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潔
摘要:近幾年間,隨著國家不斷發展,社會與政府也逐漸加強了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除了理論性的文化內容以外,還有很多不太常見的內容,比如樂器、手藝以及舞蹈等。在高校中,想要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進一步的培養,就需要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推廣,或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課程開設。古箏作為一種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流傳的樂器,本身帶有十分優美的聲音,在音樂教學方面還能夠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以及文化背景進行教學展現。本文就高校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融合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高校? ?古箏教學? ?音樂? ?技術? ?融合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084-04
隨著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各大高校也在這樣的趨勢下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關注,古箏課程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有了進一步的細化,并在高校的選修課程、工作室以及校園社團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展現。在日常的高校文化中也增加了古箏元素的內容,這樣的模式使很多高校學生在校期間對于古箏的知識學習產生了更多的興趣,在學習階段不斷體會古箏的別樣美感,將該樂器本身的優點展現到高校的文化中,可以讓學生能夠時刻學習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1]。但是由于各個高校對于古箏的重視程度還是存在差異性,這樣的差異性直接影響到了高校的古箏教育,最終的教學效果也會受到重視程度的直接影響,導致在高校古箏教學中還是存在很大程度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古箏今后的發展,想要將高校古箏的教學逐步的改進與完善,就需要從問題入手不斷進行細化與創新,推進古箏教學今后的發展[2]。
一、當前高校古箏教學現狀
不管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進行哪種樂器的學習,都需要將音樂與技術進行內容結合。但是在現有的高校教學中,不管是業余的古箏才藝選修課程還是專業的古箏教學內容,都存在音樂與技術相互結合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都會導致最終的音樂與技術不能有效地進行融合[3]。技術本身就是學生古箏知識的基礎,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下才能保證學生更好地學習古箏后續的其他知識,但是由于技術本身不能直接等同于技巧,現階段大部分的教師只是單純的進行學習進度的推進,最終的效果只是為了提高期末的教學成績。并且,高校的古箏教師現在只是在通過比較生硬的教學方式進行古箏彈奏技巧的教學,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對于古箏人才的培養[4]。
古箏的樂器教學需要演奏人員的身體、情感以及樂器進行三者之間的共鳴,這樣的融合之后才能夠更好地達到古箏樂器的效果,發出美妙的聲音。假如,在日常的學習階段只是單純的進行古箏的曲譜練習,在進行技巧練習階段并沒有自己情感的流露,不會前期了解樂曲本身的意義,就會導致在演奏歌曲階段沒有靈氣也沒有靈魂,這樣整個古箏的演奏就會缺少生命力,更加沒有技術方面的展現,演奏人員也沒有辦法在進行古箏彈奏階段了解到古箏曲譜本身的情感以及得到自己綜合能力的升華,自然也沒有辦法通過古箏的演奏了解到并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歷史內容[5]。
現階段高校的古箏教學還是采用傳統枯燥的教學方式,這樣枯燥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對于古箏教學的要求,也沒有辦法在現有的古箏人才培養中進行綜合素質的提升。將音樂與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改進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更好地激發出學生對古箏知識的興趣。在進行古箏文化、古箏技法以及古箏曲目的學習階段更好地展現出自己對古箏學習的自主性,了解到自己優勢并在演奏中有所突出[6]。
二、將古箏教學中的音樂與技巧相互融合
將古箏教學中進行音樂與技巧的融合,在現有的高校古箏教學方面雖然有所展現,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就會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理想[7]。對于音樂與技術方面融合的重要性來說,該項內容是今后教學推進的必要內容,針對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巧相互融合的內容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過硬的技術基礎模式
雖然在古箏的教學階段,情感的流露屬于十分關鍵的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想要將情感落實到古箏的演奏中,演奏者就需要有過硬的技術基礎,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將古箏曲目進行情感表達[8]。教師在進行高校古箏教學階段,在技法課程的教學中需要融合更多的心血,并在教學課程的設置方面更加具有針對性,采用更加嚴格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嚴格要求學生進行技法知識的學習,在這樣的系統性課程中能夠讓學生從基礎入手,暫時不追求自身情感的表達。學生通過不斷地反復練習、夯實基礎,就能夠使得自己的手法靈活與穩定,只要是有基本功的扎實根基,就能夠保證后續高難度的技法以及曲目有更佳狀態的展現[9]。
學習技法方面能夠按照實際的古箏教學內容分成理論知識以及實際操作兩方面,不管是學習什么內容,都需要有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在古箏學習方面其理論知識就是古箏的構造以及手指在琴弦上的分配,還有相對應的音樂文化以及理論知識內容,學生只有在了解到這些基礎知識以后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古箏曲目的彈奏,能夠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操作鞏固,并通過實踐內容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這樣可以更加深入地學習到古箏以及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也能夠更好地推廣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讓學生在擁有一定的彈奏技巧之后再按照音樂成分增加教學內容,讓學生還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基礎知識學習之前就進行情感融合,在練習之后就能夠在無形中進行技術以及音樂的相互融合,為今后古箏教學的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10]。
過硬的基礎知識是古箏學習的首要內容,在這樣的內容下才能夠進行后續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首先需要扎實自身的文化知識以及練習技巧,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再融合自己的情感,這樣可以多角度提升自己對于古箏樂曲的領悟性,使之達到最佳程度,也能夠更好地展現最終的教學效果[11]。
(二)使用更加先進的音樂教學模式
