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超
摘 ? ?要: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建立在整體性以及全局性的基礎上,對我國的國土空間結構有綜合的認識,然后通過理論指導,在實踐中提高國土空間規劃的效率,做到保護環境、綠色規劃,構建出文明、和諧的國土空間體系,確保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空間規劃之間的關系,探究了生態文明理念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國土空間規劃的策略,以便提升國土空間規劃的效率。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國土空間規劃;重要性
1 ?前言
近年來,黨和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重視,其中國土空間規劃是對生態環境的一種優化配置,黨的十九大會議中明確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對國土空間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須要建立在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之上,形成經濟、社會以及生態三者協調統一發展的模式。
2 ?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空間規劃之間的關系
在國土空間規劃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重要的基礎,國土空間規劃是將之前不合理或者不科學的空間設置進行重新的開發和布局,使其能夠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在規劃的過程中,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能夠得到優化和調整,從環境和生態的實際承載力出發,讓空間格局更加合理化,這樣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生存以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夠極大的保護生態,防止對資源的浪費,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其次,空間本身就是一種資源的體現,是社會經濟運作和開展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土空間規劃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在空間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建立在對生態的保護之上,同時空間規劃也需要兼顧市場、社會等多個領域,引導每個環節都能夠協調起來,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規劃環境做出科學的評價,提升國土空間規劃的效率,并促進生態文明發展。
3 ?生態文明理念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重要性
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之上開展國土空間規劃是構建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國土空間規劃中,首先能夠在對自然開發和利用時,注重當地的生態問題,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和建設,防止在過度開發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生態問題,破壞當地的環境。其次,在生態文明的理念下,空間規劃更加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使用全局性和持久性的思路規劃資源,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在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國土空間規劃中需要轉變陳舊的思路和方式,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在生態文明發展的基礎之上,提升經濟水平和社會發展的速度,為人們構建出碧水藍天的生活環境,建設宜居城市、美麗鄉村。
此外,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應用也符合目前我國發展和建設的現狀,在以往的發展中,經濟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所忽視,沒有處理還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導致我國的生態不斷惡化,環境質量越來越差,溫室效益加劇、酸雨、霧霾等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而在新時期下,生態文明理念與國土空間規劃相結合,能夠極大的解決生態問題,對污染的環境進行全面的治理,使得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的破壞,形成了良性的發展勢態。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秉持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提升規劃的質量,促進生態、經濟以及社會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4 ?生態文明理念下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的策略
4.1 ?明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國土空間規劃是一個復雜、動態化的系統,其需要關注多個領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空間規劃問題,在規劃的過程中除了要認識到自然資源的多樣性之外,還要對城市、鄉村的功能、結構、經濟發展的特色等方面進行整合,意識到空間規劃的包容性特征。其次,要實現空間規劃的有效性必須要將開發與保護同時兼顧起來,依據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讓資源能夠有度開發和利用,滿足經濟發展的剛性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對資源的保護和對已經破壞的環境進行治理,積極開發和利用新能源,有效的代替不可再生資源,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引導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在空間規劃的過程中,還需要對生態用地加以保護,如:風景區、自然保護區、濕地、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區等,這些生態價值更高的用地,防止工業性開發,采用綜合性的手段將其進行保護,高效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4.2 ?全面評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
在生態文明的理念之下,空間規劃必須要全面的對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進行細致的評估,建立起完善的規劃機制,首先,在空間規劃之前,需要規劃部門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地質結構、自然資源、礦產資源以及人文環境等進行全面的調查,然后設置清晰的規劃目標,對當地的環境承載能力做出精準的評估。同時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空間規劃要充分的借助智能設備、信息設備等,如大數據、VR虛擬技術以及云計算等,利用評估的數據搭建起規劃模型,并分析規劃中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或者對資源的破壞程度上,依據數據的評估和模型的探究,設計出最佳的規劃方案,將生態破壞降到最低,進而提升空間規劃的科學性與智能性。此外,生態評估機制構建之后,還需要設置生態補償體系,將重點的生態區域作為補償的主要對象,通過資金、技術以及設備的支持,對環境進行修復或者及時彌補開發中對環境的損害。
4.3 ?加強治理,優化空間格局
國土空間規劃的過程中,需要規劃部門協調各部門加強對環境而對治理工作,并進一步優化空間的格局,首先在生態功能區的布局中,需要盡可能的展現出生態功能區的價值,積極與主體區進行互動,并且還要結合空間格局實際情況,適當的增加生態功能區的數量,延伸生態功能區的經濟價值,如:利用旅游資源帶動當地經濟,開發特色旅游活動,融合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形成閉合的旅游產業鏈。同時對生態脆弱的區域進行調整和修復,防止在經濟開發或者經濟活動中給環境帶來二次破壞,制定適合的生態修復措施,并對修復過程定期進行審查,確保修復工作能夠達到生態環保的要求。此外,在開展空間規劃時,不能全盤接收或者全部否定,必須要辯證的看待問題,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注重對城市或者鄉村原有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構建出和諧的城市生態系統。比如:在城市原有的綠化帶、道路、水源等基礎之上,合理規劃城市建筑,尤其對于工業區不能規劃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上風向,可能對河流造成污染的工業區要遠離河流建設,通過營造綠化帶、林蔭道的方式降低城市噪音,并提升城市的空氣質量,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和舒適的城市環境,同時在公園、廣場的規劃中,也需要始終秉持生態文明的理念,進而全面增強空間規劃的效率。
5 ?結束語
在新形勢下,國土空間規劃迎來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其必須要在生態文明的理念之上,對國土空間結構有全面性和綜合性的整合,分析空間規劃和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明確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切實提升國土空間規劃的效率,打造出經濟、生態以及社會三者協調發展的模式。首先,在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對當地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有充分的認識,防止在規劃時對生態造成破壞;同時還要全面評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優化資源配置,防止資源浪費。此外,還要加強治理,讓空間格局更加科學化與合理化。
參考文獻:
[1] 宋雪強.遵循生態文明理念,加強國土空間規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10):12.
[2] 陳亮.遵循生態文明理念,加強國土空間規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32):54.
[3] 李海鋒.生態文明理念視角下的國土空間規劃的創新與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20(3):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