲目跟風等現象。此外,相關知識儲備不足也是部分團隊存在的一大問題。尤其是對于大一、大二學生而言,所學專業知識有限,學生如果不能根據自身能力和知識進行合理選題,很有可能出現下鄉“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學生不僅無法將所學專業與下鄉活動有機結合。
2、 “三下鄉”人才配置不盡合理
人才配置上的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人才選拔和人才結構上。人才選拔方面,雖然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的熱情很高,但由于種種因素,重點隊伍的人才選拔大多局限于學生干部中,“三下鄉”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學生干部鍛煉的集訓營,不能達到使廣大學生平等地接受教育。[1]人才結構方面,大部分團隊的組建專業性不強,大多為朋友之間互相推薦,并沒有根據團隊所需針對性地尋找隊員、組建團隊。[2]此外,大多數“三下鄉”隊伍隊員均來自同一學校、同一學院或同一年級,隊員間知識結構相似。
3、 實踐活動缺乏連續性和實效性
放眼目前的三下鄉隊伍,大多數隊伍每年都在變換人員和下鄉地點,持續到一個地區或者對一個項目做深入了解的隊伍少之又少。一支隊伍下鄉時間多為5-7天,如果每年都更改下鄉地點,那么在有限的時間里,高校學生很難在下鄉活動中對當地進行深入的走訪調研,了解當地落后的癥結所在,更難獲知下鄉活動是否給當地發展帶來了實質性幫助。
4、 社會對高校學生“三下鄉”重視、支持程度不夠
一方面,“三下鄉”活動缺乏法律政策的保護,全社會沒有形成支持社會實踐活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三下鄉”實際開展的過程中,由于高校與相關單位缺乏有效溝通,部分銜接單位對大學生“三下鄉”活動認識不夠,將學生下鄉當作一種負擔,沒有將其看作是幫助區域改變貧困落后的重要手段,因而不能主動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便利條件。
5、 “三下鄉”活動評價體系不科學
科學的考評體系,是衡量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參與熱情和實踐質量的有效保證。目前各高校的三下鄉考核多根據學生提交的暑期社會實踐總結報告、活動照片等資料對實踐活動進行評比,而大多數同學認為學校的考評機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暑期社會實踐的真實情況。[3]
二、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改進對策
1、 做好前期準備,端正下鄉態度
思想準備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印刷指導手冊,舉辦宣講會、立項答辯會等方式讓學生對“三下鄉”社會實踐產生充分的認識,使其明確三下鄉不僅是提升其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國家扶貧攻堅戰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引導幫助其端正對于“三下鄉”的態度。策劃準備方面,可以提早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方案設計比賽,預演實踐項目,激發學生創意,營造實踐氛圍,使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向性、目的性更為明確。[4]知識準備方面,可以鼓勵學生選擇兩位及以上的指導老師,專業指導老師給予學生專業知識技術層面的指導,帶隊老師負責提供社會實際層面的指導。但由于高校經費緊張、老師數量有限,所有老師都跟隊指導較難實現,因此,開設一門社會實踐指導的在線課程或選修課供學生提前學習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2、 走出“精英模式”,優化組隊搭配
要走出“精英模式”,組織者就要真正樹立“實踐育人”的思想觀念,從思想源頭上走出“精英”實踐的組織模式。[5]校團委可以通過與多個社團或學生組織聯合,增加對于“三下鄉”活動的宣傳力度,擴大重點隊的人才選拔范圍,鼓勵更多有理想、有文化、有想法、有技術的學生加入學校重點隊伍。團隊組建上要盡量有學歷層次、學年層次的差異,避免單一結構。支持不同學院甚至跨校組隊,讓不同院校的學生發揮各自優勢,更有效地服務農村建設。
3、 建立可持續體系,打造品牌活動
一方面,可以適當延長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適應從學生到社會人士的身份轉變,更好地服務基層。鼓勵學生與當地部門互留聯系方式,在返校后保持電話、書信以及網絡上的長期聯系,定期進行回訪,及時將包括調研報告、惠農方案、研發專利在內的實踐成果反饋給實踐地,確保社會實踐成果的落地性。[6]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視已有的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保持基地的穩定化、常規化發展,與地方、企業構建長期互動的新機制,實現“三下鄉”市場化、項目化運營,最大限度地挖掘社會 資源,調動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中。
4、 創新考評形式,完善監督機制
加強對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的監督對于公正評價大學生的下鄉成果非常重要。高校可以通過與地方建立信息反饋系統,在學生下鄉結束后,由下鄉單位向學校直接提交對學生的評價。另外,暢通考核申訴渠道,讓學生間相互監督,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減少學生投機取巧現象的發生。讓圖文資料不再成為衡量學生下鄉成績的唯一指標,讓學生更多關注下鄉活動的過程和實質,以更純粹的心態參與到下鄉活動中,讓學生真正將“服務意識”“奉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總之,“三下鄉”是高校實踐育人體系中重要組成成分,也是大學生鍛煉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高校精心組織、教師傾力指導、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全社會共同關注,才能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真正發揮其教育意義及服務社會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季 翔.論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問題及對策,新西部[J].2016-11:131-132.
[2] 劉佳興等.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為例[J]. 教育現代化,2019,6(40):160-162.
[3] 孫麗.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N校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7.
[4] 陳剛.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轉型改進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9-23(6):112-115.
[5] 徐軍偉等.走出“精英實踐”組織模式—對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青年探索[J].2002-3:25-27.
[6] 牛少軒.新時代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探析,才智[J],2019-8:82.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