學習樂器本身就同其他學科的學習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性,但是實際上從本質來看還有一些共同點。學習古箏的內容依舊需要按照社會的不斷發展、時代的不斷變化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改革[12]。由于古箏教學的特殊性質,這樣的特殊性使得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階段需要采用一些方式來訓練學生的聽覺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利用自身的技法優勢同演奏的曲目產生情感方面的共鳴,想要有這樣的效果就需要教師在傳統的古箏教學模式方面多思考,將創新的思維模式運用到現有的古箏教學改革中,更好地推進高校古箏的教學工作。
全新的教學模式下,創新性的教學思維能夠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得以展現,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樂曲展現為更加直觀的視頻或者音頻,讓學生能夠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對樂曲有全新的理解,更好地將自己的對于樂曲的認識有更大程度的情感融合。在演奏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同作曲家的情感相互結合,更好地達到最終的效果。
本身古箏的概念教學以及日常的練習就是十分枯燥的,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增加全新的音樂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古箏知識的興趣程度,也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的古箏曲目練習過程中,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更大程度地激發,了解到古箏的實踐興趣,并將自己的愛好與興趣進行融合,這樣在興趣愛好的前提下進行學習才能夠展現出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進行古箏曲目《漢宮秋月》學習來說,教師能夠使用現階段比較常用的多媒體設備進行相關視頻的播放,讓學生能夠從別人的演奏階段中感受情感與音樂本身融合的方法,或者通過身體動作以及神態表情進行相互之間的模仿與學習,這樣的學習能夠更好地完善學生本身的演奏水平,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反復進行音頻的播放,采用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反復感受,這樣的情感感悟能夠將音樂本身的背景進行更好的凸顯,從而讓自己在演奏過程中有更加全面的思維展現以及思考領域,提升自己對于古箏曲目的理解,整體性地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三)提高學生的表演張力
演奏一門樂器,除了能夠有技術以及技巧方面的展現以外,還需要有自己表演能力的展現。對于古箏演奏的表演能力來說,就是需要通過演奏者本身的肢體動作、表情神態以及對于旋律的處理方式來表達出自己對于音樂本身的理解,這樣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融合的過程,作曲家希望將樂曲能夠表達出來的情感準確的展現到聽眾的耳中,這樣就是一種比較優質的音樂傳遞狀態。
其實培養學生表演能力就是培養學生將枯燥生硬的技法同音樂進行相互融合的過程,這樣的過程能夠將音樂本身的內容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進行相互交融,更好的達到最終呈現的音樂效果。比如,學生在進行古箏作品《寒鴉戲水》音樂演奏階段,能夠使用輕快的指法以及略顯俏皮的表情將這樣的曲目通過表情表現在聽眾眼中,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曲目本身的含義,也能夠通過表情與演奏人員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內容能夠更好地將樂曲本身的情感思維進行突出表現,將自己想象中的內容通過詩情畫意、清新雅致的畫面表演出來,在這樣的表演中也能夠使得聽眾更好地了解到樂曲本身的意義。
(四)了解古箏音樂文化
音樂文化屬于音樂學習的基礎知識,在音樂文化學習的背景下進行樂器的學習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樂曲的認識,并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了解到作曲家當時作曲的情感。了解古箏的音樂文化,將文化融合到日常的古箏教學中,古箏教師需要在進行樂曲的練習中提前將文化的背景進行教學,讓學生在了解當時的社會背影以及人文背景之后再進行自己情感的融合,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展現最好的樂曲演奏效果。
教師在古箏教學期間,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古箏音樂文化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視頻的方式更好地將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進行了解。除此以外,文化的學習也是一種延續與積累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下,學生也能夠在學習之余更好地了解到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方便今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音樂與技巧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性教學方法的展現,這樣的教學模式需要多方面的改進與支持。高校的古箏教學現階段還處于不斷摸索時期,想要將這樣的教學方式進行最佳效果的展現,就需要校方、教師以及學生等多方努力,逐步細化進行教學,使其更好地推進古箏文化工作,更好地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結語
隨著我國的教育不斷發展,將古箏融合到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帶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內容。在進行古箏教學階段,不僅需要將正確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規劃,將古箏的音樂與技巧進行融合也是古箏教學中不能缺少的關鍵部分。在實際的課程應用中,這樣的教學模式還在不斷地摸索,在運用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這樣的相互結合方式不僅更新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將活躍的思維模式融合到日常的古箏教學中。采用技巧與音樂相互融合的方式進行古箏的教學,是所有音樂教學模式的開端,以這樣的教學方式作為一種參考和依托,能夠將古箏的音樂文化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
參考文獻:
[1]楊媛.基于提高高校古箏教學中學生演奏能力的相關策略探究[J].黃河之聲,2019,(19).
[2]楊媛.關于高校古箏教學創新及對民族音樂精神的弘揚探究[J].黃河之聲,2019,(17).
[3]楊媛.關于高校古箏教學中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提升策略芻議[J].戲劇之家,2019,(28).
[4]楊媛.新課改背景下關于高校古箏教學中古箏演奏與賞析的心理境因研究[J].戲劇之家,2019,(27).
[5]王勉.高職藝術學院古箏實踐教學如何提高學生藝術實踐性[J].北方音樂,2019,(16).
[6]薛蓮.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以古箏演奏為例[J].藝術教育,2019,(04).
[7]顧永祥.高校古琴專業演奏技能課教學探究——評《古琴實用教程(修訂版)》[J].高教探索,2019,(04).
[8]潘瑾.在高校古箏教育中滲透審美教育理念的策略探究[J].戲劇之家,2019,(08).
[9]鐘曉紅.新媒體視野下藝術院校古箏課教學模式現狀分析及改革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2).
[10]周倚帆.高校古箏教學中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提升途徑[J].戲劇之家,2018,(28).
[11]吳燕菊.高校古箏教學中音色的訓練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戲劇之家,2018,(19).
[12]楊梓桐.古箏集體課教學實踐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