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藝
摘要:向新中國70年國慶獻禮,“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藝術化地詮釋了新中國成立的70年的偉大歷程,運用特殊的展覽視角和新穎的展示手法再現“開國大典”,把觀眾情景帶到1949年10月1日莊嚴的時刻。向觀眾講述開國大典展覽的立意,就當下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關鍵詞:展覽? ?空間? ?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159-04
“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用通俗易懂的展陳語言、藝術化的展示手段,一批見證歷史時刻的珍貴館藏文物和經典美術作品經過重新策劃和設計,集體亮相、展示效果震撼人心。展覽的空間布局舒朗大氣、采用藝術手段還原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莊嚴情景。下面從幾個方面淺談一下對這個展覽的感悟和思考。
一、展覽高度
2019年8月9日“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于國家博物館中央大廳正式開幕,社會反響熱烈展出時間延期至今。以館藏新中國經典美術作品為策展核心,增添了與“新中國成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緊密相關的珍貴文物、文獻和1949年10月1日當天的珍貴影音資料,呈現多元化的展陳效果。這一切都源自策展人員扎實的研究基礎。在新時代的條件下,國博力求全面展現館藏雄厚的資源、借以展現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敢于戰斗、克服困難、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國家博物館,位于天安門的核心區域,而中央大廳,則在國博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在展覽工作中始終將政治思想和實際工作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此外,文物的擺放角度、展陳設計風格,文物展簽文字說明等,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從內容設計到形式設計都嚴格尊重歷史,不偏離黨的基本路線,提高政治意識形態的工作職責和使命,這是國家博物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華誕精心打造的一項重要展覽,要切實突出國博策展團隊嚴謹的特色,與國家一流大館相得益彰。
二、展覽溫度
要想做到有溫度的精品展覽,能讓觀眾長時間留下來觀展,前提是要吸引觀眾眼球,對展品產生興趣。如何才能將不同年齡層、不同教育等級的受眾群留住并得到認可呢?提升展覽品質是其中重點的一個途徑,這樣可以開啟觀眾們進入展廳了解歷史、打開提升自我的大門。每個人對展覽主題的認知程度有高有低,能否看得懂展覽其實不那么重要,能得到令人滿意體驗和感受才是展覽存在價值的體現。
高峰期間,“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覽吸引了大批的觀眾前來,都需要限流控制參觀。精選出的館藏經典美術作品是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優秀美術作品。通過不同繪畫創作風格向觀眾展示中國革命從井岡山到開國大典的艱難曲折和苦難輝煌,如:石魯的“轉戰陜北”,董希文的 “開國大典”等13幅經典的館藏美術作品和24件套反應開國大典的珍貴文物。
尊重大眾審美,拉近與觀眾的之間體驗關系,也是本次展覽的訴求之一。要明確展覽的主題,引起觀眾的思考和回應。很多沒有見證過這段歷史的觀眾們遲遲不肯離去。觀眾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面對開國大典等經典展品似乎在體驗70年新中國發展的歷程和艱難。從某種意義上說,看展覽的同時,也是在體味人生。國博每周六晚增加夜場至20:30分結束,從觀眾現場的留言和網評統計,大量的正能量評論已充分說明展覽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三、展覽深度
以展覽的語言方式去辦好展覽,從內容策劃、展覽形式到施工制作各方面既要符合時代發展需求,還要全景式呈現出較高的學術性、研究性和前瞻性的統一,力求去打造一個主題脈絡清晰,有深度有歷史使命感的展覽。
展覽中的每件文物對歷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們背后傳遞的信息和故事,起到“文物能說話”的作用。此次展品都為實物真品,24件/套等級之高之稀貴,沒有采用任何輔助展品替代,一共劃分為五組,目的就是實實在在通過文物的原貌還原歷史,拉近觀眾與歷史時刻的距離。
