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芳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202-02
雖說我當老師整二十年了,但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關注面都放在一年級新生上,還是第一次全新的體驗。而剛入學的小豆包們,他們剛剛結束幼兒園的托管生活,要獨立面對小學的未知世界,可謂困難重重,又宛如煥然新生。
這個大坡好長呀!
第一次來學校,我也在驚奇位置的特殊:學校大門在上坎小區,校園在下坎小區。單單是聽名字,就知道地形變化了,那進入校園怎么走呢?有一個很長很長的大坡。
開學第一天,我站在大坡下來的平坦處迎接孩子們時,把王家樂第一眼認了出來,他是招生時看起來最小的孩子。他身材瘦小,頭發略帶金色,臉上還有嬰孩才有的細小的一層絨毛,顯得格外稚嫩。只見他前胸橫吊著一個長長的兒童水壺,雙手抓著書包的袋子,徑直走來,盡管如此,身體在晃動的水壺和厚重的書包之間努力保持平衡,總是顯得顫顫巍巍,讓人分外擔心。站在教學樓前的值周老師,見了我免不了都要說諸如此類的話:“大人走路不覺得,怎么發現孩子們走那個長坡好遠呀”“老遠就看著孩子們進了校門,走了半天還在坡上”……
十一月初蘭州突降大雪,恰逢工作日,出行愈發困難,等我搭了兩趟車趕到學校時,離校最近顏老師以臨時值周老師的身份提前到了。她已經組織第一撥孩子排好隊,和往常一樣,兩兩手拉手,魚貫而入。誰知走到大坡的中途,一個孩子不慎摔倒,隨即把攜手的小伙伴拉倒,小伙伴又將前排的小朋友鏟倒,后排的小朋友猝不及防紛紛被絆倒,頓時,隊伍跌倒一片,亂作一團。隨行的老師和保安趕忙把孩子們連拉帶拽,囑咐不再拉手,小心慢行。后面的隊伍有了經驗,改變了往日常規,排好隊一個個開始腳擦著地面緩緩往前蹭著走。所有孩子都安全下了大坡,進了校園,我們的心也放了下來,默默地感念:“好長的一個坡呀!”
“神仙是植物還是動物?”
2018年秋季一年級的國家課程中,增設了科學課。第一單元《植物》第五課《植物是“活”的嗎》,孩子們特別感興趣,為了證明植物是“活”的,他們做了班級記錄表,上面寫著:“會長大”“會長葉”“會開花結果”“需要水分”“需要陽光”等諸多內容,討論交流得熱火朝天,老師也甚是開心,給孩子做了提升總結——自然界里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生命,可以分為植物和動物,以后我們專門會學習動物。
誰知,有個小豆子滿臉疑惑,舉手問道:“老師,神仙是植物還是動物?”科學老師一臉懵圈:“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小豆子煞有其事地說:“動畫片《葫蘆兄弟》里,七個葫蘆娃是植物變的,神仙應該是植物。可是最近演得《三生三世》里,里邊的神仙有的是龍變的,有的狐貍變的,有的……”不等他的話說完,教室里頓時七嘴八舌鬧了起來:“對呀對呀,有的神仙是鳳凰變的”“有的是麒麟變的”“有的是大樹變的,是樹精”“有的神仙是蛇變的,《葫蘆兄弟》里蛇不是妖精嗎?咋又變成了神仙呢?”“《西游記》里神仙是人變的,也有妖精修煉成神仙的,黑熊精就是這樣的”“唐僧師徒四人后來都成了神仙,有的是人變的,有的是石猴子變的,有的是豬變的,有的是妖精變的”……
面對一年級的小豆子,他們對世界永遠充滿了好奇,奇思妙想層出不窮,即使老師背會了新舊雙版的《十萬個為什么》,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你來上小學一年級科學課,請告訴大家“神仙是植物還是動物”呢!
