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妮
摘要:早期的藝術歌曲起源于歐洲,主要是詩歌與音樂結合而產生的一種音樂體裁。本文對中國藝術歌曲所具有的藝術特征進行闡述,并從中國藝術歌曲具有傳承的民族文化、提升學生音樂的審美能力及歌唱能力三個方面闡明在其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當前改善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中國藝術歌曲? ?藝術特征? ?聲樂教學? ?重要性?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177-04
中國藝術歌曲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逐步產生,從近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來看,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音樂特色風格的歌曲形式,同時在音樂技法的演奏過程中也與西方的音樂技法融為一體。到了21世紀初期,中國的藝術歌曲在發展的過程中與西方文明的交流也更加的密切。到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素材和內容就更加地貼近我們了當下的生活。其獨特的曲調及歌詞豐富的內涵得到了越來越多歌唱者的喜愛,作品的演唱對歌唱者具有極高的要求[1]。
一、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特征
(一)藝術歌曲選用詩詞、文學作品等作為歌詞
中國藝術歌曲的歌詞多為從古至今優秀著名的詩篇,是對老百姓生活的寫照與向往。演唱這類藝術歌曲的過程中,作者需要對不同詩詞題材的思想情感和詩詞歌賦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抓住不同詩篇語言的特點,才能演繹出每一首藝術歌曲的不同特征。以歌曲《春曉》為例,首先要準確的掌握歌曲表達的內涵。如《春曉》這類古典藝術歌曲,雖然歌詞是我們從小就背的滾瓜爛熟的唐詩,但也不能直接照譜唱詞,應先把歌詞反復多讀幾遍,進行有節奏的誦讀,慢慢體會出詩詞的聲調、語氣、感情特點以達到語言聲調與旋律起伏的一致性。
(二)藝術歌曲的旋律與歌詞創作手法細膩,都力圖呈現畫面感
以歌曲《春曉》為例,旋律線條起伏不大,需注意音色的把握與音量的控制。如果過于洪亮,會破壞歌曲的意境,前句描寫春天早晨醒來,聽見鳥鳴,體現出春天的氣息,這樣從歌詞中便可以體會作者對春天的喜愛,應用柔和的音色演唱;后句回憶起昨晚的風雨不知吹打了多少落花,又對流逝的春色產生了憐憫之情,旋律音程下行,節拍漸強漸弱,應用一種惋惜、憐憫、感嘆的語氣演唱。高潮部分即在感嘆詞“哦”出現后,感嘆詞抒發了對落花飄落的無限感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反復出現,即全曲的高潮部分。控制好氣息,注意控制好強弱變化,將一幅如煙似夢,鶯囀花香的爛漫春光圖帶給聽者。作品的畫面感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了演唱者腦海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歌曲的內涵。
(三)藝術歌曲通常使用鋼琴進行伴奏,且聲樂部分與鋼琴不可分割
中國藝術歌曲的作曲技法也極為精湛,同時在演奏的過程中伴奏內容也非常豐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中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愈加廣泛,因此中國藝術歌曲在發展的過程上便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例如在《懷戀曲》中,這首歌曲的伴奏部分便采用了波音演奏的方式,在演奏中輕柔優雅。同時這首歌曲第1段中高聲部分的分解和和弦部分運用的是三連音演奏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所演奏出的歌曲,便起到了一種連綿不絕的效果。在第2段中,所應用的琶音演奏中由高聲部向低聲部進行轉化的過程,可以暗示出作曲者情感的變化,同時演奏者右手和弦部分豐富的和弦及節奏性還可以更好地凸顯作詞者的心情變化。
(四)演唱中國古典藝術歌曲應具備的歌曲表現力
在演唱藝術歌曲時,氣息的運用、吐字行腔、舞臺表演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聲音線條要穩定統一,氣息必須要有穩定的控制。演唱時應較含蓄、收斂,不能夸張的表現,注意歌曲的意境美。以《楓橋夜泊》為例,這首歌曲表現了夜靜凄涼之美,前奏把歌者帶入了古曲的意境之中,但要注意低音模擬“鐘聲”后,進入演唱須準確:“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一句一定要含蓄、耐人尋味,接下來作者的哀怨之氣與郁悶的心情貫注在深夜的泊舟中。在濃秋之夜,不解人意的霜氣,偏偏充盈大地,給作者心中灑下了絲絲涼意。第二句“愁”字點出全詩主旨,那獨臥小舟,輾轉反側無法人睡表現了作者的孤苦伶仃。用“姑蘇城外……半鐘聲……”來結束,體現詩境與曲調渾然一體,這樣就將韓山秋葉中作者孤獨的情感進行細致化的表達。
二、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在聲樂教學中中國藝術歌曲可以傳承民族文化
