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交疊影響閾理論為家校協同育人的實踐帶來了很多啟發,班主任在家校協同育人的實踐中,要始終將學生置于中心地位,以關懷為核心,提高協同領導力,均衡地發揮自己在各個場域中的作用,提高家校協同育人的實效。
【關鍵詞】交疊影響;班主任;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31-0013-03
【作者簡介】姜尚京,江蘇省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江蘇蘇州,215129)教師,二級教師,曾獲江蘇省班主任基本功競賽(小學組)一等獎。
交疊影響閾理論由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愛普斯坦等學者創立,是一種以關懷為核心,家庭、學校、社會相互合作的實踐機制。其外部模型展示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相互交疊或相互分離的關系,內部模型解釋了這三者間人際關系和影響模式的建立。該理論在給家校協同育人帶來啟示之時,也讓班主任思考,如何針對自己與家長的交疊、自身的不同社會角色之間的交疊開展協同教育。
一、小學班主任所面臨的交疊現狀
(一)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環繞型交疊
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不能僅靠學校,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也不只在家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既有各自的獨立領域,也有需要協同之處。班主任和家長之間的環繞型交疊(圖1),其實是交疊影響閾理論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交疊的縮影。因家庭背景的不同,班主任與不同家長之間的交疊域的大小和呈現形式也是不盡相同的(圖2)。環繞型交疊的核心是“關懷”,是對學生的持續性關注,是班主任對學生遇到困難時的幫助、成長中的鼓勵和支持,是家長評判學校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信息來源,也是家長愿意主動參與協同育人的動力所在。
(二)班主任不同社會角色之間:三角型交疊
小學班主任既承擔著學科教學的任務,還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家校溝通的橋梁。學科教師、學生的重要他人和家庭教育指導師作為小學班主任三個主要的社會角色,在各自的領域內發揮著作用,也存在著三角型交疊(圖3),各場域的大小也處于變化中。三角型交疊的核心是“班主任的協同領導力”,是對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明晰和協調,也是班主任自身加強學習和指導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底氣所在。
二、基于交疊影響的家校協同育人實踐
(一)以“關懷”為核心,打下溫情基礎
1.專屬記錄,彰顯人文個性。
始終看得見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長對班主任的期待。如果班主任能有一本特別的學生成長足跡記錄,就能幫助他們在家長會、家訪等場合與家長進行很好的互動。班主任可在電腦里建一個班級文件夾,并給每一個學生建一個專屬的電子文檔,如“與萱萱的時光”“和小宋同學一起走過”等,及時記錄與學生的聊天內容、學生的在校表現等,也可將學生作業、活動表現以照片的形式插入。這些都是教師與家長交流時的素材來源,能讓家長感受到班主任的用心和對自己孩子的特別關懷。
2.以紙傳情,直擊內心柔軟。
家校溝通需要圖文并茂、形式豐富的電子記錄,也離不開較為傳統、帶有溫度的信函傳情。例如:邀請家長參加學校活動之前,班主任可與學生一起制作邀請函,寫下內心的期待,送去滿滿的誠意;學期初,班主任可分別給家長和學生寫上一封信,既是對新學期的展望,也道出班主任的關懷和溫情;臨近婦女節、母親節等特殊的節日,班主任可提前和學生一起為其父母制作卡片,在節日當天送出……這些既簡單又直接的傳統表達方式,在給家長送去絲絲溫暖之時,也讓家長對班主任有了更多的理解。這種無聲的互動,是進行家校協同育人的堅定支持。
(二)以“協同”為途徑,發揮交疊影響
1.“大眾點評”——打造家校活動品牌。
