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共享發展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內在規定,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政道指向和實踐邏輯。習近平從多方面闡釋了共享發展的政道意涵和實踐路徑,構成當代中國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和政績觀蘊含著共享發展的政道邏輯,并通過治道方略具體展開:以觀念脫貧為先導擺脫物質貧困來實現共享物質財富,踐行勤政廉政確保從嚴用權來實現共享公共福祉,堅持綠色發展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來實現共享優質生態資源,倡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推動世界和諧共贏發展。從政道邏輯到治道理路的形成史,一以貫之構成習近平關于共享發展論述的生成邏輯和理論特質,為全面理解和整體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學理支撐。
[關鍵詞] 習近平;共享發展;社會主義本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簡介] 劉占虎,法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以創新的發展思想來引領新時代的辯證實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既有發展觀基礎上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思想,從政道上明確了“發展為了什么”的宗旨和目標,從治道上回答了“如何實現發展”的路徑和方式。鑒于“落實共享發展是一門大學問,要做好從頂層設計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新成效”[1]216,本文聚焦習近平在《之江新語》《擺脫貧困》《知之深 愛之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文獻中關于共享發展的論述,從政道和治道維度探析習近平關于共享發展論述的生成邏輯,為全面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學理支撐。
一、 政道邏輯: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和政績觀
發展問題是一個古往今來被不斷求解的實踐課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作為當代中國發展的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科學把握。在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時空轉化的境遇下,重新審視“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是進一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戰略定位問題的前提,也是創新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支點。
1. 政道決定著當代中國的發展觀和政績觀
發展是關于人的生存質量和社會進步的范疇,它根植于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訴求與共建優良公共秩序的雙重邏輯。分析發展問題,既要著眼于“現實的個人”的生存境遇和自我實現訴求,也要遵循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之一致性的規律約束,從既有條件出發來確立實踐方略。其中核心問題有三:一是“為了誰”的問題,重在明確發展的價值定位和目標所向;二是“依靠誰”的問題,重在闡明發展的依靠主體和動力機制;三是“怎么辦”的問題,重在說明發展的規律指向和實踐方式。將這三者抽象到治國理政的層面,就是政道與治道。一般而言,政道意在追問和探索“何為優良的公共生活”,致思公共秩序建構的合法性和正義性,聚焦發展的價值定位和意義建構。治道則意在探索和建構“如何實現善治”的出場方式及具體路徑,聚焦發展的規律指向和動力機制。比較而言,政道在內在規定上是一元的、恒定的。相應地,治道展開的路徑、方式、機制則是多樣的、具體的,其內在規定也是多元的、變動的。從人類社會有機體的視界看,二者是辯證統一的。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著不同的內涵指向。社會主義制度語境下的“發展”具有新的內在規定:一是把公共秩序的優化與秩序的意義建構結合起來,統一到實現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一致性上來。二是把實現物質財富的增加與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結合起來,統一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定位上來。在習近平看來,“發展不能脫離‘人這個根本,必須是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這是發展的終極目標”[2]116。如此,將“發展為了人民”的政道與“如何科學發展”的治道結合起來,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和為人民謀福祉的政績觀。
2. 共產黨的“官”應是造福人民的社會職業
在生活語境中,人們一般把受人民委托行使公共權力的“領導干部”稱為“官”。發展地看,現代社會中的公職人員不再是某一專有權力的神圣象征,而是作為現代職業分工的一部分。習近平在《從政雜談》一文中指出:“‘官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同醫生、清潔工等社會職業一樣,都是社會的需要?!盵3]37作為一種社會職業,盡管沒有價值判斷上的好壞,但具體“為官是有好壞之分的”,在他看來,“為官之本在于為官一場,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人民”[3]37。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官”即公職人員,在本質上就是人民群眾的公仆和勤務員——“當官,當共產黨的‘官,只有一個宗旨,就是造福于民”[3]38。這是與其他社會形態中的“官”的本質區別,既不同于以往階級剝削社會中的“官僚階層”,也不同于西方現代政治語境下的“職業官僚”。這種干部理念,也構成了理解科學社會主義之科學性和先進性的邏輯支點。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務員意味著既要保持清正廉潔又能勇于服務奉獻,因而需要“終生廉潔、終生為民的鴻鵠之志”,質言之,“當干部的宗旨首先就是講奉獻,就是講服務”[3]9。習近平關于“為官”的政道闡述與黨的性質和宗旨是一脈相承的,從中表明共產黨人為官的政治邏輯——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3. “官念”決定著“權為民所用”的權力觀