現階段在我國的聲樂教學中,通過中國藝術歌曲可以進一步的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音樂藝術的民族性、時代性是相輔相成的,一切音樂文化的發展都要受到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影響。在不同的時期音樂作曲者所創造的民族音樂都具有不同的風格,作曲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將本民族的風格融入到民族音樂,還需要將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民族音樂,利用這樣的方式便可以將時代性和民族性并存于音樂中。近幾年,在國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創新性發展,成為廣大詞曲作家和歌唱家們的時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和歌以詩”的形式,加入現代音樂元素,演繹經典詩詞、經典文學作品,傳承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遞向上、向善的主流價值。音樂是傳承民族情感的血脈,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來的精華,也是文化意志的靈魂。中國音樂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勤勞質樸,尊重傳統。中國藝術歌曲就是用新的形式、新的表達方式,把我們古老的文化、優秀的傳統,以及來自民族民間的文化讓大家聽到,即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的體現。中國藝術歌曲傳承了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2]
中國藝術歌曲在演唱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演唱風格與西方的藝術歌曲作品截然不同,中國藝術歌曲從骨子里面便印刻了本民族深深的烙印。本民族的音樂學家在創造中國藝術歌曲的過程中,可以說是融合了大量華夏民族的傳統歷史元素,例如在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過程中將《唐詩三百首》《宋詞》《詩經》等文學作品與之融合,當中國藝術歌曲作品與這些文學作品進行融合后,便成為了傳承我國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所以現階段在我國的聲樂教學中,通過引入中國藝術歌曲的教學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來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從而讓學生們通過學習聲樂來傳承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我國的藝術家們都熱衷于將屬于自己本民族的烙印融入到藝術歌曲作品內,例如,音樂學家劉文正創造的《大江東去》和音樂學家黃自成所創作的《陣前敵將士》,這兩首中國藝術歌曲中都飽含了創作者內心深深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這些藝術歌曲作品中創作者的個人情感對學生們進行講解和分析,便可以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從而在教學中起到了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作用[3]。
(二)中國藝術歌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詩詞與音樂,人聲的完美融合,構成了一幅幅完美的畫卷。中國藝術歌曲是以音樂線條為主的思維方式,旋律生成于詩、詞、曲、聲、韻的音響色彩。在審美上,以和為理想,求空靈,講韻味,求氣韻生動,講意境。結構上講究均衡,對稱平穩,以達到內與外的有機統一。和諧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之一,讓新時代的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其曲調有的悠揚婉轉,有的恢弘大氣,有的凄涼滄桑,呈現出多層次的音樂,經歌唱家們的精彩演繹,產生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歌與現代音樂的融合能夠產生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使傳統音樂注入新的活力。新時代的年輕人需要樹立正確的傳統音樂文化理念和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4]。
(三)中國藝術歌曲可以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
在聲樂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們進行中國藝術歌曲的教學,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歌唱能力。對于藝術歌曲來說,再好的藝術作品,也需要優秀的表演者才可以將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魅力和精髓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中國藝術歌曲作品如果需要在最大程度上表現自身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和精華,那么也需要優秀的表演者通過自身的形象、演唱技巧和歌曲表現力,將中國藝術歌曲中所蘊含的精神進行表現。因此在當前聲樂教學中,教師便通過中國藝術歌曲來鍛煉學生們的歌唱能力。教師在歌唱能力訓練過程中通過中國藝術歌曲對學生們進行訓練,便可以幫助學生們正常的完成發音練習。這主要是由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歌詞都是詩詞或文學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發音比較流暢。歸韻及字尾押韻的韻母有利于歌唱的立腔咬字。如藝術歌曲《靜夜思》,每一句尾的韻角“ang”,開口音的演唱有利于口腔的打開,清晰的咬字,氣息的流暢。中國藝術歌曲旋律線條較長,節奏舒緩,音中有詩,詩中有畫,學習此類歌曲,有利于規范歌唱者的歌唱狀態和氣息的穩定。中國藝術歌曲作品不僅僅適合初學者進行發音練習,還可以幫助具有一定演奏水平的學生進行演唱練習,從而可以大幅度提升演唱者自身的歌唱能力。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是一場標準聲樂音樂會中必不可少的體裁,能體現一個歌手基本功是否扎實,氣息是否穩定,咬字是否字正腔圓,聲音是否流暢等演唱能力[5]。
