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茹 崔會擁
摘要: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文化敏感性非常重要。從高職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意識之間的關系切入,從日常生活的問候語、稱謂語、顏色詞、習語、審美習慣等幾個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指出當前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整體現狀,提出如何改進高職英語語言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建議措施,以期引起英語語言教育者的重視。
關鍵詞:英語 跨文化 培養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228-02
語言是人類用來進行交流、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工具。語言形成過程中的任意性特征,決定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會成員以約定俗成的方式進行交流和溝通,因此,造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在交流時的差異。這些差異表現在不同語言不僅有各自不同的書寫方式,還有自己獨特的組合規則和表現方式。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使用該語言的文化民族地域特征、宗教、價值觀念、經濟發展、風土人情及其社會習俗的差異。語言處處反映社會文化。奈達(Eugene Nida)曾說過:“Learning a language is a kind of learning the culture and the habit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language is spoken.”要想跨越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障礙進行順暢地交流,就必須了解兩種語言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
一、高職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的密切關系
英語也是一種“符號”化的文化表現形式,英語教學實際上就是通過這些“符號”來探索其所賦予的內在含義。語言承載著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像一面鏡子反映文化內涵。高職英語教學與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兼容。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與英語學習關系非常密切。如果沒有正常的英語教學,那么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就無從談起,就會失去英語教學的方向和目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英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的前提條件和必要基礎,同時,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又對英語教學起到有力地“反推作用”,能夠對英語教學在廣度進行有效拓展,深度上進行有效開掘。從而使英語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二、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亟待提高
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學片面強調了語言學習,而忽略了文化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使用英語交際時出現嚴重的語用錯誤,語用錯誤比單純的語言錯誤性質更為嚴重。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森曾經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與此相比,違反說話規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的相對性。” 學生在中學開始學習英語,每天學習練習的都是此類句型:“Whats your name?/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ere are you going?/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這類對話在形式上沒有任何錯誤,但是這些顯然不是英語國家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經常用的語句。
1.西方文化非常注重對個人空間的保護
有很多事情,如年齡、職業、收入等在西方文化中都被認為是個人隱私,與他人無關。如果在交際過程中,不分場合、詢問他人類似的問題,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有打探他人隱私之嫌。而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倡導集體主義,否定個人主義,重視“大我”,而忽視“小我”,人們很少有隱私的概念。正是因為忽視了這些文化差異,很多國人在與外國朋友交流時,會用上述倒背如流的句子向外國朋友發問,尷尬局面由此產生而不自知。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喜歡說:“吃了嗎?”這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民以食為天”的思想息息相關,現在只是一種友好的應酬話,并不是有意要請別人吃飯。但是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成“Whats your name?/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ere are you going?/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被問話的英美人士就會產生誤解。你見到一位外國朋友,也不能用中國人常用的另一個問候語“Where are you going”(“上哪去”),對方會認為你在干涉他的隱私。英語民族的人見面喜歡談論天氣,說一些諸如“Lovely weather,isnt it ”之類的話,這也說明了他們對個人隱私的重視,因為這類不著邊際的話題通常最方便,也是最不得罪人的。
2.英漢兩種語言在稱謂語的差異
