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晴怡
摘要:我國民間舞蹈的形態和風格充分體現著民族的特色地域文化。藏族的地域文化不僅是藏民族個性的強大支柱,也是藏族民間藝術發展的根基。藏族舞蹈從民間走向舞臺、劇場的過程,印證著其舞蹈體態是經過提煉和藝術加工的民間行為。作為我國民間舞蹈的重要分支,藏族舞蹈的審美情趣也應逐步走向規范化。本文以藏族舞蹈中的“俯身體態”為例,就審美范式形成的因素和文化價值進行研究說明。
關鍵詞:藏族? ?舞蹈體態? ?審美范式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062-04
民間舞蹈是充分集中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舉手投足間,無不體現著該民族的內在涵養和靈魂。各民族將傳統文化與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結合,同時受宗教、風俗及其他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不斷發展、融合中,形成了獨特的民間舞蹈。藏族舞蹈也不例外,其形態風格充分體現著藏族的特色地域文化。
藏族民間舞蹈是在農牧文化和宗教文化雙重影響下誕生的文化產物,可歸納為民間傳統(自娛性)舞蹈和寺院(宗教)舞蹈兩大類。兩類舞蹈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著優美瀟灑的翩躚舞姿和豪邁灑脫的舞蹈風格。藏族人認為,舞蹈不僅可以讓人們在歌舞的喜悅中表達自己的情感,還可以通過舞蹈與眾神交流,得到神靈的佑護。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可能與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脫軌,藏族舞蹈中的“俯身體態”也一定與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習性及地域性格息息相關。筆者曾設想:“俯身體態”在藏族舞蹈中運用的頻率如此高,是否為藏族人民生產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狀態?通過在西藏山南一年的志愿服務和支教經歷,筆者發現,由于高原地區強紫外線長時間的照射,即使是在勞作場景并不常見的城鎮地區,人們也選擇“俯身體態”來規避刺眼的強光。支教期間,筆者曾多次到農牧民學生家中開展家訪活動,這也是豐富的田野采風機會。根據實地考察、多方問詢、查找資料等方式收集論點,筆者將試圖對藏族舞蹈俯身體態的審美蘊涵進行研究。
一、藏族舞蹈“俯身體態”的審美要點綜述
藏族舞蹈以坐胯、重心向前、“一順邊”為主要造型特征,以“長袖展翅”“托舉哈達”“俯身”“擰身”等為主要體態表現,舞蹈時伴隨著膝關節綿延不斷的顫動律,這些元素和特征構成了整個藏族舞蹈的審美概念,是藏族舞蹈區別于其他民族舞蹈的標志。
“俯身體態”即藏族舞蹈中舞者后背筆挺,上身前傾,呈“弓腰”狀的動作狀態。在常見的藏舞表演中,“俯身體態”是作為最具風格代表性的舞蹈語匯而存在的。無論是在活潑熱烈的卓舞中,還是在細膩舒展的弦子舞中,亦或是在端莊神圣的藏戲表演中,均有體現。
藏族民間舞蹈體態多是由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勞作的形態演變而來,其中包括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多重影響因素。在藏文古籍中對舞蹈者的形態這樣要求:“上身動作像雄獅, 四肢關節要靈巧,全身姿態要柔軟,舉止要像流水緩步,膝窩曲節要顫動,腳步腳尖要靈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藏族舞蹈的體態和動作均是民間生活元素的再現。將原生態的民間舞蹈過渡到舞臺表演,能夠做到既不流失它的原貌特征又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美感,是藏族舞蹈體態審美的重中之重。
本文認為“俯身體態”主要由于特殊地理環境下的勞作習慣、服飾特點和獨特宗教文化的共同影響而衍生出的舞蹈體態。它主要來自勞動者為減輕勞作負擔的自我協調以及虔誠的宗教信仰,當起舞時,生活化的動作會很自然地體現在舞蹈中,使舞蹈動作帶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加之藝術性的創造,便呈現出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獨特美。
二、藏族舞蹈“俯身體態”的審美蘊涵及成因
(一)藏民族的生存環境
1.自然地理環境
藏族的傳統分布地域大致與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相契合,藏族人世代生活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域,空氣稀薄、年平均氣溫低、全年都有充足的陽光和大量的紫外線輻射。面對這樣的地理環境,藏族人民必須有應對自然的生存方式,而“俯身體態”在這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下便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來,身體重心向下便于在空氣稀薄的環境下省力地勞作;背朝陽光避免了長時間的太陽直射;為應對寒冷的天氣,藏族人民日常須穿著厚重的衣物,重量壓迫所致也彰顯了俯身體態的便利性,由此,筆者認為,俯身體態是藏族先輩們為順應高原地理環境而做出的自然選擇。
