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莉
【摘 要】 本文以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介紹了基于“互聯網+”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實施緣由、實施過程、具體措施和創新點等幾個方面。其措施為:打造“線上”思政課,推動“線上線下”思政課互融共進,借力多維度增強思政教師力量,從而讓思政課“形式”更時尚、“工藝”更精美,隊伍更“精良”。其創新點有:創新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拓展“互聯網+”思政教育陣地、建成網絡思政育人場館和“線下”開放式思政育人大講堂、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豐碩成果。
【關鍵詞】 互聯網+;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
一、實施緣由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黨史國史教育為切入點,基于新媒體技術與思政教育融合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用“互聯網+紅色基因”筑大學生精神家園,推進高職思政課改革創新。
二、實施過程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深入推進新媒體新技術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進基于“互聯網+”的高職思政課供給側改革。本院立足《中共黨史教育》面授課基礎,2018年上半年建成《中共黨史教育》網絡課程,進一步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推動網絡課程建設,學生登陸學習通APP可以自主學習《中共黨史教育》。目前,形成了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為必修課程,《中共黨史教育》《國史教育》等為選修課程的思政課課程體系。輔以搭建線上教育平臺,邀請“五老”和先進英模進校園,堅持典型引路,注重正向激勵,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切實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針對高職學生特點,創新線下活動載體,成立孔繁森精神和紅色文化研究院。推動“線上線下”思政課互融共進,引領高職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具體措施
1、打造“線上”思政課,歷史時空求真知,讓思政課“形式”更時尚
打造“線上”思政課,突破傳統思政課育人時空局限。立足《中共黨史教育》面授課基礎,2018年上半年建成《中共黨史教育》網絡課程,為學生自主學習中共黨史提供新載體。該課程搭建起“互聯網+紅色基因”挖掘、整理、融合、發布的線上平臺,從黨史精神視角解鎖黨史密碼,主要包括紅船精神等十一個專題。學生上線自主學習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漫、地圖等300余個任務點,輔以教師發起的線上討論、搶答、解疑答惑、優秀作品展示等活動,助力學生學透黨史知識、悟懂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目前該課程網站訪問量已突破兩千萬,成為本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張“特色名片”。
2、“雙線”齊發力,推動“線上線下”思政課互融共進,讓思政課“工藝”更精美
本院已經形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為必修思政課程,《中共黨史教育》《國史教育》等課程為選修課程的思政課課程體系。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中共黨史教育》《國史教育》2017年均被評為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8年《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被評為山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反映本校大學生思政實踐教學的微視頻《聊職學子始終與祖國在一起》《講好聊職故事》被推選到“學習強國”進行推介。豐富的思政課程網絡資源推動“線上線下”思政課互融共進,讓思政課“工藝”更精美,引領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桃李園英才聚,借力多維度增強思政教師力量,讓思政課隊伍更“精良”
為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先后建成黨史國史教研室。《中共黨史教育》自2014年開設以來,于2018年3月建成在線開放課程,《國史教育》自2015年開課以來形成了“理論+實踐”的專題體系。
發揮“五老”作用,突出模范帶頭作用。充分利用聊城紅色資源優勢,組建了一支由老干部、老戰士、老勞模、老工人、老教師組成的“五老”紅色教育隊伍,讓“五老”現身說法,增強了“兩史”教育的凝聚力、感染力。學院先后把全國勞動模范許振超、中科院院士陳達、北京軍區原司令員李來柱、周恩來總理秘書紀東、全國人大代表宋心仿、全國模范檢察官白云、抗美援朝老戰士黃福祥等請進課堂,聯系自身經歷,為學生憶成長、講“兩史”。全國勞動模范許振超講述了自己刻苦自學自動控制等多門學科知識,打破外國技術封鎖,掌握世界最先進起重設備的故事。
組建思政專家隊伍,助力“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帶隊先后10余次赴北京與專家對接,聘請清華大學王傳利、帥松林,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樺等16位教授組成專家組,幫助本院開展紅色教育。建立起專兼結合、精干高效的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的政工隊伍,加強“線上線下”思政課育人隊伍建設,為全院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大思政”格局夯實基礎。
四、創新點
一是創新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形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為必修課程,《中共黨史教育》《國史教育》《聊城紅色記憶》為選修課程的思政課課程體系。
二是拓展“互聯網+”思政教育陣地。整合教學資源,2018年上半年開通《中共黨史教育》網絡課程,該課程以革命精神為視角解鎖黨史密碼,設計了紅船精神等十一個專題。引導學生利用閑暇時間,線上學習、線上討論,成為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形式。目前,該課程網絡訪問量已突破兩千萬。
三是建成網絡思政育人場館。學校整合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成魯西革命史館,魯西革命史館資源實行網絡同步共享。邀請中國軍事博物館、聊城紅色辦等專家規劃設計,圍繞“奮斗、勵志、愛國”等育人主題,將聊城地方歷史事件、重要人物的相關史料串聯,展出各類珍貴照片、實物1000余件。每年把參觀革命史館列入新生入學教育,作為開學第一課。我們還培養大學生講解員,一定意義上承擔革命史館的講解任務,讓大學生在講解體驗中學習黨的歷史,目前已有幾萬余人次參觀學習,成為聊城市重要的革命歷史教育基地。
四是建成“線下”開放式思政育人大講堂。投資并建成容納4000余人的海源廣場。定期邀請專家在廣場開設講座,先后邀請國防大學楊勝利教授、山東省委黨校王立新教授等專家作報告,從歷史、文化、審美等多視角解讀中國力量、中國道路、中國精神,這些高水平的開放式講座引起社會關注,聊城部分市直、區直機關單位及普通市民都參加過收聽海源廣場講座,人民網為我們開辟了紅色大講堂專欄,中國文化研究院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轉播了相關講座;每周播放一次紅色電影;每月組織一次紅色經典音樂會。
五是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豐碩成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被山東省教育廳立項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在全國多媒體大賽中,黨史微課作品獲全國一等獎,課件分別榮獲三等獎和優秀獎;思政課教師編寫了《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等校本教材以及《黨史教育系列故事》《魯西北抗戰系列故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義》等教輔教材,《聊城市紅色文化發掘與利用》成功申報聊城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點亮青春的燈塔——聊城職業技術學院以黨史教育為突破口引領學生成長成才》獲評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會優秀案例三等獎;《用黨史國史為青春筑夢、為人生引航》獲評全國職業院校關工委“十佳創新案例”,《用“互聯網+紅色基因”筑大學生精神家園》獲評2019高職院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示范案例。
【參考文獻】
[1] 王群瑛.關于高校黨史教學和科研狀況的對策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97.
[2] 李通.基于實踐育人背景下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系構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47.
[3]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報,2018-09-11.
【作者簡介】
尹 莉(1979—),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