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力 孫涵
摘 ?要:運動教育模式所倡導的體育教學思想符合我國現今體育教學改革發展趨勢,可為我國的體育教學改革提供針對性很強的操作性模式。本文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等對筆者學校籃球公共體育教學中運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實驗研究,通過對比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得出運動教育模式下學生的體能、運動技能、學習興趣、情意態度及社會適應方面都有更好的促進作用,建議積極驗證“運動教育模式”在其他體育項目中的作用及適用性,找出適用于我國高校各體育項目教學的運動教育模式,并積極推廣與實施。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 ?籃球 ?高校 ?公共體育 ?教學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5(a)-0061-02
西登托普1968年的博士論文是運動教育模式最初的理論基礎[1]。運動教育模式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到真實且完整的運動經歷,最終使學生發展成為有運動能力、有運動文化和有熱情的運動參與者[2]。西登托普[3]在著作《什么是運動教育以及如何進行運動教育》中提出“運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成為有能力的人,有運動素養的人和熱情的運動參與者”。有別于我國傳統課堂的整體教學,運動教育模式把運動季、團隊聯盟小組、正規比賽、最終比賽、比賽記錄和慶祝活動6個內容作為其主要特征[4]。
毛振明在《體育教學模式論》[5]一文中將“以掌握技能作為體育教學根本目標的教學模式稱為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它是以教師為主導,按照運動技能的掌握規律來組織和編排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主要強調以運動技能掌握程度來進行評價”。同時也有部分學者也將這種體育教學模式稱之為“三段制”教學過程。
Derek J. Mohr, J Scott Townsend, and Sean M在《運動教育模式賽季設計的教學方法》[6]中指出目前的運動教育模式可以增加學生參與體育課的機會,增強體能邊緣化孩子教育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的水平。
進入21世紀,盡管教育部下發各種文件,也大力倡導在高校教學中實施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等新型教學模式,主張加強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在體育教學中占有主導地位。本文主要通過該校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相對應的運動教育模式從而對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體能、運動技能、情意態度等方面的實際教學效果進行進一步探究,從而探索運動教育模式對公共籃球教學效果的影響,及其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差異。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上海交通大學普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20人,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班和實驗班,各6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以運動教育模式、高校籃球教學、公共體育為關鍵詞在國內外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萬方、Web of Science)搜索相關文獻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1.2.2 問卷調查法
親自設計了《體育情意調查問卷》,問卷的設計嚴格按照社會學有關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并對所設問題進行了效度和信度檢驗。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第一次和第二次各發放120份,共回收24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23份,有效回收率是92.9%,各項數據均符合研究要求。
1.2.3 實驗法
(1)被試:以上海交通大學普通大學生為實驗對象,共120人,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班和實驗班,各60人。在運動教學模式下對實驗班進行教學,而對照班則采取傳統教育模式。
(2)實驗時間及地點。
實驗時間為:一學期。實驗地點:上海交通大學體育館。
(3)實驗流程。
實驗流程如圖1。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運動教育模式對高校學生體能的影響
比較2種教育模式干預前后被試各體能指標的變化,發現實驗干預后,實驗班在1000m、50m、跳遠、引體向上4個方面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表現為干預后4個指標的成績優于干預前。同樣,對照班的在1000m、50m、跳遠、引體向上干預后也出現了顯著變化(見表1)。
2.2 不同教育模式對運動技能的影響
比較2種教育模式干預前后被試各技能指標的變化,發現實驗干預后,實驗班在切圓、投籃、折返跑3個方面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表現為干預后3個指標的成績優于干預前。同樣,對照班的在1000m、50m、跳遠、引體向上干預后也出現了顯著變化(見表2)。
2.3 不同教育模式對情意態度的影響
本研究中情意態度是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對被試者在學習興趣、情意態度、社會適應這3個方面所調查統計的結果。為了了解干預前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在情意態度方面的變化,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發現實驗班在學習興趣、情意態度、社會適應3個方面,干預前和干預后具有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干預后的成績優于干預前,同樣對照班干預后的情意態度也優于干預后(見表3)。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運動教育模式是國外較為成熟的體育教學模式,對我國體育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在我國籃球教學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實證基礎。
(2)在我國公共籃球教學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術等方面的能力。
(3)通過在公共籃球教學中組織和實施運動教育模式,學生在籃球教學課堂中的參與度,自覺性、學習興趣明顯增強。通過課堂上組織比賽等活動,學生的意志品質、合作精神以及社交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養和提升。
(4)運動教育模式為體育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動機會,重視學生學習情緒、參與度等情意態度方面,較傳統教育模式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3.2 建議
(1)應該在我國普通高校籃球教學中推廣“運動教育模式”,并針對“運動教育模式”相關知識和實踐經驗對高校教師開展培訓,使其了解并掌握運動教育模式的關鍵理念和實施手段。
(2)在引入運動教育模式時,應注意運動教育模式與運動項目之間的適合度,抓住運動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結合當地本校體育課的實際情況進行開展和實施。
(3)應積極驗證“運動教育模式”在其他體育項目中的作用以及適用性,找出適用于我國高校各體育項目教學的運動教育模式,并積極推廣與實施。
參考文獻
[1] 高航,章榮江,高嶸.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6):79-83.
[2] Collier, C.Sport education and pre-service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J].Recreation and Dance,1988,69(5):44-45.
[3] Daryl Sidentop.What is Sport Education and How does it work?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J].Recreation and Dance,1998,69(4):18-20.
[4] 高嶸,楊慈州,張建華.當代運動教育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7):969-971.
[5] 毛振明,吳鍵,馬錚.體育教學模式論[J].體育科學,1998(6):9-12.
[6] Mohr D J,Townsend J S,Bulger S M.A.Pedagogical Approach to Sport Education Season Planning[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2001,72(9):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