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金榮



[摘 要]通過構建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AHP和聚類分析測度并等級劃分了連云港三區三縣的農村人居環境的質量水平。結果表明:連云港三縣三區農村人居環境存在地區差異,其中,連云區、海州區是優級發展區域,東海縣、灌南縣是一般發展區域,贛榆區、灌云縣是差級發展區域,并針對不同地區提出了“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的差異化治理對策。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連云港市;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D42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06-0081-07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n Lianyungang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Jia Jinrong
(Lianyungang Party School,Jiangsu Lianyungang 222000)
Abstract: By building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ing AHP and the clustering analysis to measure and hierarchies of lianyungang in three areas, three county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lev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counties of lianyungang, three areas,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them, lianyun haizhou is optimal level development zone, donghai county guannan county area, i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GanYu guanyun county area is poor level development area, and puts forward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to different area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Lianyungang C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連云港市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工作,2018年5月,市委市政府印發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年行動計劃》指出要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2018年8月,市政府辦印發的《連云港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正式公布,聚焦農村垃圾整治、廁所糞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環境整治六大工程,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市美麗宜居村莊達到500個,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2019年3月,項書記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會上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實現“高質發展、后發先至”,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2019年4月16日, 市委市政府辦印發的《連云港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更是把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重要篇章。可以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已經成為當前連云港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任務之一。目前,連云港市共有1428個行政村、5285個自然村,其中重點村1381個、特色村240個、重點特色村206個、一般村3458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不斷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村莊設施維護、河道管護、道路修護、綠化養護、衛生保潔等得到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優化,但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要清晰地認識到連云港市農村人居環境仍存在許多短板,需要不斷推進整治和改善。鑒于此,本文從農村人居硬環境和農村人居軟環境兩個方面構建了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系統評價體系,并運用AHP和聚類分析測度并等級劃分了連云港三區三縣的農村人居環境的質量水平,以此為基礎給出改善連云港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差異化對策建議。
一、指標選取
結合《連云港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中的農村垃圾整治提升工程、廁所糞污治理提升工程、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農業生產污染治理提升工程、村莊綠化美化
提升工程、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工程等環境整治六大工程以及《連云港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的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打造森林鄉村、加強農村環境管護、加快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同時考慮農民生產生活實際,構建了包括農村人居硬環境和農村人居軟環境2個方面的準則層,共23個指標的農村人居環境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對連云港市農村人居環境狀況進行評價,了解當前農村人居環境的質量狀況。
二、數據來源及方法選擇
(一)數據來源