英語民族的人不太注重親戚之間的關系,使用的稱謂語都很籠統。如“sister,brother,cousin,aunt and uncle”,如果沒有上下文或者必要的一些了解,很難搞清楚他們之間的關系。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則非常重視親情及親屬關系,因此,漢語中稱謂語分得非常詳細,關系一清二楚。漢語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八個稱謂語在英語中都是同樣的一個詞cousin,如果把“堂姐”機械地轉換成英語“my female-cousin-on-fathers side”或者“elder-than-myself”,那就不是英語,而是笑話了。
3.中西文化在顏色喜好和顏色詞匯使用上的差異
在中國,“紅色”通常代表喜慶。中國傳統婚禮上新人都穿紅色的禮服,有喜事則燃放紅色的鞭炮,過春節時家家門上貼著紅色的對聯,掛著紅紅的燈籠,窗戶上貼著紅紅的窗花;在西方,紅色卻代表著“暴力”“殘酷”和“血腥”。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白色”通常出現在葬禮上,代表著死亡、肅穆和哀傷;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white)則是代表著純潔,在西方婚禮上,新娘總是身穿潔白的婚紗。漢語中表達的“米色”相對應在英語中表述為“buff-colored”而不是“rice-colored”。漢語中的“紅茶”翻譯成英語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因為漢語是針對茶水的顏色而言,而英語是針對茶葉的顏色而言。英語的顏色詞很多時候不僅僅限于表達本意,通常還可以用于表達其他的意思,比如,“Im feeling rather blue”中的“blue”與顏色無關,而是指“沮喪的、憂郁的”。“white lie”也不是“白色的謊言”,而是指“善意的謊言”。
4.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習語表現
作為不同地域環境中不同生活經驗的產物,習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更多地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比如,漢語中用“雨后春筍”來形容“事物的快速發展或者大量產生”;而英語則用“like mushrooms”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因為英國不出產竹子。英格蘭東北部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Newcastle)是英國著名的煤都,后來人們就用“carry coals to Newcastle”來比喻“徒勞無益的行為”。這個習語顯然不能夠直譯成“運煤到紐卡斯爾”,因為我們不具備相應的文化背景,很難理解這個習語的真正含義,倒不如翻譯為“多此一舉”。漢語中“倒販檳榔到廣東”和此語有異曲同工之妙。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的大部分習語都有很強的民族特征。漢語中的“膽小如鼠”到了英語卻是“chicken-hearted”;形容人脾氣倔強,漢語是“犟得像頭牛”,英語變成了“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頭騾子;漢語中的“天生有福”,到了英語那里卻是“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生來嘴里就含著一把銀勺子。
5.中西方不同的審美習慣和民族心理
西方文化中有養狗愛狗的傳統,而中國人卻鄙視厭惡狗這種動物。“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令人崇敬的動物,象征著“權威、力量和吉祥”;而在英美文化中,dragon(龍)是一種殘暴、可怕的動物。“喜鵲”在中國人眼中是一種能夠給人們帶來喜訊和好運的鳥,但是英美文化當中magpie(喜鵲)這是一種愛嘰嘰喳喳的鳥。“He is a magpie”,意思是說“他是一個饒舌的人”,而不能理解成“他是只報喜鳥”。有些問候語也和民族心理有關。中國人見了老朋友,常說的寒暄話是“您發福了”或者“您長胖了”,表示對人的一種恭維,因為在中國人看來,“您發福了”或者“您長胖了”意味著“生活富裕、心情舒暢”;而西方人卻比較忌諱別人說自己長胖了,因為那就意味著自己沒有吸引力或者生活過得不好。
三、改進高職英語教學模式
從上面討論的文化差異的表現中,我們可以看出,體現在語言方面的中西文化差異是巨大的。因此,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不僅僅是英語知識的輸入和英語技能的訓練培養,還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的文化背景。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應該從總體上對目標語言的文化含義進行有效導入,使學生能夠在實際語言學習中獲得相關的跨文化交際知識,了解目的語所蘊含的文化要素。因此,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首先要導入不同文化的某些差異,以使學生在語言應用中避免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際所帶來的失誤,使學生能夠得體地使用英語,而不是只會尷尬地用“Have you had your meal” 或 “Where are you going”來打招呼。此外,導入文化應該具有針對性,即要符合學生實際日常交際需求,又要切合教材內容。學生可以加深理解教材的內容,提高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交際能力,更高效地運用語言。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有關西方文化的音像資料,來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與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及各自特征,比如《走遍美國》。
四、結語
高職英語教學,要聯系實際,將與語言知識點有關的文化信息介紹、引入給學生,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適應自己認知結構的相應文化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英語知識課程既是語言課程,也是學習跨文化交際必上的知識性課程;因此,作為一名高職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應該僅僅教授語言知識,同時也應該積極地傳播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將相關的文化知識融入語言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從語言中學習文化,從文化中學習語言,從而真正地掌握并且應用這門語言。既要提高高職學生英語技能,還要注重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中西文化交流當中的文化障礙,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以適應日益廣泛的國際交流的需要。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李瑞華.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