其中,新中國第一面紅旗背后有著感人的故事,不單單只是陳設的文物,我們下大力氣,就是為了喚醒觀眾塵封已久的記憶,打動他們心靈,使他們愿意主動去了解更多有關偉大時刻的歷史事件。為此,策展人員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克服了展品重量和運輸等一系列布展困難,成功達到了展覽的預期效果。
四、展覽精度
1號大廳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建筑布局為圍合封閉空間,有別于其他的普通展廳層高,約10米,大理石基面,與博物館建筑的整體形成統一。主要功能是館內舉行各種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
為了掌握展覽相關的館藏文物,以新穎開放的展陳方式再現歷史,重視現代科技與藝術地融合,使展覽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多元化,我們從概念設計、圖面繪制階段到施工布展,減少人、財、物的消耗,要求在設計、布展、制作施工周全考究,每道工作環節力求做到精而細。
(一)設計構思
從概念到深入設計經過多次從繁到簡的提煉過程,運用文物組合的空間“間隔”對陳展形式進行合理規劃,大膽采用多媒體視頻影像來再現歷史、烘托氣氛,加強對觀眾的視覺沖擊,達到展覽既定的傳播目的。
為了達到整體設計尊重歷史的原則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文獻,從歷史照片、視頻影像中提取最能表現那段重要歷史時刻的設計元素,構成創作的基本依據。在精選出的作品中,董希文油畫《開國大典》的構圖給予展廳設計很大啟發。層高12米仿佛置身劇場舞臺之上,弱化廣場的建筑結構的概念,虛擬再現“開國大典”的莊嚴歷史時刻,在中央大廳后方設立一面LED大屏幕滾動循環播放毛主席站在麥克風前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珍貴映像,表現氣勢恢宏的閱兵場景。靜態與動態的映像結合產生一種莊嚴與隆重的感覺。假想站在舞臺面對眼前的莊嚴時刻,喚醒的是大家對歷史的記憶和體味風雨歷程新中國70年的變遷。
(二)空間規劃
保持大廳的通透特性,中央大廳空間內沒有展柱,不采取墻體的圍隔處理手段,沒有影響空間區域劃。如何把握好空間的組合比例關系,是設計初期的最大難度。展廳內的文物展品共24件套,設計劃分為五個區域。按內容設計的文物量去設計每個區域的空間面積和計算展線,有幾個重要因素可以更好地展現穩重嚴肅的主題風格。
1.空間節奏
入口處是展覽標題臺,防止標題臺的高度遮擋中心區域紅旗展示,降低標題臺的高度,產生空間遞增層次關系,審美疲勞的視覺。
展廳中心屬于空間的重要樞紐區域,對展廳的空間節奏起到導向作用,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空間疏朗,最多可容納上百人,例如:黨員集體活動、錄制紀錄片,教學參觀等活動,傳宣展覽的同時也為不同的活動需求為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可能性。
展廳左右兩側空間區域相對緊湊密集,將24件套文物按文物體量和內容分類組合陳列,觀眾可以繞行立體化參觀。
2.展線形式
展覽流線避免交叉、重復甚至遺漏的文物的問題,采用直線和放射展線對比方式。
一是直線的參觀路線方向統一,能表現出新中國經典美術繪畫作品序列性和革命史上重要歷史事件時間順序,使觀眾從畫作中感受先烈們在崢嶸歲月奮戰的革命精神,回顧新中國所經歷的艱難曲折和苦難輝煌 。
二是放射的參觀線路可滿足不同觀眾對展覽內容的選擇,中央的某一個點為中心,向周邊的空間區域呈現放射散發的路線,這種方式適合中心空間區域大,可容納大流量參觀的需求。豐富靈動的展線,可以達到分流和疏散的目的,還能表現較強烈的主次之分的特點,突出新中國第一面旗幟的重要意義。
3.陳列手段
進入展廳按順時針進行參觀,考慮到展廳的空間較大,采用兩種布置手段。一種是將24件套的文物展品直接獨立放置于陳列柜或者展臺。借助玻璃展柜和大型展臺陳列形式,減少圍擋保證大廳的視線開闊,展線自由度更加廣。
另一種將展品沿著墻面或與墻體連接的展板放置或懸掛安置,內容連貫,參觀路線明確。在展廳兩側的沿墻展示,呈現序列式布局,線性的排列空間有秩序和清晰的指引觀看,在寬敞的空間內畫作呈現序列性和整體性的效果。
(三)情景營造
展覽中的文物和畫作并不陌生,一部分在基本陳列《復興之路》、一部分也曾在《領袖人民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公開展出。經過重新策展集體亮相,打造契合新中國成立70年華誕歷史節點,拿出具有歷史價值的國博特色的精品為祖國獻禮。情景再現文物背后的故事,中央人民政府的籌備、過程、外交認可、社會支持等。館藏珍貴文物的展示制作從藝術和安全角度都做了細致的考量,如下:
1.道具設計
(1)第一面五星紅旗
