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爽 張伊

摘要: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網絡組織不僅在電商企業,在其他行業也展現出越來越大的魅力。因此,多個學科的學者開始提問企業網絡為什么會存在,并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內給出解釋。本文從經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視角對企業網絡理論進行梳理。
關鍵詞:企業網絡;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08-0056-02
一、企業網絡的概念
企業網絡,又稱組織間網絡,指的是彼此具有關聯關系的企業,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結成的穩定交換關系(Thorelli,1986)[1]。Hakansson(1987)提出的企業網絡的概念模型包含各種具有關聯關系的主體、企業網絡間的資源和企業網絡活動,網絡中的主體由資源、關系、行動形成聯接紐帶而結成了網絡。而Kamann,Strijker(1991)則提出網絡是這些組織在互動合作中形成的所有關系的總稱。Gulati,Nohria(2000)指出在3C時代,企業間的競爭加劇、顧客需求越來越挑剔和技術更新越來越快的特點形成了產業之間競爭的主要背景,在如此條件下,企業競爭的優勢由商業網絡來決定。
然而,在生活中,網絡的泛化導致企業行動者不再是孤立小島,而是緊密地在競爭市場中合作與斗爭,這里并不存在在絕對自由與競爭(黨興華,李玲,2008)[2]。其中網絡的類型有很多種:企業網絡,更強調企業是網絡的主要行為主體;企業技術網絡,結網的目的是為了推動技術創新,網絡中的資源以知識或者技術資源為主(盧福財,周鵬,2004)[3];價值網絡,網絡以價值增值為目的,網絡內部的運作遵循價值鏈原則來運行,從價值的生成、分配、轉移到使用[4]。
因此,企業網絡已然是各企業生存的常態。無論它出現的形式如何多變,都反映了這些企業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謀求共同發展的組織形態。本文將梳理現有關于企業網絡的相關理論,從多學科交叉及多角度的切入點進行歸納總結,為企業網絡的后續研究奠定理論框架。
二、企業網絡的相關理論視角
1經濟學視角
交易成本理論為企業網絡奠定了經典的經濟學基礎。科斯提出“交易費用”率先地拉開了企業網絡的神秘面紗,他發現理論界共認的資源分配方式——企業和市場,這種劃分方式更是不科學的。Hennart(1993)提出企業和市場中間存在隆起的部分,這種“膨脹中部”就是企業網絡地帶,它已經得到普遍認可[5]。
而后,威廉姆森提出了“混合組織”的概念,用來表示企業與市場間的各種制度安排,他認為介于企業和市場之間的混合組織才是普遍存在的形式。企業網絡不僅能夠降低交易成本還能提高交易收入,是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獨特源泉。威廉姆森從交易費用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表所示。
1994年,Dietrich又導入了“交易收益”的概念,治理結構的變動是由企業利益結構變化導致的。當組織內部的成本總和低于外部購買的成本總和時,生產內部化是企業的最優選擇,當產生于內部化生產的利益小于外部購買成本時,市場標準化是企業的最佳選擇。
1998年,Madhok·Tallman提出“合作租”的概念,是由企業間合作創造出來的。專用性準租、交易專用性準租和合作專用性準租。企業網絡中單個企業行動者所具備的特殊資源或資產帶來的價值是專用性準租;在交換合作關系中產生的價值是交易專用性準租;所有企業的專有資源創造在脫離合作的境遇下無法產生的價值稱為合作專用性準租。企業在選擇了網絡的生存狀態后,考慮成本的同時還要關注利潤,而獲取利潤則需要通過有效的方法管理網絡。
經濟學視角指出價值創造的源泉是企業網絡,它突破了傳統理論界認為的交易結構僅僅存在于市場與企業二者之間,開辟了新的網絡治理領域,并界定這一領域創造的“網絡租金”概念。同時指出“交易成本”概念,它是企業理性選擇交易結構的依據。網絡日益成為企業價值獲取的新源泉,成為第三種資源配置的方式,為企業創新和提升績效指明了一條新路。它的缺陷在于沒有明確指出實現價值提升的具體路徑。
2社會學視角
社會網絡基于社會結構視角運用一套研究分析的方法和技術,有助于從該視角探尋企業網絡的奧秘。Mitchell(1969)將社會網絡定義為是群體中指定個體間的一種特殊存在關系。社會網絡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它包括企業網絡。
到目前為止,社會網絡的研究分為兩條重要的分支,其一是使用社會網絡的技術方法,例如網絡結構的數量、節點、關系頻度等統計變量的產生和應用。另一條分支主張基于個體視角研究社會網絡,關心社會網絡對個體行為的影響。Granovetter提出的弱關系力量論和強關系力量論,Burt提出的結構洞理論以及布迪厄和林南提出的社會資本理論等。
1985年,Granovetter在《經濟行為與社會結構:嵌入性問題》一文中指出,存在的社會關系會抑制企業的行為的發生和制度的制定,也就是說企業的經濟行為被嵌入到社會網絡當中,導致企業的行動和最后的成果受到它嵌入的社會網絡的結構和質量的影響。而Granovetter早在1973年在《弱關系的力量》一文中就已經闡述了“關系力量”的四個維度:交互時間、情感強弱、親密度的程度和互惠的交換,同時把嵌入關系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兩種。他認為相比于強關系,弱關系能夠更好地打破社會界限取得社會信息和社會資源[4]。