政道邏輯上的“官念”決定著治道實踐中的權力觀。秉公用權、廉潔從政是廣大公職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習近平就此指出:“共產黨人的權力無論大小,都是人民給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為人民謀利益。”[3]29共產黨人承擔起廉政建設的歷史使命,就必須過好“兩關”:一是增強廉潔奉公之自我約束力的“自我關”,二是堅持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原則之為人處世的“人情關”。[3]28過好這“兩關”,就是從根本上鏟除腐敗溫床的自我革命,也是全面從嚴治理腐敗的政治要求。從政道邏輯上匡正“官念”,旨在明確當代中國“權為民所用”的權力觀。一是為官則不為發財。“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能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2]50,如果“想通過當共產黨的‘官來發財,黨紀不容,國法不容”[3]38?;谶@一關于權力觀的政道定位,構成新時期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要求。二是為官既要廉政也要勤政。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當‘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3]18。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主題,即“為民務實清廉”——“為民”是行使和運用權力的價值所向,“務實”是行使和運用權力的質量要求,“清廉”是行使和運用權力的規則約束。這三者有機統一構成“權為民所用”之權力觀的內在規定。
4. 發展觀決定著為人民謀福祉的政績觀
政績是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標,直接關涉著用人導向和政治生態。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領導干部從政為官,“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于民”[2]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必須樹立為人民辦實事和謀福祉的政績觀。在習近平看來,“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謀利益”[2]34,因而“不能為了追求個人政績而不顧政策規定去蠻干”[3]20。針對“唯GDP論”和“政績工程”誤區,他主張“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考評干部的政績”,“要看GDP,但不能唯GDP”。[3]30衡量政績的要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和宗旨是人民群眾的福祉。各地實際情況不同,衡量政績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傮w來看,只要按客觀規律辦事,為人民辦實事、謀福祉,都是政績,“GDP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經濟社會發展是政績,維護社會穩定也是政績;立竿見影的發展是政績,打基礎作鋪墊也是政績;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是政績,解決民生問題也是政績”[2]30。這一綜合維度上的政績,就是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廣大領導干部自覺樹立為人民謀福祉的政績觀,重在“常懷憂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和鄭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4。
綜上所述,發展理念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是當代中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以上論述構成了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邏輯,并在具體治道維度上闡明了共享發展的實踐邏輯——共享物質財富的全面脫貧戰略,共享公共資源的全面治腐策略,共享自然資源的生態治理策略,共建互利共贏的全球發展戰略。
二、 物質基礎: 共享物質財富的全面脫貧戰略
共享發展體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擺脫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重要使命。習近平在不同工作崗位上就“擺脫貧困”的若干思考,尤其是從探索實現一個縣域的脫貧到提出實現全國同一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一以貫之地飽含著他對實現共同富裕的審慎思考,構成了新時期“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理論依據。
1. 觀念脫貧是全面脫貧的思想前提
擺脫貧困是解決其他深層結構問題和次生問題的基點。在擺脫貧困的基本策略上,習近平認為:“磨刀不誤砍柴工,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思想認識上的收獲,比我們在發展上的收獲更有長遠意義?!盵2]83從《擺脫貧困》的書名中可以看出,“擺脫貧困”不光是一般意義上的“扶貧”或“幫困”,而是在深層次上實現“自謀發展”的“脫困”。他在該書的跋中指出:“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盵3]216這一意義上的“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因為“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1]90。扶貧對應的是物質文明建設,扶智和扶志對應的是精神文明建設。這兩個方面,只有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有了觀念脫貧意識,才可以辯證地看待資源稟賦差等的先天條件,積極開拓新思路、創造新條件,做到因地制宜、揚長補短。在具體實踐中,他曾針對個別縣因經濟發展落后而產生的自卑感,主張自覺淡化“貧困縣意識”[3]68。針對浙江省域面積小、自然資源相對缺乏的空間約束問題,他借用“地瓜理論”提出“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立足全國發展浙江”[2]72的空間優化策略。為了規避“‘窮和‘愚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之“馬太效應”——“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3]173,他要求突出科技教育在脫貧中的重大意義,并提出具體舉措:一是樹立長遠的戰略眼光,把科技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二是“在經濟實力不足的情況下,要講求辦科技教育的效益”;三是“既強調科技教育的普及,又講究科技教育的‘實效”,努力“把科技教育的熱能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能”。[3]99這些論述對于新時期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2. 開放發展是全面脫貧的動力引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開放型經濟,需要充分利用一切積極的資本要素和資源要素來發展生產力。開放發展由此構成實現全面脫貧的動力引擎。關于改革開放與精準扶貧的關系,習近平提出“雙管齊下”和“雙向發展”的全面脫貧策略。首先,開放與扶貧都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都統一于商品經濟規律的運行當中。二者都有其目的和規律,因而需要從具體維度把握其中的有機性。二者彼此融合,因而要善于“用開放意識來推動扶貧工作和在扶貧工作上運用開放政策”[3]97。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進,即“扶貧的成果將是開放的新起點,開放將使扶貧工作邁向新臺階”[3]97。其次,在開放發展的具體舉措上,堅持對內、對外同步開放,實現聯動、優勢互補的雙向開放。一方面要“積極參與本地區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市場競爭,加強外引內聯,大力引進信息、資金、技術和人才,進行優勢互補”[3]97;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和交換,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本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3]122。這些基于實地經驗的策略思考,是新時期堅持國內聯動發展與國際開放發展、統籌把握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先導。
