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 要:地區泥塑藝術引入美術教學,有助于拓展學生在民俗文化方面的視野,讓學生在了解優秀民俗文化的同時,進一步掌握泥塑技法,學會用泥塑來表現事物。教師通過美術教學與泥塑藝術的結合,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寓教于樂中啟迪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在合作中感受和體驗地區泥塑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美術;泥塑;民間藝術;美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6-0127-02
為了讓青少年學生對于民俗文化中的泥塑藝術有深入了解,教師在美術課堂中應當引導學生以審美視角參與到泥塑藝術創作中。地區泥塑藝術注重以夸張又不失傳統的手法來表現泥塑作品,和諧是其核心的美學思想,不局限于事物的表象,能夠將不同情境、時空下的事物巧妙結合到一起,創作出生動、自然的泥塑作品。泥塑是培養學生立體思維的藝術創作手段,學生在掌握泥性的過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觀察力、創造力與動手能力。學生對泥巴的創作過程,就是接觸大自然、感悟民間藝術的過程,能充分體驗原始、自然的野性,從而釋放自身的創作欲望,表現出稚趣童心。文章結合教學實際,從以下三點探討泥塑藝術。
一、模仿制作,調動學生泥塑興趣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美術的教學內容包括造型與表現、設計與應用、欣賞與評述、綜合與探索四大學習領域。造型與表現領域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對于造型,教師可以在美術課堂中為學生播放地區泥塑相關的圖文資料、視頻或作品,要求學生感受同一題材下的泥塑作品,體會多元化色彩、形態、造型與表現技法,讓學生在直觀觀察與感受理解泥塑后進行知識點的講解。這樣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泥塑興趣,使其在觀察感悟中形成良好審美情趣。以此為切入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模仿簡單的泥塑作品進行制作,使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對泥塑藝術產生喜愛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如在“陶泥的世界”一課教學中,教師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泥塑作品,讓學生首先對泥塑作品特色有初步了解,再展現學長或其他班級學生的泥塑作業,學生通過觀看會產生較強烈的制作欲望。教師可播放泥塑中簡單作品的制作視頻,引導學生在欣賞觀察中認知泥塑作品的制作方法與技巧,同時講解泥土的粘、搓、揉、壓等基礎泥塑技藝。通過講解示范,教師讓學生模仿視頻內容進行簡單的作品制作,學會將簡單幾何物體處理成具體、復雜的泥塑作品。模仿制作有助于打開學生拘泥的思維,將動手能力轉化為想象力。在模仿練習中,學生掌握一定泥塑技巧之后,可以憑借高漲的學習興趣來大膽創作,進而探索如何夸張變形,創作泥塑作品。以動物“小狗”泥塑作品的創作為例,教師可讓學生獨立想象并表達創新思路,如給小狗裝飾一副眼鏡、一件披風。基于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模仿創作,美術課堂就能積極創造出獨具童趣的泥塑作品。
二、創新實踐,啟迪學生想象思維
地區泥塑藝術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中的藝術結晶,含有獨特的民俗文化。泥塑藝術引入美術課堂,有助于引導學生從多個層次、視角來理解泥塑作品,不僅在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方面有積極意義,還能加深美術學習與民間藝術的聯系,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會創新,啟迪學生的想象思維。例如,在教學“小鳥的家”過程中,教師首先投影展示小鳥棲息在森林的影像資料,激發學生的愛鳥情懷,然后展示地區泥塑中有關鳥類動物、樹木等作品的圖片,引導學生基于自身對動物的喜愛以及對地區泥塑作品的認知進行創新實踐。制作需要實踐,而創新需要想象。教師要通過直觀展示作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觀察地區泥塑動物、樹木的造型與裝飾,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學生可以選擇陶泥為主要材料,樹枝、紙團等為輔助材料,通過簡單的窩、捏、揉搓等技巧,將自己腦海中的形象完整制作出來。比如,有學生在實踐時利用樹枝做骨架將陶泥包裹在外,制作了供鳥類棲息的鳥巢;還有學生將紙團作為輔助材料,用水潤濕后將濕紙團填充到陶泥中,充當小鳥的肚子,來表現松軟的泥塑質感。這樣創作而成的造型看似隨意,卻省去了部分泥量,有效降低了泥塑作品的整體重量,體現出思維的創新。教師要對學生的創新實踐技法予以表揚,鼓勵學生在后續的創新實踐中將自身審美情趣、情感結合到其中,靈活運用地區泥塑中展現的風土人情進行創造,這樣有助于豐富美術學習的形式,還能幫助學生深入感悟地區民俗文化。
學生的創造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各種規矩與規范的限制,會無意間抹殺掉學生的創造力,而泥塑手工就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神器”。在泥塑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認識動物、植物、卡通人物,還可以制作各種形式的手工DIY如冰箱貼、鑰匙扣、相框、筆筒等,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合力制作,感受合作的價值
由于課堂學習時長有限,而陶泥制作的間隔時間不宜過長,小組間的合作制作可以幫助學生創作特定主題下相對大型的泥塑作品。學生可以在合作中不斷磨合,體驗同伴之間的互助之情,從而在協力創作泥塑作品的過程中形成合作能力。如在教學“愛護古建筑”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來展示地區建筑物與泥塑建筑作品,讓學生在主動觀察中探究和感悟地區泥塑文化。在了解地區泥塑建筑以后,要求學生自由選擇小組成員,以小組為單位合力制作泥塑作品,小組長向各位組員分配任務,成員分別負責設計、制作與裝飾建筑作品的任務。教師需要在一旁指導各小組成員的作品構圖、透視等基礎美術知識與相關泥塑技巧,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探究知識。有的小組在合作創作過程中,提前明確了泥塑主題,部分組員負責制作泥塑建筑,而部分組員則負責制作人物、動物與景觀的泥塑,通過各種泥塑作品的搭配,豐富泥塑作業內容。學生通過合作互助完成個人難以獨自完成的大型泥塑建筑,學會了在制作前確定作品主題、統一作品造型等,能體驗到互幫互助的成就感。
泥塑的作品從平面到立體,從簡單到復雜,從身邊的村莊和農場到外面的城鎮和世界,從單一的材料到多種材料的組合應用,靠一個人難以完成。這個時候小組合作的優勢在于每個人能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體現一種團結協作的精神。
總之,泥塑屬于立體造型的藝術,而美術課堂中開展的泥塑教學實踐,可以鍛煉學生想象思維,提高學生觀察力與創造力,提高學生美術素養。在泥塑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模仿制作調動學生泥塑興趣,通過創新實踐以啟迪學生想象思維,通過合力制作讓學生感受合作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孟.蒼山小郭泥塑在當地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D].魯東大學,2015.
[2]族艷慧.小學美術彩塑教學的實踐與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9(30).
[3]高延慶.立體造型課程在初中美術“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中的拓展[D].天水師范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