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不起訴權是檢察機關在刑事案件辦理過程經常使用的一種權力。文章首先介紹了不起訴權的法律根據以及種類,如不起訴權主要包括法定不起訴、酌定不起訴、存疑不起訴、特定條件下的不起訴權。其次指出了不起訴權所適用的范圍以及存在的一些缺陷,最后提出幾點完善不起訴權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法定不起訴;酌定不起訴;存疑不起訴;特定條件下的不起訴
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不起訴決定書是檢察官在刑事案件辦理過程中一種常用的法律文書。不起訴決定書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偵查終結的刑事案件,經審查后認為依法不應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責任,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或者經退回補充偵查,仍證據不足,從而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法律文書,即作出不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移送人民法院進行審判的決定時所制作的法律文書。
一、檢察機關不起訴權的法律根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40條第4款之規定:對于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二、不起訴權的種類與監督制約機制
依據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的規定,檢察機關不起訴權主要包括法定不起訴、相對不起訴、酌定不起訴、存疑不起訴、特定條件下的不起訴權。
不起訴決定書的優點在于劃清罪與非罪,體現法律的公正;體現了寬嚴相濟政策在刑罰中的運用;同時實現了節約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成本,維護司法公正,保障人權的作用。不起訴權的正確使用,使得刑事案件在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期間被及時終結,節約了案件進入審判階段以后所投入的司法資源,實現了司法資源的合理運用,修復了社會關系。同時還為案件當事人提供了程序性便利,避免了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減輕了起訴負擔。
檢察機關對刑事案件決定不起訴時,應當審查偵查機關移送的刑事案卷材料,依據事實和證據進行客觀評價。對符合法律規定不起訴條件的刑事案件,予以不起訴決定。主要圍繞案情實際、犯罪事實與法律適用之間有無因果關系,最后經審查認為不構成犯罪或者超過追訴時效的,向偵查機關寫明適用不起訴決定的事實和證據。檢察機關工作人員辦理不起訴案件時,一般都要經過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集體研究才能決定是否將案件不起訴。同時還要對不起訴案件進行認真的總結評估,經過一定的程序才能保證案件質量。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訴訟拖延,降低了不起訴的適用范圍,同時也對辦案檢察人員啟用不起訴權予以束縛,不能依法及時積極地行使不起訴權。
檢察機關作出不追究被起訴人刑事責任的不起訴決定書后,人民檢察院案件承辦人要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案件當事人、移送起訴的公安機關等,如果被害人對不起訴決定書不服,可以要求申訴。如果偵查機關認為不起訴決定書適用不當,也可以向檢察機關進行復議。若被不起訴人認為不起訴決定有錯誤,可以要求申訴。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對不起訴決定書要做好文書說理和論證工作。檢察機關案件承辦人針對以上情形應當主動配合,積極接受意見和質疑,若對適用不起訴條件的案件確有錯誤的,依法進行審查,若案件適用不起訴存在錯誤,案件承辦人應該上報檢委會,及時予以糾正或者撤銷不起訴決定,提起公訴。
三、不起訴權的適用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進行刑事訴訟活動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有關規定。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檢察院進行刑事訴訟活動,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障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進行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權利。訴訟參與人對檢察機關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這些基本要求就是為了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因而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權就是為了實現這一要求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主要劃分為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五大階段。在刑事訴訟每個階段法律都規定了每個階段處理案件的程序,只有前一階段任務完成之后,案件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如果在后一階段發現前一階段案件中案件事實、證據認定、法律適用等方面有錯誤,就會將案件發回上一階段重新處理。具體到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中,在審查案件過程中,若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移送的案卷材料和證據進行審查,發現刑事案件中存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情形,檢察機關將依照法律規定將案件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如果公安機關兩次補充偵查后將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對那些達不到訴訟標準的案件,檢察機關將會根據各種情況對犯罪嫌疑人及時作出相應決定,對不構成犯罪或者不需要判處刑罰的被告人作出不起訴決定或者宣告其無罪。其法律效果在于可以使被告人從刑事訴訟活動中得到解脫,還能有效地抑制偵查機關在偵查階段冤假錯案的發生。公訴機關通過對偵查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進行嚴格審查把關,在將刑事案件移送到法院審判之前,通過合理使用不起訴權將一些不適合起訴的案件或者沒有必要提起法院的案件進行嚴格審查,從而有效降低進入審判前階段的案件數量。確保對案件當事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侵害進行有效指控,從而保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益。檢察機關在運用不起訴權時,對于刑法規定的情節輕微、特定條件下的初犯、從犯、預備犯、中止犯、防衛過當、緊急避險、未成年人犯罪、鄰里糾紛等引發的刑事案件,在充分考慮到起訴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時,根據起訴的必要性,可以依法適用不起訴權,這樣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盡早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通過其它方式,比如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從而減輕或者消除危害后果,這是刑事訴訟法寬嚴相濟原則的具體體現。
盡管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權在現實辦案過程中有諸多優勢,但是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使用不起訴權還存在很多問題:有些檢察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擔心適用不起訴權,可能引發雙方矛盾及輿情風險;有些檢察人員在辦案過程中使用不起訴權害怕影響公檢法之間的關系;有些檢察人員在辦案過程中使用不起訴權內心糾結于不起訴權的程序復雜,案件質量評查等,不愿意適用不起訴權。
四、對不起訴權的幾點思考
檢察機關為了更好地使用不起訴權,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改善:
1、牢固樹立疑罪從無、存疑不訴的辦案理念
公訴案件承辦人在辦案過程中,對于偵查機關移送的刑事案件經審查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檢察機關應當充分肯定地聽取被害人、委托辯護人、偵查機關對案件的不同意見,嚴格審查案件事實關、證據關、法律關,確保檢察機關對刑事案件的審查客觀全面,從而對案件事實仍存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大膽啟用不起訴權。
2、檢察機關建立起訴必要性審查制度,貫徹可訴可不訴的不訴的辦案理念
對偵查機關移送的刑事案件,從案件事實、證據、法律、社會危險性、刑事政策情況等方面出發,同時啟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非法證據比如刑訊逼供、誘供、串供等情況導致的案件在證據方面存在瑕疵,明顯達不到起訴標準的,應該堅持存疑不訴,以防止案件到審判階段帶病起訴,通過合理使用不起訴權,從而提升辦案質量和效果,達到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避免“夠罪即訴”的情形在實踐中發生。
3、為了防止不起訴權的濫用,應當建立不起訴案件公開聽證制度
召集案件雙方當事人、偵查機關、其他訴訟參與人、邀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參加聽證會。檢察機關辦案人員就案件事實的基本情況先向參與聽證會人員做一匯報,參會人員發表各方觀點、交換意見,就不起訴案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發表意見,然后作出決定。這樣就保證了不起訴權的正確行使和不起訴案件的公正公平,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從而實現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 梁積力.試論正,確行使不起訴權[J].法制與社會,2010.23.
[2] 蔡國芹,曾命輝.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及其在檢察工作中的應用.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07.
[3] 謝識.論不起訴制度的價值訴求[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4] 童建明.論不起訴權的合理適用.最高人民檢察院,2019.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N].人民日報,2019-01-24.
[6] 劉玥彤(導師:伊士國;闞珂).監察留置措施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9-06-01.
[7] 莫湘益(導師:高一飛).刑事訴訟立法技術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7-03-12.
【作者簡介】
拜銳利(1987.1—)男,漢族,陜西商州人,任職于陜西省商州區人民檢察院,科員,研究方向:重特大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