3. 協同精準是脫貧攻堅的核心舉措
脫貧攻堅,重在協同,貴在精準。實現精準扶貧和脫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1]84,著力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一是實現精準脫貧,貴在合理利用有限的財力、物力。在財力物力有限、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扶貧資金不搞撒胡椒粉,要集中90%以上的扶貧資金用于縣、鄉、村級經濟實體,增強實體的造血功能”[3]98。二是明確精準扶貧是為了精準脫貧,既不走冒進的形式主義,也不因脫貧困難而拖沓不作為。因而“要設定時間表,實現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癥”[1]85。三是精準脫貧要以自我脫貧為內在動力。在注重“外來‘輸血的同時,一定要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3]120,以增強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四是精準脫貧要善于發揮“經濟大合唱”的協同作用。欠發達地區的脫貧攻堅,“不講同心協力不行,搞內耗和摩擦更不行,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的積極性”[3]11,通過各部門自覺配合、主動協調,來實現“1+1>2”的整體功能效應。五是發揮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在脫貧工作中的重要保障作用。集體經濟是農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質保障,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后盾。這些論述為新時期“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更大決心、更精準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舉措,實施脫貧攻堅工程”[1]80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4. 農村黨組織是脫貧攻堅的核心力量
新時期精準脫貧的關鍵是解決好“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一個有機整體,“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立足于農業這個基礎、農村這個主戰場、農民這個核心”[2]191。農村黨組織是脫貧攻堅的核心領導力量,是使貧困的鄉村走向富裕道路最重要的保證。在深化農村改革和脫貧攻堅工作中,“要充分認識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和黨的領導機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5]86,著力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實踐證明:“農村改革越深化,黨組織的核心地位越要強化;脫貧越深入,農村第一線黨組織的力量越要增強。”[3]162習近平在《重中之重是“三農”》一文中提出五個“重中之重”,來強調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其中要求“在組織領導上,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作為重中之重”[2]190。與此同時,他曾分別撰寫了《以發展強村》《靠建設美村》《抓反哺富村》《促改革活村》《講文明興村》《建法治安村》《強班子帶村》七篇文章,來闡述解決好“三農”問題的系統舉措。以上策略的實施需要發揮黨組織的核心引導和總指揮作用。這對于新時期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先導意義。
綜上所述,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平衡發展,“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4]13。共享發展體現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脫貧攻堅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目標,旨在通過共建共享物質財富走上繁榮富裕之路,讓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三、 政治保障: 共享公共資源的全面治腐策略
共享發展重在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旨在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是對公共權力的政道恪守和治道自覺。以優良制度安排確保公職人員從嚴用權,堅持勤政廉政為人民謀福祉,體現了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制度特質。
1. “為官一場”必須“造福一方”
為何為官是政道問題,而如何為官是治道問題。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當共產黨的“官”,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當“官”宗旨——“造福于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為民辦實事”[3]33。清正廉潔是基本要求,造福一方是宗旨要求。這是共產黨的“官”與舊社會“官”的本質區別。習近平在《從政雜談》一文中集中闡釋了“為官四要”:一是為官之本,在于“為官一場,造福一方”。造福一方,核心是造福于人民,本質是為人民服務。二是為官之理,在于講奉獻?!爱敼伯a黨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講奉獻,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比菫楣僦?,在于清廉。“持身必須以清廉為準則,凡利祿名譽‘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四是為官之義,“在于明法”。[3]37-39無明法不足以正紀綱,無紀綱就不能護公正、張道義。如上四者概而言之,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黨性——“共產黨的黨性集中表現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53。新時期全面從嚴治理腐敗,首先需要克服“特權思維”和“騎墻心理”——“有的人在抨擊腐敗的同時,他本身也在享受某種特權”[3]82。實現對腐敗的標本兼治,重在轉變這種特權“官念”——“共產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4]388。由此表明,清正廉潔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特質。
