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詩田
摘要:音樂療法是近代新興的一門交叉學科,它包含了醫學、心理學、音樂等多門學科的知識范疇,是運用音樂去影響心理乃至生理的一門學科。音樂療法最早起源于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歷程較短,但是早在我國上古時期以及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神話故事中就已經出現音樂治療的雛形。作為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當今社會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而鋼琴發展歷史悠久,不僅在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作為樂器之王,它的教育意義以及演奏效果更是在音樂療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鍵詞:音樂療法? ?鋼琴學習? ?聆聽作品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148-03
一、鋼琴學習在音樂療法中的作用
音樂療法中有眾多的治療途徑,鋼琴作為樂器之王是音樂治療中不可跨過的一個門檻,鋼琴的重要地位離不開它與眾不同的性質。
首先,除了高八度記號、低八度記號、升降記號等以及中央cdol周圍的極個別音可同時標記在高音譜表和低音譜表上,在記譜法的標準下,鋼琴上的88個音在鋼琴鍵盤及鋼琴五線譜上有它自己唯一的位置。所以,鋼琴學習入門很快,學習者完整的彈奏類似與《世上只有媽媽好》《生日快樂歌》這樣內容簡單,旋律瑯瑯上口的樂曲是難度不大的。鋼琴的這一特點正是音樂治療所需要的。音樂治療師面對的是,在和被治療者接觸時間較短的情況下,對被治療者的情況去深入了解并且著手治療。被治療者只要擁有完整的學習框架,就可以在學習周期內完成大量的簡單優美的樂曲,這就會帶來強大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其次,鋼琴相對于其他樂器而言,音域很廣,包含了從小字五組的c到大字二組的A。不同音區優美的音色可以吸引被治療者全身心地投入都學習之中,當被治療者集中注意力去學習鋼琴時,一定會分散對其他事情的注意力,此時是被治療者的病癥發生率最低的時候,也是治療師通過恰當合理的方式進入被治療者的內心深處的最佳時機。
鋼琴是手眼腦共同配合去完成演奏的樂器。研究表明,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能夠高度開發左右腦的生理機能。加上鋼琴的音色有時需要踏板的配合,所以在一首完整的鋼琴演奏中往往需要腳、眼、手、腦的高度配合,被治療者如果長時間的學習鋼琴,往往可以促使注意力、耐心、協調能力以及反應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
被治療者學習鋼琴的過程,也是一個修養身心,陶冶情操的過程。通過演奏,被治療者心中的悲觀負面的情緒可以得到很好的抒發,這種自我的調整方法要比傳統的心理學治療過程中與醫生面對面的交流更有效果;另外,鋼琴重奏在治療過程中的地位也舉足輕重。重奏法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演奏者共同演奏同一種樂曲的鋼琴演奏方式。在共同完成樂曲的過程中,被治療者可以感受到團隊交流的益處。因為一般情況下被治療者通常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社會交流障礙,而這種重奏的方式恰好能夠打破語言上的交流障礙。但要注意的一點是,這種交流合作往往是建立在治療師與被治療者之間信任感,也就是說重奏更適用于治療后期,因為重奏要求的不僅僅是雙方都具備一定的鋼琴知識儲備,而且雙方的默契度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旦在治療過程沒有這兩個基礎,很容易讓被治療者產生抵觸感與挫敗感,而這正是與治療目的背道而行的。在音樂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可以更加輕易的正面引導并且積極影響被治療者構建完整的人格,愉快的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音樂治療中,鋼琴的學習不僅對被治療者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治療師的治療過程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這就要求音樂治療師具備鋼琴即興演奏技術,主要包括歌曲即興伴奏。治療師可以根據被治療者此時此刻演唱時的情緒來配適當的鋼琴伴奏,這比起網絡音頻更具有針對性及靈活性。