2.生產勞動方式
藏族人民生活的高原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該地區特殊的生產勞作模式,眾所周知,藏區傳統的生產勞動方式主要是高原畜牧業。在趕羊群、擠牛奶、薅羊毛這類勞動中藏族人民必須為了迎合牛羊的高度而俯下身去,這要求舞蹈創作者將這一生活化的語匯搬上舞臺時,不能脫離生產勞動過程中的體態。又如,藏族婦女為了騰出雙手來勞作,會將年幼的孩子背在身上,為盡最大限度地保證孩子在母親背上的舒適度,母親往往是保持后背筆挺地向前傾斜身體。我們在觀看或演繹藏族婦女這個角色的時候,便有所體會,明白此時的“俯身體態”是受生產勞動方式影響的,藏族舞蹈動作中的“俯身體態”冠上角色的情感,便會使得舞蹈體態呈現出愈發鮮明的生活特征,而這樣的生活特征正是形成民族舞蹈文化風格的基礎,也是審美的價值所在。
3.民族服飾
受高原氣候影響,藏族人民生活中以穿氆氌或羊皮做的藏袍為主。我們常看到舞蹈表演者的后背有豐富多彩的裝飾品,藏族女子喜愛頭戴金、銀、珍珠、瑪瑙等珠寶做成的頭飾,加之藏民族古時候屬于游牧民族,貴重的物件必須隨身攜帶,所以為了行動方便,頭部承受的沉重壓力向背部轉移,就有了背部抻展的體態。高原溫度低,氣候嚴寒,人們經常受到大風侵襲,所以服裝厚重保溫是必備條件。寬而溫暖的肥腰和長袖長袍是藏族服飾的顯著特點,舞蹈演員在舞蹈時要想揮動長袖必須要借助腰部的力量來輔助手臂,同時考慮到舞蹈表演的情感宣泄和動作隊形的發散,舞蹈表演者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大動作的幅度,借助“俯身”“前傾”體態來增加手臂力量,進而揮動表演服裝,同時將身體延展度做到最大,此類動作的呈現往往會使觀眾感覺到氣勢恢宏,猶如親臨高原壯闊之境。
(二)藏民族的宗教、信仰
1.藏傳佛教
藏族人全民信仰藏傳佛教。舞蹈中在“俯身體態”的基礎上加上一些特殊手型、手位,能讓觀眾明顯直觀地看到藏族文化中的宗教符號。
藏族人敬畏自然、神靈、活佛及萬物生命,這種思想意識也漸漸影響著身體的變化,山河神靈等自然物以神圣和崇高的形象,讓人敬仰和膜拜,于是藏族人民對大自然表現出由心臣服的自然體態,加上生活環境的嚴酷性,造成了高原藏民族依賴大自然的心態。他們力求天人合一,與自然和睦共處,以取得較好的生存環境。為此,他們想象并創造出了諸多的神靈,把雪域高原變成了神靈世界,再加上后來宗教的傳播和影響,為了表達內心的真實信仰,人們取悅神靈、諸佛和菩薩,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較多的宗教活動,如叩頭膜拜、煨桑燒香等。這些都與人體的垂首、伏地、俯身等行為體態有關。磕長頭便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宗教活動及體態呈現。因此,筆者認為,藏族舞蹈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中較為典型的將宗教意識和舞臺藝術高度融合的代表。典型性動作低首俯身顫動前行就是對佛朝拜、俯身叩頭的虔誠意識在舞蹈中的具體體現。
2.動物崇拜
原始時期,生活在廣闊草原上的藏族祖先過著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相處最多的伙伴除了同一部落的人便只剩下自然萬物和牛、羊等動物了。人與動物長期相處,為了取得相對平衡和諧的生存環境,藏族先民們不自覺地熟悉了這些動物的行為習性,當人們狩獵歸來,歡慶捕獲時,他們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所表現的動作自然是那些深印在人們腦海里的動物形象和姿態,無意識的再現這些動物的形態逐漸成了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因此,模擬動物的行為也就成了藏族舞蹈最古老的表現手法之一。
藏族舞蹈中常出現雄鷹、牦牛等動物形象,而舞蹈表現者模仿雄鷹展翅的動作多是在“俯身體態”的基礎上加之手部形態的變換來呈現,舒展開闊的舞蹈姿態將雄鷹的傲氣和矯健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俯身蹍轉”這一動作常用來表現牦牛嬉戲“咬尾巴”的情景,舞者腰部曲展帶力旋轉是對牦牛執拗、忠厚性格特點的準確表達;“俯身垂手”便是模仿牦牛四肢行走的神態。這些模擬動物行為的元素融入到舞蹈中充分體現了藏族人民對于自然萬物的敬畏。
三、“俯身體態”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