2. “把心貼近人民”,秉公嚴以用權
中國共產黨最大的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習近平在《盡快實現黨風根本轉變》一文中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決不利用職權謀圖私利,是一個共產黨員必備的條件。”[5]27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4]367。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把心貼近人民”;堅持廉潔自律、秉公嚴以用權,在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這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的基本要求,也是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領導干部心中有人民,把心貼近人民,才能做到心中有戒,心中有敬。他曾談到保持廉政之警鐘長鳴的“四句話”,概括而言:一是“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是作為黨員干部的起碼要求。二是“熊掌和魚,不可兼得”,要想當干部就不要想發財。三是“寸心不昧,萬法皆明”,貪污受賄,魚肉鄉民,為黨紀國法所不容。四是“為官一場,造福一方”,即當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獻,因而不能圖實惠、謀私利。[3]74-75“把心貼近人民”意味著要忠于人民賦予的權力,堅持秉公嚴以用權,切實為人民群眾多辦事、辦好事。這些接地氣的政策思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中央八項規定、反“四風”和“三嚴三實”要求的重要內容。
3. 黨紀國法并舉,全面從嚴治理腐敗
全面從嚴治理腐敗,需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腐敗治理體系,尤其是協同推進“‘不能為的制度建設、‘不敢為的懲戒警示和‘不想為的素質教育”[2]70的系統治理策略。法治反腐是全面治理腐敗的核心策略,體現著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以規以紀治黨,是黨要管黨和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全面從嚴治理腐敗,需要堅持黨紀國法并舉。對廣大黨員干部而言,“遵守黨的紀律是無條件的,要說到做到,有紀必執,有違必查,不能把紀律作為一個軟約束或是束之高閣的一紙空文”[4]395。也就是說,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基礎,“黨紀國法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違紀違法都要受到追究”[1]127。針對腐敗的類別和程度,應當采取差異性的防治舉措。對于以權謀私等“亂作為”的腐敗犯罪行為,通過國家法律來懲治。對于怠政懶政等消極腐敗行為,需要強化黨內法規和紀律建設來規避“不作為”的問題。針對法規制度執行不力,需要“在狠抓制度的貫徹落實上下工夫”[2]71。新時期全面加強反腐敗法規和制度建設,一是“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種行為”[4]379,使制度成為硬約束;二是“努力建立健全立體式、全方位的制度體系,以剛性的制度約束、嚴格的制度執行、強有力的監督檢查、嚴厲的懲戒機制”[4]364。通過黨紀國法協同并舉,推進中國腐敗治理體系現代化,實現科學和有效治理腐敗。
4. 干部率先示范,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領導干部的形象和作風直接關涉著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保證各級領導干部清正廉潔,是全面推進反腐敗和黨風廉政建設的首要任務。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越是領導干部,越是主要領導,越要廉潔自律,加強監督,以身作則,當好表率”[2]81,“既要嚴格要求自己,也要嚴格要求他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別人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2]264。這是習近平后來反復強調“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鐵還需自身硬”[4]378的理念先導。領導干部率先崇廉棄腐,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關鍵。為此,首先要秉持“利歸天下,譽屬黎民”的淡泊情懷,堅持正字當頭,在激濁揚清中發揮示范引導作用,進而“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褒揚正氣、貶抑邪氣,尊崇廉潔、鄙棄腐化的良好社會氛圍”[2]176。有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政治生態,有助于激活社會輿論在預防腐敗中的監督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通過科學配置權力結構和強化權力監督—制約的同時,強調“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自覺遵守廉政準則,既嚴于律己,又加強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育和約束,決不允許以權謀私,決不允許搞特權”[4]16。以上論述直接構成新時期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的理論支撐。
綜上所述,公職人員堅持秉公從嚴用權為人民謀福祉,彰顯著社會價值權威性分配的公正性,體現著共享發展的政道指向。當代中國的反腐敗與廉政建設,重在以黨紀和國法來規范公職人員秉公從嚴用權,做到勤政廉政,切實為人民謀福利,進而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和享有者。
四、 生態維度: 共享自然資源的生態治理策略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綠色發展是共享發展在生態領域的延伸,旨在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機制,是實現共享發展的基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關系民生福祉,關乎民族永續發展,重在通過合乎自然和合乎人性的物質變換來共享共建美麗中國。
1.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意識
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作為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物理空間,直接關涉人們的生存境遇和生活質量。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習近平在《從“兩座山”看生態環境》一文中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這“兩座山”之間盡管有矛盾,但也是辯證統一的——“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2]186。他提出堅持“既要GDP,又要綠色GDP”[2]37的發展戰略,是新時期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思想來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是傳統發展模式中的兩難矛盾,為了“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或‘邊污染邊治理的覆轍”,就只有“走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向兩者協調發展的‘雙贏的轉變”。[2]223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需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4]209。這一闡釋為化解兩難矛盾厘清了發展序列上的價值定位。他在關于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批示中再次強調:“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盵1]393