被治療者每次詮釋歌曲的情緒,速度等都不盡相同,如果一味的運用死板的音頻,與其想要詮釋的感情不同步的話,反而會導致來訪者情緒迅速消退,使治療師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例如:當演唱到抒情傷感的主調旋律時,右手演奏主旋律,左手可以配合各個級別音級的分解和弦;當演唱到非常鏗鏘有力的片段時,左手配合以各種節奏的和弦組合。除了歌曲即興鋼伴,還有運用聆聽技術中的音樂釋夢和音樂冥想,音樂律動這三種方法來進行治療的方法。在心理學中,患者的夢境以及幻想往往可以直接的反映出近段時間的心理活動。這時音樂治療師所做的就是運用即興的鋼琴演奏來推動被治療這對夢境以及幻想的描述,才有機會運用音樂的特殊功能,進入被治療者的潛意識以及內心深處,進行深入的了解以及適當合理的引導。例如當來訪者描述到溫馨和諧的場景時可以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當描述滑稽有趣的畫面時運用肖邦的《小狗圓舞曲》來烘托氣氛;還有描述與世間不公做勇敢抗爭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就在適合不過了。音樂律動往往會運用在患有孤獨癥兒童上。音樂律動即將來訪者的每一個動作,都要通過音樂治療師迅速變成較為形象的音樂。由于孤獨癥兒童具有一定的與他人溝通的障礙,并且這種交流障礙往往會體現在他們平時的刻板的儀式性動作中。所以音樂治療師便可以運用鋼琴即興演奏技術將來訪者的行為聽覺化以建立和他們的聯系。長時間的聯系與磨合,會讓來訪者的被動變為主動,在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產生一種來訪者控制音樂的假象。而這種看似游戲的聯系,往往成為與孤獨癥兒童之間聯系的重要紐帶。
鋼琴即興演奏技術以及聆聽技術是音樂治療師必備的一項技能,這需要學習大量的東西方的各類鋼琴曲以及藝術歌曲來提高演奏能力以及伴奏能力,還有對和聲肢體的了解。在音樂治療師學習過程中可以用《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中國鋼琴曲集:1949~1979》等專業類書籍去提高自身的專業音樂素養與技能。
二、聆聽鋼琴作品在音樂治療中的作用
聆聽技術中大致將音樂分為功能性不同的三類:軀體放松功能音樂,場景描述功能音樂以及情感情緒功能音樂。鋼琴的發展歷程十分久遠,各種風格,流派的鋼琴曲數量是十分巨大的,這就為音樂療法的聆聽技術提供了治療的基礎。
首先,軀體放松功能音樂往往適用于具有一定的睡眠障礙的被治療者身上的,所以這類音樂與其他兩類功能音樂最大的不同以及特點就是不具有明顯的情緒變化。這類音樂往往保持每分鐘60拍的速度,因為這個速度是成人睡覺時心跳跳動的速率,而對于嬰幼兒而言,則是每分鐘72拍的速度,較成人而言,速度會更快。但當速度過快時,音樂會刺激人體的興奮感而不利于入眠。所以,在選擇軀體放松功能性鋼琴作品時,就要選擇高低音變化不大,沒有復雜配器,節奏舒緩的鋼琴作品。例如《what i feel when i see her》《a forgotten shade of life》等這些現代的流行鋼琴音樂,速度適中、旋律優美,且音程跨度不大,基本在中音區完成的;軀體放松功能性音樂可以運用到部分邊緣人群,如大部分的海洛因成癮者都會在戒毒的過程中反復出現戒斷綜合癥以及嚴重的睡眠障礙。而這種睡眠障礙對于他們來說最負面的影響就是復吸毒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運用這類鋼琴作品來幫助戒毒人員進入短暫的淺睡眠狀態。雖然這種短暫的淺睡眠狀態有時只能維持十幾分鐘,但這寶貴的睡眠時間足以讓戒毒人員清醒時的焦慮狀態降低很多以減少復吸的可能性。
其次,場景描述功能性音樂是指通過對被治療者描述的特定場景通過音樂表達出來,以刺激聆聽者的想象力與感知力。比如中國舞劇《魚美人》當中的《珊瑚舞》《水草舞》《人參舞》通過旋律的渲染和節奏的烘托十分具體形象的描繪了珊瑚,水草和人參在水中翩翩起舞的形象,非常活潑熱烈具有畫面感;描述場面宏大熱鬧的場景時運使用《婚禮場面舞曲》,情緒便會跟著跳躍的節奏與歡快的旋律而高漲起來;還有一些根據中國民族器樂曲而改編的作品,如琵琶曲改編的《夕陽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模仿谷粒落下的聲音的《谷粒飛舞》等等這些描繪自然景物以及場景環境的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數不勝數。這類作品經常運用到心理治療中的系統脫敏。系統脫敏就是將患者恐懼,緊張,憂傷或痛苦的級別列出來,然后從最弱到最強依次讓患者體會,直面面對這些令他們痛苦的場景或事物,逐漸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體會到這些令他們恐懼的其實并不是那么恐怖而不能接受。