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霞
摘要:案例教學主要廣泛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例中,案例教學,就是教師通過呈現特定的案例,創設情境,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啟迪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案例教學;貼近生活
《微課實錄叢書:初中道德與法治卷》法律模塊一書,共分為四個獨立的部分,主要講述公民的人身權利、法律及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公民的文化與經濟權利和公民法律意識與國家機構,一共60余節微課內容,每一節微課都運用到了案例教學,少則一個案例,多則四個案例,是一線優秀教師的智慧結晶。結合自己曾經執教的一節法治課進行了一些反思,希望對未來的教學有所促進。在仔細研讀了以后,我發現這些案例都具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1.案例真實性強。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目的為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全社會普遍形成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良好氛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使用真實的案例,呈現真實案件的經過、結果,學生才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真正得到體會和感悟,虛假的案例影響的是課堂的效果和質量。如在《與網絡相關的法律》微課中,運用的是一則真實案例《發謠言帖被轉發超500次,一中學生被刑拘》,讓學生直觀感受同齡人的網絡違法行為其實離自己很近,感悟網絡生活中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的重要。
2.案例啟發性大。通過案例的呈現引發學生小組討論帶來的是對學生的啟發,對初中生拓展法律知識具有針對性,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對校園暴力說“不”》的微課中,運用的校園暴力的真實案例,呈現視頻資料,從時事新聞讓學生了解校園暴力,通過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分析,拓展延伸到法律的規范作用和保護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給青少年敲響了警鐘,給了青少年巨大的啟示。
3.案例生活味濃。案例來源與生活,應用于生活。應該符合學生思維邏輯和生活邏輯,密切聯系學生生活中多見的法律案例來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熱情。如在《我能不能取名叫趙C》的微課中,首先這個微課的標題就足夠有生活味兒,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其次借助“中國姓名權第一案”這一真實案例展開關于姓名權的法律解讀,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將法律的學習回歸到生活中去。
4.案例方向感正。與法有關的案例往往都具有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的共同之處,比如侵權、黃賭毒等等具有危害性的行為。如果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沒有正面的價值引導,那最終無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在《尊重和維護隱私權》的微課中,為學生呈現一段真實案例《女警因女兒泄露明星個人信息而被停職》,通過積極的正面引領,讓學生了解侵犯隱私權給自己、他人、社會帶來的危害。
在運用案例教學前,首先必須選擇符合以上特征的案例,除此之外,一個優秀的案例還應該堅持其他幾項原則:堅持學生主體的原則、堅持時效性原則、堅持實踐性原則。在學習了這幾項要求后,我對我之前執教的《依法行使權利》一課的案例進行了反思。
1.本課采取的案例符合堅持正面引領,啟發式教學的特征。本課我利用網友散布的一系列,關于散布我國四川省九寨溝地區,網傳“地震云”的照片,即散布當地地震謠言的照片,包括:九寨溝震區建筑物傾斜照片,這是一則真實的案例,授課過程中我堅持正面的價值引導,探討謠言的危害,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相關條目的深入學習,介紹國家對不實言論,尤其是散布謠言的處罰依據,幫助學生認識散布謠言是違法行為,啟發學生理解我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公民自由權利的行使有邊界限定的,個人權利的行使,一定要在尊重和保護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權利的基礎之上,不能夠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的合法利益。
2.本課采取的案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涉及“公民如何正確行使權利”的話題時,我通過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討論學習方式,廣開言路,學生踴躍發言,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提出對案例學習后的心得體會。在學生學習到“每個公民都應該通過正確的途徑和方式維護自身權益”這一知識點,我采取合作探究,小組成員角色扮演模擬維權過程。在學生進行展示后,我首先對小組的成果給予肯定,對學生觀點的正確與否進行評價。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真正發揮案例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地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3.本課采取的案例也存在一點需要改進的地方,即案例的時效性比較差。在導入部分我展示出九寨溝地震前的風景照片,請學生猜一猜這是哪里。我預設學生能快速指出這是九寨溝,不過事與愿違。九寨溝地震發生于2017年8月8日,授課時間是2020年3月,時效性較差,學生的關注度已減弱,所以選擇該案例導入課堂時就沒有達到激趣的目的,在這里存有遺憾。
總之,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和諧的生活環境,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更需要時時處處體現生活的味道,用生活的案例,特別是學生身邊的鮮活案例,引導學生、啟迪學生、感化學生。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渭州學校,甘肅 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