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艷瓊
【摘要】近些年來,小學數學教學重要性日漸突出,尤其在新課改深化實施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作為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直接受到相關人員高度重視。然而在實踐教學中,常遇到一些具有聯系并有區別的概念教學,概念只差一字,其表達意義有著本質區別,學生難以理解,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實效。本文以“除”和“除以”為例,在闡述“除”和“除以”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分析了如何有效理解“除”和“除以”,旨在促進學生除法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學生 ?理解 ?“除”和“除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138-01
新課標實施之前,小學數學四則運算中,“乘”和“乘以”作為兩個本質意義不同的概念,在學習中,教師雖多加強調“乘”和“乘以”的不同,但是在實踐中,學生由于馬虎,常會忽視這一點,致使最終成績不理想。新課標實施之后,“乘”和“乘以”不再有區別。然而在“除”和“除以”方面,尚未進行調整,學生在具體學習中,需要辯證認識“除”和“除以”概念,才能在解題中,保證除法問題的解答正確率。
1.“除”和“除以”相關內容簡介
小學數學四則運算學習中,小學除法學習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整個除法學習中,涉及到除法計算、除法概念、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等,除法計算中,需要以除法算式名稱等知識為基礎,才能最大限度保證除法計算正確率?!俺焙汀俺浴被诔ㄋ闶綍鴮懶问浇嵌确治觯撼允潜怀龜翟谇?,除數在后;除是除數在前,被除數在后?;谝饬x角度分析:除和除以都表示除法運算,它表示的是除法算式的兩種不同讀法,除表示除數÷被除數;除以表示被除數÷除數[1]。簡單來說,“除”表達的是“分”的意思,例如:5除10,就是用5作為基準,來平均分10,即把10平均分成5份;“除以”重點在于“以”,其表達的是“用什么來干什么”,例如:10除以5,就是把10用5作為基準來平均分。綜上,可面對任何一個數學除法算式,例如:42÷6=7,可通過兩種方式以上述兩種方式進行描述,一是6除42等于7;二是42除以6等于7。
2.理解除法中的“除”和“除以”的有效途徑分析
2.1緊扣除法算式,重點講解“除”和“除以”,促進學生理解
除法算式是學習“除”和“除以”的基礎,同時,學生學習“除”和“除以”,主要目的是為了除法算式列式中,不會出現錯誤。因此,教師在具體授課中,需要緊扣除法算式,重點講解“除”和“除以”,通過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分東西中,逐步明確“除”和“除以”的區別,才能在列式計算時,最大限度提高正確率[2]。例如:人教版除法含義教學中,在學習除法含義之前,教師已經傳授了平均分等與除法相關的知識,學生對除法具有了一個初步感知。因此,教師在新授課中,結合教材例題:“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請學生說一說如何列式,教師需幫助學生明確以下幾點:①要分的竹筍是幾個?②把12平均分成幾份?③每份是幾?最終由教師在黑板上板書:12÷4=3。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讓學生進行回憶,并讀出這個算式,在此提出問題,為什么讀作12除以4等于3,可不可以換一種讀法,結合概念,逐步引出4除12等于3。最終讓學生進行對比,并結合概念、書寫形式等,讓學生理解“除”和“除以”。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理解,與加深學生印象,教師可以舉例:15÷3=5,讓學生說出具體含義的基礎上,運用兩種方式將其描述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將會在對比中,明確“除”和“除以”的區別與練習,進而在解題中,能夠引起重視,以此促進解題能力的提高。
2.2加強練習,強化學生“除”和“除以”理解效果
數學學習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學習目的最終在于服務生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在“除”和“除以”理解中,數學教師同樣需要高度意識到練習的重要性,在授課中,初步講解除法認識之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除”和“除以”的區別與練習,教師可在授課完成之后,課堂內外設置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針對性較強的練習,促進學生對“除”和“除以”的理解。例如人教版除法認識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在課堂練習中,借助多媒體設備,出示3除12、4除20、16除以4、28除以4等之類的題目,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結合教師的指導,強化學生對“除”和“除以”的理解,避免在解題中,混淆概念,進而保證解題效率與質量。
3.結語
新課改深化實施背景下,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需注重概念的講解,在小學課程學習中,小學除法作為重要教學內容,“除”和“除以”的概念的理解,直接影響到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通過生動想象的理解,幫助學生理解“除”和“除以”的聯系與區別,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朱學堯.拉長從算式到意義的建構過程——對二年級除法認識教學的研究[J].小學數學教師,2018(04):52-55.
[2]杜素芹.有意義的接受 有深度的理解——“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與說明[J].小學數學教育,2016(Z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