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巧
摘要:國畫人物畫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在創作中不僅要緊密圍繞作品的中心思想,同時也要注重作品“意境”的呈現與傳達,這樣才能夠完美地表達出畫家的思想感情。“意境”是繪畫作品的靈魂所在,在傳達方式上主要體現在繪畫人員的審美情懷、創作人員對傳統文化的吸收以及“虛”和“實”的相互結合等方面,在呈現手法上主要有寄情于物、意境和筆墨以及位置與空間構思等。
關鍵詞:國畫? ?人物? ?“意境”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036-04
進入到21世紀以后,我國的社會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生活質量的逐步提升,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國畫作為我國古老的藝術文化,由于其自身獨特的藝術特色受到了各領域許多人士的喜愛。“意境”是國畫創造的精髓所在,良好的“意境”一方面能夠使得國畫擁有更好地藝術色彩,另一方面“意境”也是國畫區別與世界其他國家繪畫作品的根本因素,我國許多繪畫大師在進行創作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做到孜孜不倦,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對“意境”的執著追求。當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以及社會信息化不斷發展,許多國外的繪畫方法與精神進入到國內,使得人們對繪畫作品的選擇性越來越多,對國畫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國畫“意境”的發展,提高國畫作品的創作性與觀賞性。本文以國畫人物畫為代表,分析了“意境”的內涵,研究了國畫人物中“意境”的傳達方式與呈現手法,為國畫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一、“意境”的內涵
“意境”的本質體現在“意”,主要表示為創造性以及意念性,繪畫人員在進行作品創造過程中,利用自身內心世界的主觀想象,通過繪畫的方式將心中的意念展現到紙上,以此為基礎使得創造的作品具有獨特的意境[1]。繪畫作品的“意境”與繪畫人員的世界認知水平以及思維方式有很大關系,與繪畫人員的創作能力、審美標準以及藝術特色有著密切地聯系,由此也使得各個繪畫作品都呈現出不同的“意境”。通常情況下可以將“意境”理解為兩類內涵,首先是比較形象地表達方式,指的是繪畫人員根據自己的繪畫能力,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對事件與人物的理解、對自然景象的認知等因素體現到繪畫作品中,從而使得完成的作品具有自身的精神與內涵。其次是比較抽象的表達方式,主要表示為思想層面的傳達與交融,欣賞者在觀看繪畫作品時,讓觀賞者領悟到隱藏在深處的情感,并且由于每個觀賞者自身的思想認知以及內心世界的不同,使得人們在觀看同一幅繪畫作品時,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意境”感受,出現多種多樣的觀賞效果,讓繪畫作品具有更好的觀賞性,也使得繪畫作品更加具有魅力和欣賞力,有效地提升了繪畫作品的藝術性[2]。從我國古代開始,許多專家與學者就致力于研究繪畫作品的意境,同時從多個方面、各個視角全面闡釋了意境的內涵。探究其原因,作品意境的體現主要來源于繪畫人員自身的認知與情感,當繪畫作品中缺少意境,就會使繪畫作品黯然失色,不能夠真正稱之為藝術。所以,我國傳統的繪畫作品十分關注意境的呈現與傳達,并基于內心感想和意境的搭配實現情境交融。
二、國畫人物中“意境”的傳達方式
(一)繪畫人員的審美情懷
在我國的古代時期,人們在進行歌曲以及繪畫等作品創作時,創作人員都會在作品中注入一種特殊的情感,從而使得作品呈現出不一樣的氛圍,這就是作品意境的表達方式。意境的傳達效果受到創作人員自身水平以及內心情感的影響,創作人員通過自身的繪畫技能,實現內心認知與外部事物的有機結合,達到“天人合一”的高深境界,最后將抽象的思想認知以形象的繪畫作品表現出來[3]。人物畫是我國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其中蘊含著深刻有活力的詩意美,產生非常強烈的藝術震撼,欣賞者在觀看繪畫作品后會被其中的意境所感染,并對其中的內涵記憶猶新。每一個繪畫作品的創造都是繪畫人員剖析自身的過程,在繪畫作品的內部都融入了創造人員大量的心血與情感,因此在進行意境傳達時,繪畫人員必須將自身的情感注入作品中,只有這樣觀賞者才能通過繪畫的表現形式感受到作品內部的情感,由此對繪畫作品產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比如說畫家劉文西創造的國畫人物作品《祖孫四代》中,深刻描繪了黃土高原上樸實的農民形象,著重表現了農民憨厚的笑容以及粗糙的手掌,體現出了作家對農民的敬佩之意,也傳達出了作品對農村生活的美好向往。