本文評價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18年連云港市統計年鑒》《2018年東海縣統計年鑒》《2018年灌云縣統計年鑒》《2018年灌南縣統計年鑒》《2018年海州統計年鑒》、《2018年贛榆統計年鑒》《2017年連云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連云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東海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海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贛榆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連云港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海州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贛榆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東海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灌南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灌云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及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等統計數據。
(二)方法選擇
結合科學性原則,運用SPSS19.0 軟件,采用AHP,對搜集的指標體系的數據進行處理,對連云港各縣市的農村硬環境及農村軟環境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相應計算公式,計算出連云港各縣市農村人居環境綜合得分,在此基礎上測度出連云港各縣市的人居環境質量水平并進行排序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是Pearson早在1901年提出的一種,比較傳統的多元數據統計的方法。從數學角度上講,該方法是在盡量減少數據信息丟失的情況下,對維度較高的數據的變量空間進行降維,目的是降低數據處理分析的難度。
三、連云港市三縣三區農村人居環境評價
(一)原始數據逆指標的轉換
為了確保指標體系中指標的同趨勢,應該對指標體系中的部分逆指標進行處理。X6指標是農藥使用強度,用每公頃播種面積用的農藥量來衡量,該指標數值越大,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就越大;X7指標是農用化肥施用強度,用的是每公頃播種面積施用的農用化肥量來衡量的,同樣該指標數值越大,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就越大;X16指標是城鄉收入比,用來衡量城鄉收入差距,城鄉收入比越大,表明城鄉貧富差距大,越不利于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推動;X18指標是農村恩格爾系數,指的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個家庭或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標準之一,農村恩格爾系數越高,作為家庭來說則表明收入較低,反之,農村恩格爾系數較低,作為家庭來說則表明收入較高。由此,本文需對X6、X7、X16、X18的數據進行逆處理,本文的處理方法,經過相關軟件處理后,得到的相關數據見表2所示。
(二)原始數據的標準化
假設總體共有m個樣本,每個樣本有P項指標(變量):X1,X2,…,XP,得到原始的數據矩陣,
原始數據標準化,稱Zij=(i=1,2,3,...,m,1,2,3,...p)為標準化變換,經過標準化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三)各準則層主成分得分提取
1.農村人居硬環境主成分得分提取
結合特征值(λ>1)以及累計貢獻率(>90%)的原則,提取農村人居硬環境的主成分,軟件輸出結果為4個,具體的情況如表4所示:
由表5及初始主成分載荷矩陣可知,提取的農村人居硬環境的第一個主成分權重大小是33.87%,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鄉鎮占比、對生活垃圾處理的行政村比例、農用化肥施用強度、農村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覆蓋率以及開通互聯網寬帶業務的行政村比重6個指標的載荷較大;第二主成分權重大小是31.2%,載荷較大的具體指標為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空氣質量達到優良天數的比例、住宅外水泥或柏油路面占比、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開通互聯網寬帶業務的行政村比重5個,第三主成分的權重比為20.73%,在對生活污水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秸桿綜合利用率2個指標上面的載荷較大,第四主成分的權重比為14.2%,在村莊綠化覆蓋率、農藥使用強度2個指標上面的載荷較大。同時,由表4可知,衡量農村人居硬環境的4個主成分相應的累計貢獻率為93.47%,表明這4個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很好地闡述和評價農村人居硬環境水平。這4個主成分分別用字母y1、y2、y3、y4表示,根據輸出的初始主成分的載荷矩陣可知,其線性組合可以表示為:
用F1表示連云港三縣三區在農村人居軟環境方面的綜合得分,可得表5:
由表6以及初始主成分載荷矩陣可知,能夠衡量農村人居軟環境的第一主成分的權重是 59.06%,其中載荷較大的指標有城鄉收入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業人均產值、農村收養性老年福利機構每千人床位數、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以及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師生比;第二主成分權重大小為25.69%,其中載荷較大的指標有農村恩格爾系數;第三主成分權重大小為15.25%。同時,由表6可知,衡量農村人居軟環境的3個主成分相應的累計貢獻率為93.206%,這表明這3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較好闡述和評價農村人居軟環境。設y5、y6、y7表示為這3個主成分,根據系統輸出的初始主成分載荷矩陣可知,這3個主成分的線性組合為:
用F2表示連云港三縣三區在農村人居軟環境方面的綜合得分,可得表7:
3.連云港市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測度結果
用F表示連云港山縣三區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綜合得分,根據連云港三縣三區農村人居環境的綜合得分(F1、F2)及確定的權重,利用下列公式(3)得到連云港市三縣三區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綜合得分F,如表 8 所示。
四、結果分析與對策建議
(一)結果分析
1.總體評價
測度結果的綜合得分越高,表明農村人居環境發展質量越好,綜合得分為正數意味著農村人居環境較好,負數意味著農村人居環境有待改善。由表8測度結果可知,連云港三縣三區農村人居環境存在地區差異,連云區、海州區、東海縣發展較為良好,綜合得分為正數,但灌南縣、贛榆區、灌云縣農村人居環境就不太樂觀,綜合得分為負數,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亟需推進。由表5和表7的測度結果可知,總體來看,農村人居硬環境比軟環境發展得好,但農村人居硬環境整體水平還是有待提升,得分普遍不高,軟環境縣區差異較大,只有海州區和連云區測度結果為正數,其他為負數,表明贛榆區、東海縣、灌云縣、灌南縣需要在軟環境方面加大力度。
