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月
摘要:“了”是現(xiàn)代漢語學界的一個熱門研究對象,“了”的定義和劃分數(shù)不勝數(shù)。以呂叔湘先生對“了”的劃分為標準,并以賈平凹《讀書示小妹生日書》一文中的14處“了”為例,來簡要討論“了”的語法意義。論證“了”并非單純表示過去,不是完成體和完整體的標記;探討“了1”和“了2”各自的語法意義;通過“了”的習得先后、難易順序研究,指出對外漢語教學時,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應該如何安排“了”的教學順序。
關(guān)鍵詞:了 習得 語法意義
中圖分類號:I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079-03
“了”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術(shù)界對其研究可謂不勝枚舉,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多維度、多角度、多功能、多層次地對“了”進行定義和解析,從研究層面到實際應用層面,從教學層面到學習層面,“了”的出現(xiàn)概率也得到科學的對待。賈平凹先生《讀書示小妹生日書》中共有36處帶“了”的句子,本文摘取其中16句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歸納、劃分、舉例,并加以簡要分析。
所選的14句如下:
(1)過了2月21日,已到了而立之年。
(2)7月10日,是您生日,咱們家又有一個大人了。
(3)你那時說:“哥哥,我長大了,一定給你買書!”
(4)天快黑了。
(5)讀到傷心處,我便哭了。
(6)書只看了五分之一,要回去,我就偷偷將書藏在懷里。
(7)把你的臉蛋都咬出了一個紅牙印兒。
(8)只是可憐了咱倆。
(9)一走十年,竟總是忘了你生日的具體時間。
(10)那時你到了4歲,剛剛學會說話。
(11)看著滿架書籍,我就記想那時的可憐了。
(12)當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時一陣便可理得清的。
(13)就給你念書聽,你竟不哭了。
(14)這道理人往往以為不信,走過來了方才醒悟。
(15)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損,永遠在他的屁股后了。
(16)這你是該罵我的了。
一、“了”的定義和劃分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何謂“了”,“了”是一個多語法意義、多功能的詞。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將“了”定義成助詞,呂叔湘先生把“了”分成“了1”和“了2”進行探討研究。“‘了1加在動詞后,意思是句中的動詞動作的完成?!?在句尾,表示此句意思已經(jīng)表達完畢,且句中的情態(tài)有已變化或?qū)⒆兓瘍蓪雍x?!?/p>
《語法講義》將“了”定義成動詞的后綴。朱德熙先生認為“了”表示動作完成的意思,“了”有兩種:第一種是動詞的后綴“了”,第二種是語氣詞“了”。這兩個“了”雖然寫法一樣,讀音也一樣,但是所包含的語法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二種作為語氣詞的“了”可以加在體詞后面,一般出現(xiàn)在句末,表示“一種新的狀態(tài)、情況的出現(xiàn)”,被認為是一種時態(tài)的標記。
余又蘭在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中也總結(jié)了“了”的定義和分類,肯定“了”是助詞,根據(jù)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分為情態(tài)“了1”和語氣“了2”。
因此,總的看來,語言學界對“了”的看法較為統(tǒng)一,即將其分為兩大類:了1(動作助詞),了2(語氣助詞)。本文也是按照呂叔湘先生對“了”的這兩種分法進行研究的。
二、“了”并不是表示過去
現(xiàn)代漢語學界認為“了”不是體范疇的標記,既不屬于實現(xiàn)體的范疇,也不屬于完整體的范疇。
(一)“了”不是實現(xiàn)體的標記
實現(xiàn)體指的是動詞、形容詞或者謂詞形式的詞義表示為一種事實的狀態(tài)。這種事實有三種情況:表示已經(jīng)發(fā)生并且完成;表示還沒有發(fā)生;表示已經(jīng)發(fā)生動作但是還未完成。對這三種情況的理解與判斷,主要取決于說話者、聽話者所默認的相應的參照時間。
例如:
(1)過了2月21日,已到了而立之年。
(2)7月10日,是您生日,咱們家又有一個大人了。
(3)你那時說:“哥哥,我長大了,一定給你買書!”
