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媛
摘要:播音教學是培養播音人才、傳承播音藝術的重要途徑,而在播音教學的開展中要注重對音樂情感的應用,原因在于音樂與播音藝術在創造“美”的事物、傳播“美”的情感以及提高“美”的意境方面具有共通性。在具體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音樂情感達到提升學生內在修養、改善學生發聲能力、增進學生藝術想象、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以及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從而培養出更加專業、情感更加豐富的播音人才。
關鍵詞:音樂情感? ?播音藝術? ?播音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091-04
音樂情感是由“音樂”所引起的,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體驗者對音樂的表達形式進行深入理解與認識,才能獲得更加豐富與深刻的音樂情感,進而在審美能力上也會得到提升。播音藝術是一種以“語言”來進行表現的藝術類型,想要達到良好的播音效果,需要使“語言”更具美感,從而有效提升吸引力。從“美感”層面分析,播音藝術與音樂具有緊密的聯系,播音主持人能夠在音樂情感的推動下更具表現力與創造力,并且能夠與觀眾形成良好的情感溝通,因而播音教學中需要借助音樂情感來培養學生。
一、音樂與播音藝術的共通性
音樂與播音藝術所具有的共通性能夠為音樂情感在播音教學中的應用提供支撐,以下對兩者的共通性進行詳細闡述:
(一)創造“美”的事物
音樂是一種通過“樂音”的動態組合完成情感傳達的藝術類型。“樂音”的組合是多變的,不同的組合形式會創造出不同的意象,比如激蕩震撼的樂音組合能塑造出“千軍萬馬”,輕柔溫順的樂音組合能呈現出“微波蕩漾”,而人們在接收到這樣的信息時,又能通過豐富的想象力聯想到更多“美”的事物。播音藝術的主要載體是“語言”,雖然我們每天都會運用“語言”進行交流,但是未必對“語言”的創造力有深刻認識[1]。從某種程度上講,播音藝術基本等同于語言藝術,而在語言藝術中,需要運用語言創造出“美”的事物,比如在描繪某一事物時,普通的語言表達會枯燥無力,在經過藝術處理后,會讓這一事物處于新的情景氛圍中,并且還能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元素。冼星海在創作《黃河大合唱》時,因為受到了光未然朗讀的啟發,便在短短六天時間內完成了創作,正是基于播音藝術與音樂在創造“美”的事物方面的共通性才創造了這部作品。
(二)傳播“美”的情感
情感表現是音樂與播音藝術中的重要環節,良好的情感表現能夠使音樂作品與播音作品受到更大的歡迎。音樂與播音藝術同樣來源于生活,但是藝術創作超越了生活,能夠讓“蕓蕓眾生”感受到“美”的情感,從而超脫繁瑣的生活,獲得精神上的解脫,比如很多音樂創作人在創作音樂作品時都會以傳遞情感為目標,無論在樂器選擇還是樂章推進方面都會為傳遞情感而服務;在播音藝術中,相關創作者也會將重點放在傳遞情感上,使更多的觀眾可以關注到播音作品,進而促進信息內容與情感的傳播。“美”的情感需要傳播,但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具有發現“美”的眼睛。音樂作為一種極為感性的藝術,更容易讓人們獲得體驗,因此播音藝術能夠借助音樂來增強自身的表現性。
(三)提高“美”的意境
根據相關研究,人們在面對“美”的事物時,會呈現出更加強烈的需求,但有時卻會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阻礙需求的實現,甚至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藝術的出現使這樣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因為人們能夠通過藝術語言來理解藝術與感悟藝術,從而使藝術的意境得到進一步提升[2]。音樂與播音藝術同樣具有這樣的特性,音樂的藝術語言是“樂音”,播音藝術的藝術語言是“語言發音”,因此人們能夠借助藝術語言來感悟音樂情感以及體會播音藝術的魅力。兩者在結合后能夠進一步提高“美”的意境,比如在播音作品中融入一些音樂元素能夠讓作品更具吸引力,并且能獲得更豐富的情感內涵。
二、音樂情感在播音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在播音教學中,教師要將音樂情感利用到多個環節中,使音樂情感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為培養出優秀的播音人才奠定基礎。
(一)培養音樂情感,提升學生內在修養
在播音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內在修養,從而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更加深刻的感悟。想要成為合格的播音人才,需要經過長期的積淀,除了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如發音理論、播音概論、禮儀知識等,還要進行不斷地實踐與總結,并且學生的自身條件如性格、交流能力等也會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學生的內在修養不足,會對學習效果產生負面影響[3]。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習播音的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之后自己產生懷疑,而作為教師來說,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追求播音藝術這條道路上會布滿荊棘,只有不斷提升內在修養才能走得更遠。