成長,僅靠班主任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校合作。以家校協同育人中的勞動教育為例,可在班級開展“大眾點評”活動。家長抓拍一張孩子在家勞動的照片,發給班主任;每周一,班主任在全班見證下隨機抽選5人,并將他們的勞動照片貼到墻上的“大眾點評”欄;周五之前,全班學生可將自己的點評貼到相應的照片下面;在周五的晨會課上,這5位學生發表個人感受;班主任將點評結果反饋給家長,請家長在家進行專項指導。點評過程充滿趣味,活動反饋直接有效,家長容易接受,學生樂于參與,育人效果顯而易見。
2.“特別的Ta”——推動校內校外延伸。
班主任要記錄好每一次活動,及時與家長分享過程性照片和視頻,還要注重活動的延伸。以十歲成長儀式為例,學生的精彩表現和特別的親子環節讓人感動。成長儀式后,班主任可以開展“特別的Ta”系列活動:組織“特別的合影”,在10歲生日這天為學生和父母拍一張特別的照片;策劃“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請學生在父母生日時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建立“特別早餐日”,請學生和父母一起準備早飯。感恩教育不僅可從學校延伸到家庭,還可以延伸到社區,如引導學生保護環境的同時,給環衛工人送上一杯水,遵守交通秩序的同時,向警察叔叔道一句“您辛苦了”……這些活動拉近了親子距離,也讓家校協同育人變得看得見、摸得著,班主任和家長的交疊影響發揮得恰到好處。
(三)以“模型”為指導,助推協同育人
1.基本互動,提供家校指導。
協同育人,需要家校在學生的教育上達成一致、互相理解和配合對方工作的基礎上發揮交疊影響。“在家如何幫助學生的學習?”“在學生出現某些方面的困難時要如何應對?”……家長這方面的需求時刻提醒班主任:家庭教育需要指導,家長需要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班主任可通過家長會、短信、電話等方式告知每一位家長幫助孩子的方法,也可通過QQ群和微信群等平臺進行優秀作業展示和經驗分享。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或家長的特別困惑,則需要班主任主導進行私下的溝通和連續的互動,因為問題的解決需要過程。
2.特別交流,促進互學互助。
面對部分家長焦慮和無助的情況,班主任要引導家長間開展交流分享,并做好心理疏導。如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成立互助互育小組,并引導小組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學生交流次數的頻繁、合作形式的豐富,也會影響到家長之間的交流,家庭教育經驗的分享也就自然而然了。如組織每月一次的“我家那萌娃”分享會,家長們都能踴躍發言,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提出自己的教育困惑。這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更加具體、更有操作性。
三、班主任發揮交疊影響的注意事項
(一)達成家校共識,盡量避免潛在矛盾
小學生思想單純、感情細膩、內心柔軟等特點時刻提醒著班主任,他們需要得到關注、需要感受到周圍人對自己的個性關懷。班主任還要盡力把“關懷”傳遞給家長,關懷家長之時還要引導家長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和預設他們的需要和期待,達成家校共識。只要學生和家長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協同育人中可能出現的矛盾。
(二)增強邊界意識,提高協同領導力
班主任只有將自己在每個場域中所傳達的信息保持一致,從角色的交疊影響切入,才能有效地將影響整合。除了協同自身的角色,班主任還要協同與學生、任課教師、家長之間的關系。班主任應明晰自己的職責范圍,批改作業等任務不能完全依賴家長,家長自身教育能力的提高、教育環境的改善等也不能完全依賴學校。家校育人要協同,也要有邊界。
(三)協調交疊影響,均衡各個場域
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交疊和班主任自身角色的交疊,都處于變化之中。班主任要與家長共同協作,同時也要關注自己作為學科教師、學生的重要他人和家庭教育指導師所帶來的不同影響。班主任還要均衡發力,均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時幫助家庭教育力量較弱的家庭,盡量均衡與班級每一位家長的交疊影響域大小,并均衡地對每個家庭,發揮適當的交疊影響。
總之,在家校協同育人的實踐中,班主任要始終將學生置于中心地位,以關懷為核心,提高協同領導力,均衡地發揮自己在各個場域中的作用,提高家校協同育人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