2.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指的是將物理或抽象對象的集合分組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它是在主成分綜合得分的基礎上進行,使用SPSS19.0軟件,運用平方Euclidean距離法,對連云港三縣三區農村人居環境的質量水平進行聚類分析,垂直冰柱圖如下圖1所示。
垂直冰柱圖的橫軸代表的意思是被聚類的連云港三縣三區,縱軸代表的意思是要聚成的類別數,連云港三縣三區,如果想要聚集成3類時,就從縱軸的數字2和3的中間,用橫線擋住,得下圖2:
由圖2的兩條冰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將連云港農村人居環境根據綜合評價得分,分成3種類別,將這3種類別的得分進行輸出,分為優級發展區域、一般發展區域以及差級發展區域,具體輸出結果如表9所示。
優級發展區域:主要包括連云區、海州區。這兩個縣區農村人居硬環境和軟環境質量都相對較好,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促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處于良性發展的狀態。連云區農村人居環境水平綜合得分排名第1,農村人居硬環境和軟環境得分都較高,都排名第二,尤其是對生活垃圾處理的行政村占比大、空氣質量達到優良天數的比例、住宅外水泥或柏油路面占比、農村區域供水入戶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指標均為第一,遠遠超過連云港其他縣區。這主要得益于連云區是畜禽禁養區,無畜禽糞污,下轄的行政村較少,農村戶籍人口較少,生活垃圾處理起來較為容易,農業主要是茶葉、食用菌、紫菜等特色板塊,農藥、化肥污染面源較低,空氣質量好,同時注重改善村莊基礎設施,黃窩村入選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柳河村創建省級美麗鄉村,西連島村通過市級美麗鄉村驗收。海州區農村人居環境水平綜合得分排名第2,其中,農村人居軟環境排名第一,尤其是農村恩格爾系數較低,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師生比遙遙領先于連云港其他縣區,表明海州區較為注重完善村民的公共服務,這與海州區鄉村離市區近,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輻射帶動作用大,持續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面提升村級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等是離不開的。但海州區的農村人居硬環境排名第四,需要進一步改善,尤其是要注重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提高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以及減少農用化肥施用強度。
一般發展區域:主要包括東海縣、灌南縣。東海縣農村人居硬環境排名第一,尤其是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鄉鎮占比、對生活污水處理的行政村比例較好。主要得益于東海縣注重規劃和落實,如2017 年,全縣圍繞省級文明城市復審,編制各類規劃設計 21 項,溫泉鎮、房山鎮入圍首批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但東海縣農村人居軟環境卻不樂觀,排名第四,得分為負數。尤其是農村收養性老年福利機構每千人床位數、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師生比指標不樂觀,盡管東海有水晶城、水晶博物館等,“水晶經濟”極大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2017年,東海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882元,領先于灌南縣、灌云縣,但農村社會服務需要進一步加強。灌南縣農村人居硬環境排名第三,仍需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需要更加關注對生活污水處理的行政村比例和村莊綠化覆蓋率;農村人居軟環境排名倒數第一,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師生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等指標層面需要進一步努力。
差級發展區域:主要包括贛榆區、灌云縣。這兩個縣區的農村人居硬環境和軟環境發展的都不樂觀,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需要重點發展和關切。其中,贛榆區農村人居硬環境排名第五,農村人居軟環境排名第三,但是都是負數,都是需要改善的,尤其是在對生活污水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空氣質量達到優良天數的比例、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農村區域供水入戶率、農村收養性老年福利機構每千人床位數、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等方面需要注重。灌云縣在農村人居硬環境方面排名倒數第一,在農村人居軟環境方面排名倒數第二,在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鄉鎮占比、對生活垃圾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秸桿綜合利用率、農村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以及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等指標方面都需要提升。
(二 )對策建議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連云港三縣三區農村人居環境存在地區差異,因此,在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措施時,不能夠一刀切劃分,重點關切度也要有所傾斜和側重,應“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對于優級發展區域的連云區和海州區。一是,多開展試點工作,推廣先進模式,總結先進經驗。在認真學習浙江、歐美和日本等先進地區典型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結合連云港“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多開展符合本村實際的試點工作,充分發揮試點優勢,為其他縣區樹立樣板,積累經驗,帶動非試點區人居環境的良好向上。二是,建立長效機制,確保村莊環境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不僅要立足于改變當前村莊的落后面貌,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長效機制。對于優級發展區域來說,村莊的落后面貌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改善,目前更為重要的是探索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的長效機制。如建立以農民為主的村莊公共設施運行與維護管理機制,通過市場機制,培育一批專業化管理維護隊伍,多措并舉運行管護經費,切實做到管護有制度、有資金、有人員,確保村莊公共基礎設施不僅建得早、建得快、建得全,同時能管得到位、護得及時、用得長久。探索建立城鄉統籌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城鄉人居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市縣鄉村”四級相關政府和部門應以環境共治為出發點,建立便捷的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交流和信息共享,提高辦事效率。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以及研制農村人居環境標準等以更好地督促村民進行村容村貌的提升等等。