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借助各種樂音組合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而且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哀,這些情感體驗都會起到滌蕩心靈、純凈精神的作用,進而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讓學生從音樂中體會貝多芬的堅強不屈與不懈奮斗,尤其是在陷入困境時,能通過自己的具體行動來詮釋“扼住命運喉嚨”的真正含義。音樂情感就如同一塊“海綿”,表面看來是軟軟的,但是卻具有強大的吸附力,能夠通過吸收諸多負面內容來促進人們的不斷成長,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人們的內在修養,讓人堅持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學習與創新;音樂情感是虛擬的,但是它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并且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時要盡可能擴大音樂內容的范圍,目的是促進學生內在修養的進一步豐富,進而在播音藝術上獲得更高的成就。另外,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時,要在引導方式上進行優化,目的是營造出更加活躍的課堂氣氛,進而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中充分領略音樂的美感。
(二)運用音樂情感,改善學生發聲能力
播音藝術需要通過“發聲”來呈現,而發出的聲音要像音樂一樣浸透人們的心田,才能產生應有的感染效果,才能讓人們體會到其中的思想與情感。在播音藝術中,“發聲”是一個重要環節,需要在教學中講解“發聲”技巧,在講解時需要讓學生了解到“發聲”并不是簡單地對外部聲音進行處理,而是要用感情來帶動氣息,再由氣息控制聲音的波動,從而使發出的聲音能夠具有情感[4]。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啟發,通過音樂來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音樂情感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學生的發聲能力:第一,音樂情感會與具體情境緊密相連,比如在歡快的情境中能傳達出“愉快”的音樂情感,而在悲傷的情境中則會傳達出“哀傷”的音樂情感,而學生在發聲練習時,需要根據具體情境來調動對應的音樂情感,從而能夠發出適宜的聲音。更多的時候,學生所面對的情境是復雜的,因此在發聲時應該從更多方面進行考量。想要獲得理想的效果,就應該在音樂情感的理解上打好基礎;第二,音樂作品中所傳達出的音樂情感并不是靜態的,而是會與某些肢體動作結合起來,比如在表現喜悅之情時,人們會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而在表現悲傷之情時,則會形體呆滯、眼神無光。肢體動作對于發聲的影響是明顯的,這要求學生在發聲訓練時可以融入相應的肢體動作,從而獲得更加出色的發音效果;第三,音樂是具有節奏的,那么音樂情感也會具有節奏。學生在發聲練習中,要控制好發聲節奏,既不能太快影響到清晰度,也不能太慢而顯得拖沓。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播音作品所蘊含的節奏形態充分了解,進而能夠通過控制節奏來掌握聲音的發力大小、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及變化規律,讓發出的聲音能夠如音樂中的“主旋律”一般進入聽眾的耳朵。
(三)創設音樂情境,增進學生藝術想象
在播音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各種文學作品,并且要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深意感悟,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播音中獲得更好的效果。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能在一定程度上引發讀者的聯想,在融入音樂情感后能夠進一步增進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閱讀文學作品與欣賞音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欣賞者不會只將注意力放在直觀呈現的內容上,還會通過豐富的想象來寄托內心的情感。兩者不同的是,音樂作品中沒有像文字那樣細致描寫的故事情節。但正因為這樣,音樂作品所能傳達的音樂情感與想象空間會更加豐富多樣[5]。播音教師可以在向學生講解文學作品時,讓學生欣賞一些與文學作品內在情感相一致的音樂內容,而學生在這樣的音樂情境下,能夠進一步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在情感,并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致橡樹》是詩人舒婷的一首描繪愛情的詩作,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平等性與獨立性的憧憬之情,而在欣賞這首詩作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聽一下同名歌曲《致橡樹》,進而從緩和平穩的音樂節奏中進一步體會愛情的平淡與甜蜜;《鄉愁》是詩人余光中的作品,其中蘊含著游子濃烈的思鄉之情,在進行欣賞時,教師可以將歌曲《故鄉的云》作為背景音樂,從而讓學生在“思念故鄉”的情境中獲得更強烈的情感體驗。音樂情感是真實的,也只有有真實的情感才能用心去感悟文學作品,才能在播音中借助藝術想象使播音作品更加打動人心。藝術想象力是藝術創作與創新的重要推動力,具體到播音藝術中,只有增進學生的藝術想象才能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從而讓播音藝術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展。