《弟子規》中的大智慧
根據《西固化二學校課程實施綱要》的要求,“育靈童”誦讀課程是八個系列的“化+”特色課程之一,我們選擇《小學國學經典教材》十二冊為教本,學校一到六年級分別以其中一冊為內容背誦,實行長短課改革,每周一節課和下午五分鐘的誦讀相結合,晨誦午讀,打造書香校園。
《弟子規》是第一冊,重點在于規范學生的行為禮儀、日常養成。老師每天迎接孩子們,要求他們排著隊,背誦著《弟子規》,初衷是下大坡時安全有序,誰知,聽的時間長了,發現了其中的些許奧秘。
例如在《入則孝》中,“出必告,反必面”告訴孩子出門時告訴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報平安,言簡意賅,指向明確。“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意為公物雖小,也不要私自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會讓父母傷心,這與“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謀而合。
而在謹信、學文的章節中,不但對一年級的小朋友適用,而且對二十一世紀的成年人也有啟示。譬如“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要求走路步伐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上門拜訪他人時,拱手鞠躬,真誠恭敬;“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要保持房間整潔,墻壁干凈,書桌清潔,筆墨整齊;“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是說服裝貴在整潔,不在華麗,穿著上要根據自己的身份,與家庭的情況相稱。凡此種種,都與《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高度契合。“寬轉彎,勿觸棱”不但適合于走路,司機開車出行也是要遵守的口訣要領。 習總書記要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我們從中汲取營養,感受著華夏文明的勃勃生機和與時俱進的魅力。
歡迎成為天使的一員!
學校剛剛成立,師資緊張,學科亦不均衡,恰逢教育局送來了“及時雨”,全區開展走教活動。近水樓臺先得月,我校依托一體化辦學單位蘭州六十二中的優質體藝教師團隊,邀請了中學美術童老師走教,來為三個班的孩子執教。
剛上了兩節課,童老師就急匆匆地趕來找我:“我特別喜歡給一年級的小朋友上課,可是他們只能安靜一小會兒,給他們說啥也不聽啊!和中學生太不一樣了!”
我示意她先平靜一下情緒,等坐定了才問她:“謝謝您能喜歡我們的孩子,只是不知道您組織教學的時候,給孩子是怎么說的?”
“那就和中學一樣:不要說話、不許交頭接耳、不要有小動作這些啦。”
“難怪呢!我要是小朋友也是不會聽的!”我半開玩笑地和她說,“小學年低段的課堂教學,組織教學占了很大比例,是上好課的保障。尤其是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他們需要正面引導,含有否定詞語的要求,他們是聽不明白的。”
“那我下次上課就說:安靜、坐端正、看黑板、仔細畫是不是會好一些?”
“恐怕不行!”
“那又是為什么?”
“要求是正面的信息,但你要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形式表達出來,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樂意聽你的才行啊。”
“那怎么說呢?”
“小朋友喜歡誦唱兒歌:一二三,看誰坐得端又端;小小手,要放好,小眼睛,看黑板,小嘴巴,閉緊了;上課了,快坐好,仔細聽、動腦想。”看她聽得認真,我繼續說,“你還可以和學生一唱一和對兒歌,既簡單,又很有節奏感。比如:誰坐好?我坐好;眼睛眼睛看哪里?眼睛眼睛看黑板;請你跟我這樣做 ,我就跟你這樣做;小火車開起來,一開開到哪里來?一開開到我這來。”
“我明白了,就是說這些要求的時候,還要來點套路唄!你們小學老師都是這樣嗎?這些組織語言從哪里找呀!”
“那是必須的,只要你有心,網絡上很多的。”
一周后的中午,童老師激動地拉住我:“真的是這樣的!自從我用上了那些套路以后,孩子們特別有序,指導的時間短了,畫畫的時間長了,下課了孩子們黏著我說東說西不肯走,教學效果特別好!”
“您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給孩子們做了這么多事,謝謝啊!”
“我發現,小學老師是天使,試圖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
“是嗎?歡迎成為天使的一員!這也是我們年輕的秘訣呦!”
寶貝們入學一百天了,謹以此記,感謝可愛的孩子們,讓我們對未來滿含期許;感謝可敬的老師們,讓我們在詩意生活中和諧共生;感謝西固化二,讓我們有了共同的心靈家園,給了我們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