Burt(1992)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結構洞”。在個體交互關系中構成的社會網絡存在兩種不同的關系連接:一種是社會網絡中的全部主體間有著直接聯系;另一種是社會網絡中的部分主體間存在直接聯系。而從社會網絡的整體結構看,由于個體之間的間接聯系,在不直接聯系的個體間產生了空洞,需要一座橋來架起聯系,這些空洞被稱為“結構洞”。結構洞位置上的個體在扮演著“橋”的角色,一邊協調兩個體間的行為,一邊獲得信息和控制利益。
社會學視角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網絡關系中的結構、關系質量、網絡權力的分配、網絡資源的配置等。企業所在的網絡的關系和結構影響著資源的獲取,也就是在束縛著企業參與網絡的重要目標;網絡位置進一步能夠影響企業可獲取和使用的網絡資源的多寡,會削弱或加強網絡行動。社會學視角的貢獻在于社會網絡分析工具的發明和使用,并闡明了網絡嵌入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它的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從企業的角度出發,研究主動的建構關系網絡和被動的嵌入關系網絡這兩者之間的異同。
3管理學視角
如今組織結構發生了許多改變。早期有關組織形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線職能制、事業部制、矩陣制等組織形式的創新上。隨著NIKE、OEM等商業模式的出現,人們發現,傳統的組織形態已經無法解釋實業界的組織創新了。各個組織、企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消失不見。劉東(2005)認為大部分的企業已經不再固守僵化的組織邊界了,而是從契約角度出動態調整企業合作范圍,導致企業邊界的動態調整,并且日益虛擬化。趙爽(2005)也指出了3C環境導致的多樣化組織邊界——產權式、虛擬式和混合式企業邊界。在企業邊界變化狀態下,管理學視角將企業網絡視為一種新興的組織形態。
Grandori,Soda(1995)從管理視角提出了組織間合作的管理機制:組織合作決策機制、塑造網絡溝通能力和網絡談判機制;網絡協調與監控機制;網絡行動個體的整合與聯結;專職的網絡合作員工;傳統組織層級和權威的再設計等。劉東(2005)也提出了市場中核心企業占據的優勢地位超出“本分”,超過市場關系,和競爭對手不僅在市場關系中交流,而且還影響對方的內部生產管理過程。李新春(2000)認為在深入網絡合作的進程中,企業會學會并累積一套被網絡中成員都認可的行為標準,以指導網絡的運營和延續。
Hakansson(1987)率先提出網絡能力(networking ability)的概念。他以企業銷售視角,將企業所具備的用以提高它們在網絡的地位和高效地處理網絡關系的能力統稱為網絡關系能力。Moller·Halinen(1999)再梳理企業網絡商業關系中概括出產業網絡、企業網絡、關系組合和交易關系四中類型,基于這四種類型推導出企業應具備的四種能力:網絡愿景、網絡管理、組合管理和關系管理。
Eisenhardt·Schoonhoven在資源基礎觀和戰略管理理論分支提出網絡資源的概念的基礎上,指出企業在網絡建構的過程中出現的兩種情形:首先,當企業處于網絡弱勢地位時,需要依靠整個關系網絡,以此獲取資源(技術訣竅、現金和合法性),以提升自己的在網絡中的競爭地位;其次,當企業處于網絡強勢地位時,企業會依托網絡共享資源來釋放網絡資源以達到吸引更多異質資源的目的。
管理學視角提出了企業網絡是一雙“有形之手”,它以網絡中的個體通過各自的網絡能力和形成的網絡規范對企業網絡進行管理。企業處理網絡關系和網絡結構的能力對網絡正常的運營和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企業通過正常的干預來有效地獲取、吸收和整合網絡資源。有些企業積極主動參與到網絡關系管理之中,這些“積極者”們往往更容易獲得超額網絡利潤。還有些企業是被動地卷入到網絡合作中,相對于“積極者”,這些“消極者”只能得到網絡平均利潤甚至可能喪失自身優勢。因而,網絡能力成為企業構建組織能力過程中應該思量的點難點課題,因為它的強大與否會對企業績效產生直接影響。
參考文獻:
[1]Thorelli H BNetworks: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6,(7):37~51
[2]黨興華,李玲基于權力依賴的技術創新網絡核心企業的識別研究[C].第三屆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2008
[3]盧福財,周鵬外部網絡化與企業組織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04,191(2):101~106
[4]劉益,李垣,汪應洛柔性戰略的理論、分析方法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Hennart J FExplaining the Swollen Middle:Why Most Transactions Are a Mix of Market and Hierarch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3,(4):529~547
[注]基金項目:本文受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802353053)大連市社科院2019年度智庫重大調研課題(2019dlsky068),大連大學教改課題“《管理學》雙語課程建設”和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項目(201911258083)的資助
作者簡介:
1
趙爽,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組織理論,人力資源管理。
2張伊,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