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學生的學情現狀,提出了改善高職學生課堂參與意愿的教學技巧。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注重師生平等,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教師設置問題要具有“引誘性”; 合理恰當運用課堂即時評價;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因材施教;開立講堂,注重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技能。
【關鍵詞】 高職學生;課堂參與;教學技巧
學生課堂參與是指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投入的與學習有關的生理和心理能量狀態,其包括了三個方面:課堂行為參與、思維認知參與和個體情感參與。課堂行為參與包含了聽講、記筆記、回答問題等常規課堂行為;思維認知參與包含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分析討論等行為;情感參與主要是指學生在整堂課程中的個人情感體驗,如成功、自信、愉快、好奇、厭煩、自卑等各類情感。學生課堂參與度是衡量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認知、行為和情感方面的綜合表現,三者之間互相關聯,彼此伴隨又相互影響。大量研究證明學生學習收獲與其課堂參與度呈明顯的正相關[1],因此探究從教師層面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教學技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學生學情分析
1、學習方式多樣化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來源較廣,既包括普通高中畢業學生,也包括職業中學的學生,由于兩者的入學標準、考試方式及前期所學內容側重點不同,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方式較為多樣化。
2、網絡依賴較強
高職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導致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網絡迷戀程度較高。本人在一線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上課沉迷手機,或網絡游戲,或電視劇、電影、小說等。與學生課后聊天,也發現學生生活被網絡占用時間非常長,甚至在吃飯、走路的時候也時常握緊手機,眼睛一刻也不停歇。
3、心理狀況較敏感
高職學生心理狀態普遍較為敏感,這可能跟他們的成長經歷、家庭評價及社會壓力有關。他們表面上不屑于教師長輩的評價,但內心卻較為脆弱。對于教師的負面評價很可能懷恨在心,但同時又可能因為教師的積極評價而喜歡上一門課程。
4、傾向于在實踐中學習知識
高職學生喜歡動手,喜歡在動手中對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解決,而不是在傳統的書本中學習知識。他們更喜歡知識“被應用”,而不是被“講述”。
二、改善高職學生課堂參與意愿的教學技巧
1、教師應改變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這部分學生很可能在9年義務教育期間甚至高中階段都一直處于較不活躍狀態,因此會造成教師上課課堂氛圍死寂沉悶、毫無生氣的狀態。經常有一些一線教師抱怨學生上課不回應教師的提問,或者對教師的提問無動于衷,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可能跟學生一直以來養成的課堂“路徑依賴”有關。洪宇翔研究影響大學生課堂參與意愿的因素,發現課堂參與越多,則其后續繼續參與的可能性越大[2]。這也恰恰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一條思路,如果不回答問題可以被養成一種習慣,那么樂于回答問題亦可以成為一種行為習慣。這就要求一線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不是設置問題讓學生回答,而是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誘”學生回答;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更多選擇參與式教學,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課堂的機會,同時也要注意預留充足的課堂參與時間。
2、注重師生平等,營造輕松課堂氛圍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知識權威是絕對的,容不得半點疑慮。但是對于不屑于聽知識的高職生而言,要想改善高職學生課堂參與度,則教師必須轉換思路,放棄權威思想,以平等的身份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營造輕松的、類似聊天談話的氛圍,這樣才能打消高職學生因為回答錯誤而感覺丟面子的心理顧慮。只有當所有學生的回答都能被恰當得回應的時候,才能增強學生的上課安全感,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情感意愿,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內在驅動力。同時教師在課堂語言上也要多下功夫,因為大多數專業基礎課因知識點繁多、枯燥,未免讓學生有感覺沉悶之嫌,此時教師如果適當使用幽默詼諧的教學語言,可以很好地調劑課堂氛圍,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另外,教師要深化教學功力,可將教學知識點嵌入到名人故事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將知識點傳遞給學生。
3、教師設置問題要具有“引誘性”
建構主義教學觀[3]認為學生一般對跟自己已有的知識有關聯的新知識點更有興趣去聽,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對于專業職業性較強的學生而言,教師要盡量設置與學生自身職業相關的問題,進而高效地將學生帶入工作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二是設置問題可盡量選擇與學生原有認知沖突的問題。當老師的結論與自我認知有沖突時,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講授“機體感染”這一概念時,可以提問“我們接觸了有害細菌、病毒等病原生物后,一定會得相應的疾病嗎”,從而引出機體感染不僅與所接觸病原生物有關,還與自身免疫力有關。三是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盡量拉開梯度,照顧不同層次學生,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有問題可思考。比如對于學困生,教師盡量設置選擇性問題或判斷性問題,而對學優生、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升問題難度,適當選擇開放性、與其他學科聯系性較強的綜合性問題。當課堂問題被拉開梯度,則能參與課堂的學生范圍就會擴大,從而為更多學生進行課堂參與提供機會。