三、完善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策略應用分析
(一)在聲樂教學中正確認識中國藝術歌曲的價值
現階段需要在聲樂教學中,讓學生們正確認識到中國藝術歌曲的價值,老師便可以在聲樂教學中和學生們談論中國藝術歌曲從誕生到發展到繁榮的過程,讓學生們了解中國藝術歌曲在發展的過程中與本民族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老師還需要讓學生們了解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性,例如,學校可以開展不定期的講座來邀請一些藝術學家到校給學生們了解中國藝術歌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在聲樂教學中合理編排中國藝術歌曲的組合
在聲樂教學中需要合理的編排中國藝術歌曲的組合,老師需要摒棄傳統教學過程中“重視西方,忽視中方”的教學缺陷,需要重新編排現有的音樂教材,在音樂教材中引入我國優秀的中國藝術歌曲,并加大中國藝術歌曲在音樂教材中的比重。同時教師還需要在中國藝術歌曲的形式和題材的選擇過程中,更多的選擇一些具有中國歷史文化和中國文化精神的藝術歌曲作品。其次在課程的安排中,教師不僅僅需要對學生們安排聲樂專業課程,同時還需要給學生安排適當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學生們不僅能學習到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技巧,還能通過傳統文化來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以提升自我整體藝術修養。
(三)在聲樂教學中加大對中國藝術歌曲的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在聲樂教學中還需要加大對中國藝術歌曲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同時學校還可以對聲樂教材進行深入化的開發和編排,學校可以邀請各地優秀的聲樂教師進行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從而為我國創造更多優秀的聲樂作品。并可定期聘請知名音樂家進行藝術歌曲講座,組織師生舉辦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如2017年,廖昌永在上海舉辦中國藝術歌曲百年音樂會。2019年,雷佳舉辦博士畢業音樂會之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在引導學生學習欣賞過程中,藝術歌曲不僅為學生的藝術修養提供原料,還提供給學生們文學修養的養料。
(四)在聲樂教學中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在聲樂教學中不應僅僅局限于藝術歌曲演唱技巧的教學,還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將藝術歌曲的演唱與器樂、畫面的結合進行展示。比如《杏花天影》就是一首古代文人琴歌,這種撫琴而歌的形式,更能體現作者北望淮楚,心系戀人的悲楚。聲樂與器樂的結合使整個音樂形象在腦海中更立體了。其次,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平臺提升舞臺實踐經驗。可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藝術歌曲主題音樂會,在平時多積累曲目,研究歌曲內涵,多與鋼琴伴奏磨合,通過演唱不同的作品,讓學生們多交流,最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6]。
四、結語
音樂是意象的藝術品,藝術歌曲則是音樂中的一環,雖然它有具象成分,但仍以意象為重。大家雖知其具有教育價值、藝術分量,但由于它的意象因素,目前仍多是學院人士欣賞、學習的教材。近年來各大音樂學院在大力推廣中國藝術歌曲,眾多國際上優秀的歌唱家也會在音樂會中嘗試演唱中國的優秀藝術歌曲,讓世界通過音樂來了解中國的文化,在聲音中傳播中國的藝術。中國藝術歌曲是本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奇葩,因此需要引起每個聲樂教師的重視。只有我國各高校在聲樂教學中不斷的給廣大師生推廣中國藝術歌曲作品的精神和魅力,才可以更好地促進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磊.20世紀20-7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研討[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2]傅界童.藝術歌曲《懷念曲》的分析與演唱指導[J].東方教育,2015,(04).
[3]董旭.淺論音樂創作中”民族性"與"時代性"的交融[J].絲路視野,2018,(05).
[4]林春曙.古樸迷人,剛柔相濟——貴州苗族民歌審美特色初探[J].音樂創作,2016,(10).
[5]陳文佩.傳統聲樂文化在聲樂教育中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6,(19).
[6]宋曄,隋欣.淺談獨具特色的中西方音樂文化[J].神州,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