陳設在展廳中央最亮眼的地方是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親手按動電鈕升起的五星紅旗。它象征著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以展示文物全貌為原則,460cm×360cm紅旗斜面全鋪展示,將每個角度精確測量到位,目的是展臺斜面功能與營造表現力相統一,紅旗接縫細節清晰可見,旗面上歲月留下的痕跡,讓人心存崇敬,將展覽推向了高潮。
(2)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懸掛的燈籠
燈籠以前一直處于館藏狀態,此次是自國家博物館新館重新開放以來首次對外展出。下面一圈漢白玉的欄桿,采用高差空間的裸展效果,增加燈籠高度形成高差和升高平臺空間,形成一個空間區域,通過托起高度獲得懸掛及飄動的藝術表現力。設計角度是通過仰視架高的燈籠與在城樓上飄動的景觀畫互相呼應。
最后,文物的組合排列,其中印文采用高中低立體化的展示手法,增強展示的空間層次,打破了平面化。
2.色彩
基于大廳建筑明度純度基礎上選擇陳設的色調,力求反映了紅色題材主題內容,找出最能反映主題內容的設計符號,色調簡約,采用暗紅來映襯經典美術畫作的歷史感,黑白的影像視頻,深灰色的展臺配合。
3.科技手段
聲光電多媒體,在中央1號大廳中心位置設置7米×10米的LED 屏幕(點間距3mm),動態的循環播放宣布新中國成立的黑白視頻資料,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性。對整個展廳的渲染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四)安全設施
陳列設計時始終展品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來深入設計。
1.文物展示
(1)玻璃罩
第一面五星紅旗面積約為460cm×360cm,從文物安全和避免塵土的因素,加上玻璃安全保護措施。運輸和幅面限制,玻璃外罩需要面與面拼接處理,頂蓋玻璃的安全定時進行檢測。因此玻璃拼縫位置不能拼接到文物的關鍵位置,設計精確到毫米,影響視覺效果。紅旗要陳設的意義不單單是紅旗本身,更多的是它背后許多感人的故事,讓人想到天安門廣場旗桿設計安裝者林治遠爭分奪秒克服重重困難,保障開國大典上我國第一面五星紅旗順利升起的故事,熱淚盈眶。作為一個中國人,通過展廳影像畫面與紅旗交疊,強烈感受到國歌奏響國旗緩緩升起那一刻,難掩激動之情。
(2)燈籠支架
燈籠的館藏時間很久,文物的質地有所磨損,為安全起見,我們就燈籠出庫到布展都做了詳細的跟蹤記錄。燈籠的目測體積碩大高約3米,但進入高約12米的大空間內,就不顯大。在確保燈籠加固安全基礎上進行的深化設計,加高加寬展臺面積,燈籠約架高到5米位置,陳設于大廳內左右兩側的大理石墻體前。由于燈籠自重和場地設施原因,燈籠沒有使用懸掛設計,而是采取木龍骨加燈籠支架,鐵支架下方里面做了一個包圍支架的臺子,設有配重和固定件,來保證架子不傾斜不松動,產生一種仿佛懸掛于天安門城樓的視覺效果。
(3)畫作固定
作品的畫幅尺寸大小不一,平面上排序以歷史事件的時間為主,從畫作運輸到安裝,始終是安全放到第一位,小到一個螺絲釘和畫與畫之間間隔數,大到懸掛方式,設計圖紙與現場的情況隨時做細微處理,統一調整到3米的高度。使觀眾看清楚。
2.光源
光源既能照明展品看清展品,也起到營造展覽氛圍的作用。博物館對展品的照明要求十分嚴格的要求,從安全保護的角度來說,任何展品被光源的照射都是有損耗的,需要調節兩者之間的矛盾。1號中央大廳是頂光的普通照明,一種最為常見的照明方式,光源過于通亮,從各個因素考量需要通過人工設備來操控調節光源。展柜內設有局部照明,觀眾可清晰可見展品的細節。考慮局部特殊性,采取分區照明方式,形成縱向與橫向的光照效果。
第一面五星紅旗、從光線照射的安全性來說,五星紅旗的纖維容易褪色,為了保存管理好這面珍貴的文物,將安全與藝術化兼并,在不影響展廳整體照明度,關閉建筑頂部部分光照,不對展品產生直射作用,展品的頂光區域的特殊處理對起到很重要的保護作用。
配合著LED大屏幕的視聽效果,在中央1號大廳中心位置設置10m×7m的LED 屏幕(點間距3mm),動態的循環播放視頻資料,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性。對整個展廳的渲染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LED大屏的照射對周邊的環境是會產生影響的,前面是紅旗,兩側是畫作,同時關閉貼近大屏幕上方的2排頂光,降低光照,從而使得大屏幕的影像更加清晰。
五、結語
在人民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博物館承載了精神文明的使命,一個好的展覽做到用心用情是將影響著當下觀眾的審美觀。《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的社會反響強烈,有更多的人愿意走進博物館來傾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感受歷史的發展和變遷,把國博的文化價值向社會傳遞,作出有創意有創新、充分展示國家博物館在新時代新風貌的展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