為了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真實情感,劉文西反反復復前往黃土高原進行視察,不僅從中收獲了豐富的創造題材,同時通過與農民朋友的親切接觸,了解了農民的真實生產與生活狀況,認識了黃土高原的鄉村文化,最終才能完美的將自身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創作人員要想通過作品方式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意境中表達出來,就必須將自身的內心情感結合到所要刻畫的人物中,利用對人物形態、周圍景觀以及事物的理解,從而使創作出的作品擁有良好的意境。
(二)創作人員對傳統文化的吸收
國畫是我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從古至今,我國產生了許許多多優秀的國畫創造人員。藝術作品的創作萬萬不可浮躁,特別是國畫作品中的人物畫,由于這類作品重點呈現復雜的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等,所以創造人員本身必須具有多樣化的社會閱歷,當個人生活比較單一,無法對生活產生深刻印象,如果再缺少必要的創作功底,必然會造成創作出的繪畫作品趨于表象,無法取得較高的藝術成就。對現階段經典的國畫作品進行研究可以得知,優秀的作品必然是緊密結合了藝術與生活,縱然創作人員不是一名哲學家,自身也要擁有成熟的思想、正確的認知,繪畫人員只有不斷的進行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的感情世界與專業認知,做到人格獨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才有可能在藝術領域獲得取得成功。國畫的藝術表現強調“氣韻生動”,對繪畫技巧與手法的研究也是基于此,假如創作人員僅具有較低的精神境界,不能夠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做到入木三分,無法將人物形態的描繪上升到精神層面,僅僅單方面重視繪畫技術的練習是無法創作出優秀的繪畫作品[4]。創作人物畫的筆墨是畫家意向的產物,在進行創作過程中,創作人員要將自身的情感寄托到筆墨中,充分發揮繪畫的寫意性,體現創作人員的文化素養,由此可見國畫人物畫創作的妙處也是難處所在。
(三)“虛”和“實”的相互結合
高水準的國畫創作能夠將鮮活的生命力躍然于紙上,讓作品中富含生命力,繪畫作品才能多姿多彩,才能使得創作出的作品充滿靈性。國畫人物畫創作中需要結合“虛”與“實”,也是繪畫人員必備的專業素養,“實”是繪畫人員對真實景物的描述,“虛”是基于“實”的基礎上進行的創作與延伸,通過對“虛”與“實”的相互交融,才能使創作的作品擁有良好的意境[5]。在我國的國畫繪畫家中,喜愛以人物為主題的繪畫家人數較少,著名繪畫家吳光甫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其創作的眾多作品中,有《一簾春風》、《清香》等作品中都融入了“虛”與“實”的創作方法,在其作品中非常重視人物形象與性格的描繪,對細節部位處理十分到位,能夠在“虛”與“實”之間自由的切換。在國畫人物畫中通過虛實的疊加應用、裝飾符號的選取以及平面效果的設計,有利于進行畫作意境的創建,所以在繪畫作品中不僅要有畫面上的真實景物,同時也要給予觀賞者意識里的虛擬景象,通過將實景與虛景的相互結合才能體現出完整的內容,也更能體現出創作者的全部情感。
三、國畫人物中“意境”的呈現手法
(一)寄情于物
在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中,許多詩人將自身的情感寄托到事物上,通過事物的形態表達自身的情感,在繪畫作品中也可以應用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將繪畫人員的情感與事物聯系到一起,在作品中注入畫家的精神內涵,創造出良好的表現環境,從而使作品具有較好的意境。人物繪畫與景物繪畫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都可以以此來抒發繪畫人員的內心情感,所以,繪畫人員必須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內心世界,準備表達出想要創造的意境,從而讓觀賞者在欣賞作品時能夠得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將作品的畫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盧沉是我國著名的繪畫家,在人物畫創作上具有非常高深的造詣,同時將研究的核心放置在“寫意”人物畫領域。在20世紀90年代創作的《醉酒圖》中,完美詮釋了借景抒情的繪畫手法。盧沉畫家在晚年作品創作中,主要以“醉畫”主題為主,呈現出了“以畫代酒”的意境表現手法。在作品《醉歸圖》中,講述了自身喜愛喝酒,然而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夠飲酒,有時有親朋好友來家做客時,也僅僅只能淺嘗少許,而對于酣醉的妙境只能從畫中體會到。盧沉畫家通過筆墨將自古至今人物的醉酒狀態表現出來,結合自身“歡不足而適有余”的內心世界,深刻傳達了對自身藝術造詣的不滿足,希望能夠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深得酒中三味[6]。