這種療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的周期更長而必須在治療師的陪同下以防止患者的二度心理傷害,但一旦經過系統脫敏而康復的患者復發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這種較為刺激的療法也是治療師常常選用的一種方法。但問題就在于,被治療者往往對令他們恐懼,痛苦或傷心的事物或場景會有潛意識的過度心理防御機制而不愿意去回憶,例如經歷重大車禍,地震,親人去世等等。這時具有場景描述功能性的音樂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聆聽與之相符合的憂傷抒情的功能性音樂會激發刺激出被治療的回憶或想象。例如鋼琴作品《眼淚》《神秘樂園之歌》《天空之城》《雪的夢幻(Snow dreams)》《春野(oneday in spring》《sadness and sorrow》等這些現代風格的,以及古典主義時期的貝多芬創作的鋼琴曲,比如《命運交響曲》第十七號《暴風雨奏鳴曲》第三樂章,《艾格蒙特序曲》《月光奏鳴曲》等。治療師就需要根據被治療者的具體情況來選用不同風格的鋼琴曲進行演奏來引導被治療者一步一步走出黑暗。
情感情緒功能性音樂與場景描述功能性音樂不同,情感情緒功能性音樂更注重治療師演奏主題較為平和,積極向上,愉快活躍的作品來對被治療者進行情緒上的積極引導,注重音樂與被治療者的同步原則。這時治療師在選擇鋼琴作品時可以先從作曲家入手,因為不同類型的作曲家創作的的曲子各不相同,有的擅長創作和諧寧靜的,有的更擅長與活潑輕松的。當治療師確定了大致方向之后,選擇特定的作曲家的作品。這樣更有針對性也更加的節省時間。產后抑郁癥是女性精神障礙中最為常見的類型。該癥狀是女性在生產之后,由于性激素,以及社會角色等帶來的生理乃至心理的一系列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情緒低落,無精打采,無心撫養新生兒以及對生活充滿了厭倦,甚至出現自殺傾向以及殺害新生兒的傾向。據統計,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在15%~30%,通常在兩個月內發病,有的可以在半年之內自行恢復,但嚴重的也會持續都3~5年甚至更久。由于發病的時間正處于女性的哺乳期,藥物治療產后抑郁癥的副作用不僅會影響女性本身,還會影響到新生兒的正常成長。所以非藥物性的音樂治療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治療師就可以選用情感情緒功能性鋼琴音樂來積極的引導女性產后低落抑郁的情緒。但作為音樂治療師值得注意的是,當產后抑郁癥的情況十分嚴重時,是萬萬不可脫離藥物性治療而完全依賴非藥物性治療的,因為非藥物性治療的治療周期較長,當患病情況較為嚴重時往往會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而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當患者情況較輕或適中時,運用功能性鋼琴音樂來治療患者是在合適不過的,“是藥三分毒”,音樂療法既對患者本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會產生副作用而且不會影響嬰幼兒的正常發育。但當患者情況十分嚴重時,一定要及時看專業醫生,同時可以將其當作最佳的康復輔助手段。
三、鋼琴心理治療在音樂的完善
在當今社會,心理疾病已經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而大肆的侵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而音樂治療作為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自身的學科體系建設還不太完善。雖然它的治療效果已被無數的研究結果以及研究案例所肯定,但在中國的社會上還沒有十分的普及。而鋼琴心理治療作為音樂治療的一個分支,它的設立就可以幫助音樂治療完善其自身的學科體系建設,拓寬心理疾病的治療手段,提高康復率。對于解決社會上心理疾病患病率上升的問題是具有重大意義,從而達到促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刃.音樂治療[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蔣艷.論鋼琴教育在音樂療法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12,(27).
[3]印亭蓉.基于音樂治療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藝術教育,2018,(11).
[4]蔣莉莉.鋼琴演奏在音樂治療中的特點及應用[J].藝術評鑒,2018,(23).
[5]李銘,張霽嫻.淺談音樂治療曲目的針對性應用[J].藝術教育,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