(1)句中,意思非常明顯,2月21日這一天是生日,2月21日之前還沒有到30歲,一過了2月21日這一時間節(jié)點,就是30歲了?!耙选北硎疽呀?jīng)過去,三十而立之年,表示已經(jīng)發(fā)生并且完成。(2)句中,“7月10日”讓讀者不太清楚,說這句話是在7月10日之前還是之后,如果是7月10日之前,那是對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事實的一種表達;如果是7月10日之后,是對已經(jīng)過去的7月10日這個時間的肯定。因此沒有明確的時間標記,造成“了”的難以理解,“了”是已經(jīng)完成還是沒有完成,都可以這樣進行表達。(3)句中,“我長大了”這個動詞“長大”非常模糊,不是一個清晰的具體動作,而是一種狀態(tài)。到底怎樣算長大,是身體達到多高算長大,還是完成一個成年禮算長大,這都不確定。要根據(jù)句子具體語境進行理解,可以推斷出是作者小妹具有自己賺錢的能力后叫作長大,而不是一個具體的年齡,具體的時間點。
(二)“了”不是完整體標記
完整體是指從情景的開始到結(jié)束,即包含起點和終點。需要注意的是,完整體需要有明顯的開始和明顯的結(jié)束,不是含糊的概念,強調(diào)的是將敘述的整個情景納入觀察的范圍中。
例如:
(4)天快黑了。
“黑”是一個模糊的色彩界定,怎樣的色彩叫作黑,濃黑、烏黑、暗黑、淡黑等都是黑色。“天快黑了”從語境上判斷,此時天還沒有完全黑,還是有點亮光的。在這個句子中,“了”呈現(xiàn)的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情景,而是句子表達里情景中的某一時間段。例(4)句顯然不滿足完整體的定義。天黑這個情景不是由一個黑點出現(xiàn)開始的,也不是由某個時間節(jié)點界定的。它是天空逐漸變色,最后變成黑色,是一個色調(diào)逐漸變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變化是模糊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將“了”概括為完整體的標記過于武斷,欠缺深思。
三、“了”的語法意義
(一)“了1”的語法意義
“V+了”格式
“V+了”格式表示這句話中的動作已經(jīng)徹底完成,但“了”只有語法功能和意義,在句中并不表示詞匯層面的意義,即“了”已經(jīng)虛化,因此把動詞進行歸類來分析“了”的用法很有必要。如:
1.具體動作性動詞
具體動作性動詞指的是有明確發(fā)生起點、持續(xù)進行和終止點的動作。比如“吃”“喝”等。在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中,具體動作性動詞占比大?!熬唧wV+了”主要的含義是具體動作開始,到具體動作是否在持續(xù)、最后具體的動作是否完成,均與具體動詞、上下文語境有關(guān)。
例如:
(5)讀到傷心處,我便哭了。
(6)書只看了五分之一,要回去,我就偷偷將書藏在懷里。
(7)把你的臉蛋都咬出了一個紅牙印兒。
以上三例中,“哭” “看”“咬”都是具體的動作性動詞,指的是動作的徹底完成。這三個動作就是非常具體的,有起點,有持續(xù),有終點。
2.狀態(tài)動詞
狀態(tài)動詞有起點,可以持續(xù),卻無終點。比如,“苦”“生病”等?!盃顟B(tài)V+了”表示的是某一種狀態(tài)的出現(xiàn)。
例如:
(3)你那時說:“哥哥,我長大了,一定給你買書!”
(4)天快黑了。
(8)只是可憐了咱倆。
以上三例中,“長大”“黑”“可憐”都是表示狀態(tài)的動詞,指的是動詞的一種狀態(tài),有起點,但沒有明確終點?!伴L大”到什么時候算不長,是身體上的,心理上了的,能力上的,還是其他方面的;“黑”到具體幾點才算黑,具體什么色度算黑,這都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理解,狀態(tài)也無法終止。
3.瞬間完成性動詞
瞬間完成性動詞指動作在一瞬間就從發(fā)生到了完成,沒有持續(xù)進行的一個階段,也無法分辨這個階段。比如“開”“死”等?!八查gV+了”表示動作一開始就完成了,起點和終止點重合在一起。
例如:
(1)過了2月21日,已到了而立之年。
(9)一走十年,竟總是忘了你生日的具體時間。
(10)那是你到了4歲,剛剛學會說話。
以上三例中,“過”“忘”“到”都表示動作瞬間開始又瞬間結(jié)束了。(1)句,沒有一直處于“過”生日的狀態(tài),那個節(jié)點轉(zhuǎn)瞬即逝,2月21日一過就是2月22日,因此這個“過”是瞬間性的。(9)句“忘”,想不起來就是忘,從想不起來到想起來,是一剎那的事情,因此“忘”是一種瞬間性的。(10)句同上。
從以上的“具體V+了”“狀態(tài)V+了”和“瞬間V+了”中可以看出,“具體V+了”“狀態(tài)V+了”需要根據(jù)聽話者或者閱讀者根據(jù)實際語境、上下文意思來判斷這個“了”前的動詞是開始、持續(xù)進行還是狀態(tài);而“瞬間V+了”表示徹底的完成意義。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
(二)“了2”的語法意義
呂叔湘先生認為助詞“了”有兩個,“了2”用在賓語后。盧福波先生對“了”進一步區(qū)分,認為“了2”放在句末,表示某種情況或性質(zhì)發(fā)生改變。
1.動詞+了,對既定事實的肯定
例如:
(15)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損,永遠在他的屁股后了。
(16)這你是該罵我的了。
以上兩例都是對既定事實的肯定,強調(diào)客觀存在,認為事實本身已經(jīng)完成,或者可能會發(fā)生并且會完成。
2.形容詞+了,對既定事態(tài)的肯定
例如:
(4)天快黑了。
(11)看著滿架書籍,我就記想那時的可憐了。
(12)當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時一陣便可理得清的。
“快黑了”“可憐了”和“太高了”加入作者自己對事實的肯定和主觀評價的感情色彩,表明作者的立場和評價,凸顯了較強的個人化感情色彩,增強語句所要表達的那種肯定、確信的意思。
3.動作發(fā)生了變化
例如:
(3)你那時說:“哥哥,我長大了,一定給你買書!”