(二)意境和筆墨
國畫人物畫創作中非常注重筆墨的使用技巧,尤其是筆法的基干作用,以此為基礎出現了十八描。筆法以及描法一方面要能夠滿足繪畫主體的整體構造,另一方面也要精準的傳達出繪畫人員的內心情感,從而充分詮釋自身的繪畫風格。筆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筆落于紙上,不僅要能夠狀物傳神,也要能夠表達情感,更要能夠闡釋自身的藝術風格,由此可見繪畫人員想要精確控制每筆繪畫難度之大。在進行人物畫繪畫時,必須具有扎實的筆墨技法,而筆墨技法的實現主要通過內心去指導,最后內心的體驗則是在無數次的歷練中逐步積累的。筆墨的使用不能夠只滿足于筆墨形式的運用,利用筆墨將精神情懷融入作品創作中才是筆墨運用的最高境界。人物畫創作中形神缺一不可,當作品中沒有完美的形就體現不出神,但是有形而無神就不能夠完美的傳達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創作人員在運用筆墨時,要注重前后筆墨的銜接,使筆墨與筆墨之間能夠相互交融,筆墨灑落,意態生動,更好地表現出繪畫人員的藝術修為與文化素養[7]。
(三)位置與空間構思
在進行國畫人物畫的構圖中,在人物與周圍景觀的關系上、橫幅以及長卷的圖幅規劃中,許多繪畫人員都喜歡以景觀事物、室內陳設等因素來分割空間,并選取核心人物多次出現的表現方法,以時間軸為導向將各個事件依次呈現出來,避免了空間上的限制[8]。受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國人向來喜愛朦朧美,像“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呈現方式就受到了許多文人騷客的喜愛。國畫創作的留白以及畫幅布局的疏密程度等因素都影響到作品的觀賞效果,當畫幅內容過于豐富時,傳達出的內容較為繁瑣,會讓觀眾感到壓抑,無法很好的引導觀眾進行思想的遐想;當畫幅內容過于簡潔時,會使得作品過于空洞,只用精準的把握好作品的空間布局,做到松緊有度、以無勝有,才能夠更好的傳達出畫作的意境,使得欣賞者產生無限的遐想。讓創作的繪畫作品更加的豐富多彩,不需要非常繁瑣的描繪,有時只需要畫龍點睛的幾筆,就可以顯著提升作品的意境表達效果,意境表達要做到繁簡有致,當線條過于雜亂、多余的線條會給整體構思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繪畫人員在創作時要做到角度適宜,盡可能的以簡為主,從而更好的突顯出純凈的主旨。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藝術呈現方法也越來越多,繪畫人員有更多的選擇來實現“意境”的傳達,但是不管采用何種方法呈現主體思想,充分展示國畫人物畫的美感是每個創作人員共同的夙愿。“意境”是國畫人物畫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繪畫人員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創作出更好的繪畫作品。
參考文獻:
[1]張鵬,彭貴軍.“無趣則無畫”——試論當代國畫人物畫的圖像特征[J].藝術評鑒,2019,(09):34-35.
[2]謝敬鵬.探析國畫意境與傳統古典園林意境的共通之處——評《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與表現》[J].中國食用菌,2019,(09):68-69.
[3]楊鐵強.丹青難寫是精神——國畫大師錢松嵒的人物畫藝術[J].東方收藏,2019,(21):23-29.
[4]陳慶華.試論國畫人物線描在服飾造型中的應用——評《白描人物服飾造型》[J].染整技術,2018,(04):89-90.
[5]連卓奇.著眼多元 立足傳統——由當前國畫人物畫創作熱潮引發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2,(13):29-30.
[6]安玉民.略論國畫人物創作的“形”與“神”[J].美與時代(中),2016,(11):36-37.
[7]王紅媛.傾力開發國畫審美的新視域——劉泉義的工筆人物畫[J].美術觀察,2006,(11):80-83.
[8]王雪梅.淺析國畫藝術的意境表現手法——評《國畫藝術》[J].新聞戰線,2017,(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