對于一般發展區域的東海縣、灌南縣。這兩個縣區農村人居環境之所以發展一般,是因為沒有注重農村人居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協同發展。尤其是東海縣,農村人居硬環境發展非常好,卻忽視了農村人居軟環境中社會服務的進一步完善,灌南縣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針對這些縣區應:一是,注重人居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協同發展,將農村人居硬環境和軟環境指標納入地方政府的行政考核,避免出現硬環境和軟環境失調發展;二是,針對人居環境整治薄弱的層面,應建立相應的工作指導隊,對規劃設計、環境治理等方面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供長期的技術支撐;三是,針對農村軟環境中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村莊,在專項整治項目過程中,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財政資金,同時要多元渠道爭取和利用資金。不只是著眼于國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專項基金,要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兩個方面作用,利用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對鄉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資;鼓勵村民自籌資金,改善硬件設施,如道路兩旁設置的垃圾設施少時,可以自己出資買,成本也不高。
對于差級發展區域的贛榆區和灌云縣,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狀況不樂觀,需要從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治理、統籌規劃,重點監管及引導。第一,也是最為基礎和關鍵的是,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組織調查組開展現場調研,弄清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要困難,“對癥下藥”給予資金及政策支持,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首先,以農村垃圾、污水等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因地制宜探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可以建立一個采取政府來領導,市場為主體,培育有市場需要的相應產業鏈;完善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設施,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加強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確保所有污水處理設施有效運營、發揮效益。其次,推動發展綠色農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如推廣應用加厚標準地膜及生物降解地膜,試點推行農藥包裝廢棄物、廢棄農膜回收處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進農藥、化肥使用減量工程;實行審批制度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實現養殖污水的達標排放,統一清運、統一處理畜禽養殖糞污,促進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以扎實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穩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第二,建立動態跟蹤機制。有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對戶廁改造進行“回頭看”,對改造不徹底、建設標準低、維護不到位、管理不規范的進行整改,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調研督導。第三,加強宣傳,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和社會參與度。綜合運用各類媒體如廣播、電視等,對環保文件、政策進行解讀,舉辦培訓班、農民夜校、網上學校等,提高干部、村民的生態知識和環保意識;定期開展“環保下鄉”活動,請當地的學生志愿者、環保組織、文藝工作者等入鄉進村,通過放映環保影片、出演環保主題小品、農民大聯歡等形式,剖析周邊環境污染事件,提高環保意識和環保的自覺行動,轉變農民思想觀念,推動生態宜居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孫慧波,趙霞.中國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及差異化治理策略[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1-15.
[2]王利萍.臨安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滿意度評價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 2019.
[3]郭曄.特色小鎮人居環境評價——以邢臺市清河縣羊絨小鎮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 2019.
[4]朱文龍,葉倩.徐州市縣域城市人居環境綜合評價研究[J].園林科技,2019(12):4-26.
[5]徐順青,逯元堂等.農村人居環境現狀分析及優化對策[J].環境保護,2018,46(19):44- 48.
[6]鐘婷婷.嫩江縣山河農場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SWOT分析[J].對外經貿,2020,(02).
[7]王慧倩.河南省城市經濟—社會—環境耦合協調演化研究[J].對外經貿,2020,(02).
[8]王慧倩.河南省城市經濟—社會—環境耦合協調演化研究[J].對外經貿,2020,(02).
(責任編輯:顧曉濱 馬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