2. 生態環境保護是自覺自為的社會革命
珍愛自然,保護環境,是自覺自為的觀念革命和社會革命。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習近平認為,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需要經歷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自然自發到自覺自為的過程。[2]13在第一階段,人們“只要金山銀山,不管綠水青山”,“吃了祖宗飯,斷了子孫路”而不自知;在第二階段,人們雖然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但還是只考慮自己的小環境、小家園而不顧他人,甚至以鄰為壑;在第三階段,人們真正認識到地球是共同的家園,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生態建設成為自覺行動。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在他看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一場關系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革命”[2]118,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堅持綠色發展,需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395。當前中國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需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4]209的總體策略。生態治理作為一項社會革命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一是需要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通過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來節約資源能源,以推動經濟社會實現良性發展。二是“在消費領域,要大力倡導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2]170。三是建立健全以生態機制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
3. 實現綠色發展的“五輪驅動”協同路徑
如何實現綠色發展,需要在物質生產和交往方式上進行雙重變革,建設節約型社會是重要路徑。習近平曾就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根本、動力、保障、重點專門撰文闡釋,構成實現綠色發展的“五輪驅動”協同路徑。其一,科技創新是關鍵。生態文明建設重在“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1]272,“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1]271。其二,結構調整是根本。在宏觀上要抓住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這一根本,在生產領域要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建立節約型生產體系和產業結構,在消費領域要倡導合理消費和適度消費的觀念和行為。其三,深化改革是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著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4]209。其四,加強監管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時代,需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著力“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4]210,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導向和制度約束。其五,機關表率是重點。黨政“機關要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走在全社會前列,自覺做資源節約的表率,從現在做起,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2]174?!袄速M也是腐敗,節約也是政績”的觀點,是中央八項規定內容的重要來源。
綜上所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倡導人們應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通過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致力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可持續發展。
五、 世界視野: 共建互利共贏的全球發展戰略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在世界一體化的境遇下進行的,需要把握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共享發展在世界意義的延伸就是開放發展,旨在解決內外聯動與和諧共贏的問題。習近平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為共在地球的每一個國家實現和諧共贏發展樹立了典范。
1. 呵護人類“共在”的地球家園,攜手共建共贏發展的和諧世界
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世界意義上的共享發展意味著各民族國家都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也有相互理解和共同呵護的義務。時代越發展,越是需要各國攜手克服共同面臨的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在各種紛爭和博弈的境遇下,“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1]523。在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各民族國家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4]272。世界各國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共同維護全球生態平衡,才能呵護人類共在的地球家園。世界各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他國的發展權利,才能推動建立共贏發展的和諧世界。