長期以來,藏族人民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行為,如宗教活動、民俗節日、婚喪嫁娶等,它承擔了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的主要任務,充分發揮了少數民族舞蹈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有效地展示了民族文化藝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綜上所述,藏族舞蹈中“俯身體態”的形成源于人民的基礎生產生活,受地域環境、宗教信仰和動物崇拜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俯身體態”蘊含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客觀反映。“俯身體態”在藏民出行、勞作、朝拜等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運用,在舞蹈中運用這一典型的生活體態,是對藏民生活情趣的提煉,是人民生活的客觀反映。
二是藏族人民精神的積淀。一個地區的自然屬性往往會扎根于當地民族的意識形態中,甚至還會影響該民族的精神面貌,這些影響的表征即為我們通常所說的民族性格。生活在寒冷海拔高地區的藏族人民,通常表現出一種豪邁粗獷的性格特征,他們對待大自然總是征服欲和敬畏感并存。
三是傳承優秀藏族文化的載體。藏族舞蹈對研究藏族人民獨特生活習性的形成和宗教信仰有著重要意義,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體態來源于生活,加以藝術性的創造后又高于生活。這是民間舞蹈的獨特魅力和民間舞蹈的精髓所在。
四是具備創建和諧社會的功能。藏族舞蹈體態舒展、熱烈活潑、變化多樣,充分彰顯著藏族人民開朗樂觀的性格,人民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得到身心放松,還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因此,藏族舞蹈活動具有不斷促進情感交流、團結共進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四、結語
通過對藏族舞蹈體態審美蘊涵的探索,筆者受益匪淺、深受啟發: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作品的創作應緊扣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族靈魂,如此才更使得民族文化得以最大程度的傳承和發揚。
筆者廣泛查閱相關書籍和文獻,目前對“俯身體態”還存在兩種看法,一種是藏族歷史上農奴制度的壓迫形成了藏族人因地位低下而身體保持前傾以示卑微的觀點,另一種認為藏族人民性格內斂,在佛教世界觀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低姿態內縮性的處世態度。根據筆者的研究和思考,不贊同這兩種觀點。因為,藏族原生態民間舞蹈屬于民眾娛神娛人的自然選擇,是不分你我、不分階級屬性的,“階級壓迫作用于身體體態”這樣的理論不具有說服力。另外,以筆者在西藏地區生活工作一年的觀察來看,生活在地域廣闊的高原地區,人們多生性開朗豪爽,頑強堅韌,而內斂低姿態之說,目前沒有可信的淵源。因而,筆者的觀點是,藏族舞蹈中的俯身體態是在特殊的生存環境和宗教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身體表達,它融入了藏族舞蹈文化的靈魂當中,從而造就了藏族舞蹈獨具特色的舞蹈形態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尕藏.論藏族民間舞蹈中“俯身體態”的成因.[J].西藏研究,2011,(03).
[2]王希華.西藏舞蹈與民俗[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
[3]察倉.尕藏才旦.藏族文藝中蘊含的價值觀[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
[4]丹珠昂奔.藏族文化發展史[M].蘭州: 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
[5]江東姜盛.藏族舞蹈“前傾”體態文化成因分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6).
[6]王桂霞.談藏族民間舞蹈風格[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4,(05).
[7]孔西才措.淺談藏族生態習慣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羅雄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9]羅列詩.論我國少數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J].藝海,2011,(05).
[10]鞠小萌.如何有效發掘藏族舞蹈中美感[J].青春歲月,2011,(22).
[11]趙尖草吉.安多藏族民間舞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2]楊英.論藏族弦子舞的美學特征[J].西藏藝術研究.2016,(01).
[13]丹增次仁.西藏舞蹈發展簡史(下)[J].西藏藝術研究.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