(四)豐富音樂情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個體差異是切實存在的,比如在欣賞同一部音樂作品時,不同的人會獲得不同的感受以及音樂情感。在播音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給予足夠重視,要盡量引入更多的音樂作品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在播音領域,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播音主持人需要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如發音能力、應變能力、知識儲量等,但想要在眾多的主持人中脫穎而出,僅僅擁有基本功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自己的特色,并且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是培養學生播音特色的重要基礎,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建立在內在情感的深入體驗上,才能獲得別具一格的藝術創造力[6]。貝多芬的挫折經歷讓他對人生有了更深的見解,這從他的作品《命運交響曲》中能夠深刻感受出來,但是不同的學生在欣賞這部作品時所產生的音樂情感是不同的,同樣也代表著學生對人生的見解也會不同,如果教師按照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必然會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正確的做法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體悟進行情感表達,而教師要做的是引入更多的音樂作品,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大的推動力。有的學生性格較為外向,教師可以給他們提供風格比較熱情的音樂,這樣能夠使他們的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但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提供其它風格的音樂來豐富他們的音樂情感,因為獲得豐富的情感經歷有利于從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綜上所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之間并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想要獲得良好的培養效果,需要教師對學生有充分了解,進而讓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音樂情感。
(五)感悟音樂情感,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人們在欣賞音樂時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并且文化素養越高越能體悟到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當一般人對一部音樂作品進行評價時,通常會將音樂旋律與歌詞是否優美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而那些專業的音樂人則會從音樂情感、音樂意境上進行感悟,并且他們所獲得的感悟能夠作用于內心世界,讓內心更加充盈、讓心靈更加純潔以及讓視野更加開闊,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在播音教學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審美觀,讓他們能夠在生活與工作中發揚美好品德,并且對不文明、不道德的現象堅決抵制。播音專業的學生未來主要從事新聞播音或者播音主持等工作,通過感悟音樂情感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主要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能夠促進播音作品質量的提升,并且在播音作品中融入音樂元素會使播音作品更加精彩靈動;第二,新聞內容與當前的一些音樂內容進行結合后,能夠使新聞內容的趣味性進一步加強,從而吸引更多聽眾的關注。播音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音樂情感時,重要的是指引學生去發現和總結音樂作品所要呈現的主題,進而讓學生對音樂作品具有更加深入的理性認識。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播音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音樂鑒賞力,如果教師的音樂鑒賞力不足,就很難找準音樂作品與學生的連接點。
參考文獻:
[1]肖蕾.播音與主持藝術教學中的音樂情感體驗探討[J].視聽,2015,(06).
[2]劉錚,宋宇.播音與主持藝術教學中的音樂情感體驗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
[3]吳仕媛.新聞播音主持中的情感把握技巧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5,(23).
[4]賈博雅.淺談聲樂、表演對播音主持與藝術的應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6,(18).
[5]余尚嬌.分析播音主持與表演過程的共通點[J].傳媒論壇,2019,(19).
[6]高翔.論廣播電視臺播音主持情感表達處理措施[J].傳播力研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