4、合理恰當運用課堂即時評價
新課程評價理念傾向教師要多元化評價學生的學習,在看重結果性評價的同時,不能忽略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洪宇翔研究影響大學生課題參與因素時,發現建立一定的評價壓力機制可以對大學生課堂參與產生積極作用。鑒于此,教師可以嘗試把參與度作為評價學生課堂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標,把評價規則與標準提供給學生,這樣就相當于給學生設立了一面評價旗幟,既可以讓學生明晰教師的過程性評價標準,也指引了學生該怎么正確參與課堂行為。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要盡量在課堂中反復強調課堂參與在過程性評價中的地位,可以提升課堂參與在整個過程性評價中的占比,并階段性展示學生課堂參與狀況,從而持續對學生形成外在壓力,最終影響學生內心參與動機,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另外也可以樹立班級典型,比如,對于原本積極性不太高的學生,教師可以持續主動邀請其參與課堂,并給與其正反饋,讓其感受到課堂參與的樂趣,并將其樹立為榜樣,鼓勵其說出自己的參與課堂的收獲、經驗或心得體會,從而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老師在各類群體中都能恰當的樹立榜樣,相信可以很好的改觀學生課堂參與現狀。
5、教師課堂即時評價應因材施教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因材施教,在進行課堂即時評價時也應考慮因材施教,從而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研究發現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對不同學習效能感的學生影響是不同的[4]。教師課堂不公平行為對低效能感學生的影響遠大于正面評價對其的影響。鑒于此,對于學習效能感低的學生群體,教師應更多關注他們的課堂參與情況。另外對這一學生群體的教導方式與評價也要區分對待。比如教師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另一方面要盡量注意自己在課堂上的不公平行為(包括經常點名提問固定的同學或學優生,只注意到學優生的進步忽略學困生的長進,)對學困生的課堂違規行為應巧妙的提醒,切記諷刺挖苦,盡量展示教師的溫度,從而對學生課堂參與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6、開立講堂,注重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技能
本人在教學過程中,與課堂參與度不高的學生進行交流,發現很多學生不是不想進行課堂參與,而是根本不知從何下手。比如讓學生就不同問題進行提問環節,學生似乎根本不知道該怎么提問,這一方面說明學生由于從小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因此已經習慣全盤接受的學習習慣,缺乏批判精神。他們不是不分析問題,而是根本不會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多提供機會,如開設課外講座等,教會學生思考分析問題,提升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教師可以多開設講座,向學生展示思維路徑,教會學生如何分析問題。正如我們教育小朋友一樣,當小朋友想要拿到桌子上的玩具,但是他由于太矮拿不到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展示思考路徑,“你拿不到桌子上的玩具,是因為它太高了。那我們怎么能變高,然后拿到桌子上的玩具呢?”通過這樣思考路徑的展示,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再比如在講授《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中免疫系統中T細胞免疫功能時,提問學生“‘實驗小鼠被摘除胸腺后發生腫瘤的概率提升了30%這一實驗現象說明腫瘤的發生跟哪類免疫細胞免疫功能有關”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回答不出來,此時教師不應該急于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回憶“T細胞分化成熟在胸腺”之一知識點,然后再讓學生判斷題目的答案。經過這一番思考過程的路徑展示,不僅加深了學生的知識印象,還教會學生如何分析思路問題,對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很有幫助。另外當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教師不要直接否決,而應讓其說出自己對于問題的思考過程,從而幫助其找出思維漏洞,為鍛煉學生思維助一臂之力。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在當前“互聯網+”教育盛行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上更應該注重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Finn J D,Cox D. 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al among Fourth-Grade Pupil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2.29(1)141-162.
[2] 洪宇翔大學生課堂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14(2)64-68.
[3] 周廷華.建構主義與多媒體輔助教學[J].教學研究,2010,(4)40-41.
[4] 李莉,白云閣,徐少岡,王 耘.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學生課堂參與的關系[J].教學研究,2010.33(5)13-16.
【作者簡介】
韓曉云(1984—)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