(13)就給你念書聽,你竟不哭了。
(14)這道理人往往以為不信,走過來了方才醒悟。
這里的“長大了”“不哭了”和“走過來了”都是表示動作發(fā)生當時動作沒已經(jīng)開始,但是沒有終止,但是到說話的此刻語義表達上,都是“已經(jīng)長大了”“哭了”和“走過來了”,語義內(nèi)部較之前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是現(xiàn)在看來發(fā)生的變化,可以是當時對比的變化,也可以是即將出現(xiàn)的變化趨勢。不能單純地將它看作時態(tài)上的標記,它的功能是強調(diào)“變化”。
四、對外漢語教學中“了”的教學順序安排
高順全先生認為“了”字已經(jīng)被語法化了。語法化指的是已經(jīng)虛化的部分進一步被虛化,即實詞演變?yōu)樘撛~或詞綴等。
“V+了+O”中,“了”表示“完成”。在語言歷史使用和演變過程中,表示完成的大致如下:漢代用“V+O+完成V”格式表示完成,如“飲酒罷”;到了唐五代,“了”就出現(xiàn)在文本里,且在動詞位置上,如“才了蠶桑又插田”;唐后期宋時,“了”字可以表示完成的意思,如“櫻桃謝了梨花發(fā)”。
對“了”字從語言習得順序和難易度先后進行線條化解釋,如:
了1:動詞——結(jié)果補語——完成體標記
了2:動詞——完成體標記——語氣詞——類構(gòu)詞成分(話語標記)
意思是動詞“了1”比助詞“了2”容易習得,而在第一條鎖鏈上,以大于號小于號等號表示難易程度。動詞“了1”習得≥結(jié)果補語“了1”≥完成體標記“了1”;動詞“了2”≥完成體標記“了2”≥語氣詞“了2”≥類構(gòu)詞成分(話語標記)“了2”。
孫德坤先生對兩位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使用“了”做了一個關(guān)于習得的跟蹤調(diào)查,結(jié)論是留學生習得“了”存在著個體的差異。留學生A在課堂上習得“了”,會把所有“了”定義成“已經(jīng)發(fā)生”;留學生B在課堂外習得“了”,覺得有很多用法,在具體使用中盡量避免“了”。A是大量使用導致經(jīng)常出現(xiàn)泛化,B是避而不用。他們對“了”的習得都呈現(xiàn)出一種極端。由于學習者個人的習得順序、習得過程、語言遷移、學習特點、性格因素、心理想法等都會影響“了”的習得和使用。
楊素英、黃月園等學者通過分析中介語語料,得出結(jié)論是在剛開始學習漢語時,“了”很少被錯用。奇怪的是,隨著漢語水平和等級的提升,到了中級或高級階段,“了”字錯誤率反而比初學時要高得多,“了”字的習得過程并不能隨著漢語等級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錯誤率,這說明,作為體標記意義的“了”在程度上較難掌握,在時間上也是比較晚被掌握的。
總結(jié)上述,可以發(fā)現(xiàn),在對外漢語教學時應該把握好“了”的分配和課本中“了”的出現(xiàn)順序,要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結(jié)合起來,要分層級、分難易度、分出現(xiàn)概率、掌握規(guī)律進行科學安排。比如:初級階段,“了”的完成意義比較容易習得和掌握,因為大部分學生的母語中動詞過去式與“了”初級教學時的意義吻合,利用遷移理論,或者與母語相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中高級階段,要分類、分層次在不同的真實生活語境中進行反復對比教學講解,讓學生較為自如地運用“了”。同時,應該時刻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學生的中介語、個人性格及其愛好對學習“了”的影響??傊治觥傲恕钡牧暤庙樞颍欣诟?、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外漢語教學。
參考文獻:
[1]高蕊.歐美學生漢語體標記“了”“著”“過”的習得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6.
[2]艾冰.動態(tài)助詞“了”與“過”的對外漢語教學[J].科教導刊,2010(11):201.
[3]唐菁.淺析語氣助詞“了2”的語法意義[J].安徽文學,2010(9):226.
[4]高霞曹,曉宏.現(xiàn)代漢語“了”、“著”、“過”的相關(guān)研究綜述[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1(26):22-29.
[5]張家珍.粵方言和普通話體標記的對比:以“了、著、過”為例[J].中國科技信息,2007(20):152-153.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