共享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是共同爭取和維護的結果。和平發展意味著共同發展,有益于共享發展,因而不再是以往零和博弈思維下的以鄰為壑、轉嫁危機、損人利己。習近平秉持“天下一家”理念,提出倡導構建和平、安全、繁榮、包容、美麗的命運共同體思想,為“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確立“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的現實邏輯[4]336,實現共建共享和諧世界指明了方向。中國政府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建立平等相待的全球性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的世界安全格局,反對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身,又是通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正因為此,中國愿意與世界各國共同維護人類共存的地球家園,攜手共建共贏發展的和諧世界。
2. 樹立互惠“共榮”的發展理念,共建文明互鑒的共享發展機制
面對“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1]537,以往的零和博弈思維、單邊主義、以鄰為壑的做法,無以確保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在人類共在的世界場域進行的,因而需要通過對話協商、合作共贏,攜手共建文明互鑒的共享發展機制,來謀求包容互惠的人類發展前景。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發展境遇,中國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通過文明互鑒來發展自身,并通過中國自身的發展來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推進建設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每個國家都有其文明特色,每種文明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在習近平看來,“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所以“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1]544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以共在的世界文明為背景的,因而也需要在廣泛的國際交流中吸收全人類的進步成果來彰顯中國道路的優越性及其世界歷史意義。事實上,中國走向世界,是學習世界文明的過程;世界走向中國,也是世界學習中國文明的過程。中國堅定不移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一帶一路”等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中國以負責任的大國姿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共謀建設全球生態文明新方案。中國在開放發展中“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1]340,讓文明互鑒成為推動世界各國共享發展的橋梁和動力。
3. 秉持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協同共建和諧發展的世界格局
“共在地球”要求“共榮發展”,“共榮發展”體現為“共贏發展”。習近平指出:“世界長期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之上。只有各國共同發展了,世界才能更好發展?!盵4]273以往的單邊主義、以鄰為壑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孤立發展、零和博弈的發展思維處處碰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秉持互利普惠的價值原則,各個國家互利互惠,共同享有獲得感。這就要求世界各國通過對話協商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來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來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來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來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可持續發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中國也愿意以自己的發展為國際發展作出貢獻。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中國“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4]347。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諸如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貿區、博鰲亞洲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南南合作等,為雙邊多邊合作發揮“黏合劑”作用,為中國和世界各國打造共贏發展的“雙引擎”。一方面,中國政府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通過實現周邊國家和地區資本、技術、資源、勞動力的有效分配和合作,推動形成經濟全球化新格局。另一方面,“中國有條件有能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各國創造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正面外溢效應”[4]337,通過協同共建互利普惠、和諧發展的世界格局。
總之,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關于共享發展的論述,集中體現了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之根本動力的唯物史觀。這既是對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又是對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瞻性把握。從政道和治道的維度探析習近平關于共享發展論述的形成史和出場邏輯,有助于理解共享發展的社會主義本質意涵,有益于將共享發展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目標,并以頂層設計的方法論來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辯證實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習近平.知之深 愛之切[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編輯:林毅)
*本文系201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共享發展理念的社會主義特質與實踐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6CKS02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