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共享模式已經深入人心的當下,我國各類項目的共享模式發展趨于成熟。同時,共享模式的發展也會隨著不同時期而產生不一樣的變化。自2020年春節以來,我國受到新冠肺炎的持續影響,在諸多中小企業員工復工困難的情況下,“共享員工”概念應“疫”而生。據不完全統計,“共享員工”概念始于盒馬,經由蘇寧、京東、阿里等在內的企業,已經逐步開始實施。對于“共享員工”這一新型概念模式的探究,旨在對其作出一定的分析,研究其走紅的背景環境、到目前為止的具體發展狀況、對于現行經濟環境下的特殊意義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共享模式;共享員工;經濟環境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08-0095-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發展,線上共享模式已經成為一種現代化趨勢。似乎在當代信息化互通互聯的技術支持下,任何人們想要的資源,都可以通過共享模式獲得,例如通信共享、技術共享、財務共享等,共享經濟大火,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再到共享辦公室、共享民宿。可以說,共享經濟出現,讓閑置的資源得到利用,提高社會效率,盤活存量市場,既環保又經濟。同時通過數據化的云端模型進行相應的線上資源分配,以此調動更多的企業積極性,幫助企業節約成本與最高效力利用資源。
而以往的共享模式大多是針對沒有生命沒有思維的物。似乎人們在設計與運用共享模式的初衷時也僅僅只考慮到了將“人”的各項需求加入在共享模式這一理念之內,無論如何,人,是一切共享模式的使用者與主人。但是,隨著我國2020年年初新型冠狀肺炎的爆發,全國8萬多人確診感染,4000多人死亡。且受新冠肺炎傳染率極高的持續影響,國內各類企業被迫自春節假期以來延遲開工,也由于國家政策的要求,企業員工在很長時間內無法復工。而由此造成的“企業員工荒”,也大大加劇了企業負擔,特別是給我國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同時由于網購需求猛增,線上零售企業門店員工、配送小哥職位出現大量空缺,因此,行業企業之間開始突破傳統的“無形資源共享”模式,轉而以員工為基礎,出現了“共享員工”這一新的用工模式。
二、“共享員工”的發展狀況
由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從共享單車開始,共享經濟在我國發展迅速,共享資源模式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涌現。而此次對于員工的共享模式,則是自疫情以來,國內的一場“不期而遇”的產業調整的劇目。
雖然在早先時候,已有美團外賣、UU跑腿等類似人員服務模式,但是他們的本質其實是運用社會的閑散人力,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搭建的一個眾包人力平臺,其核心與本質是相關人員以一種兼職的形式參與其中,是在完成好自己本職工作之余的兼職模式。而“共享員工”模式,是在特定的時間內,以企業為主體,進行人員工種與工作職能的相應調配。
盒馬作為一家需要進行線上線下協同調配的企業,其固定工作人員與流動配送人員均是企業正常運營的主體。而受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盒馬的復工員工數量與條件遠遠不夠企業的日常需求。因此,采用社會“公開借人”的方式,盒馬與借調企業員工簽訂了一個短期的用工協議,采用工資日結的方式共同協作。“借”之一字,催生出了“共享員工”這一具體形象理念。
緊接著,最為國內家電巨頭的蘇寧集團也開始推出“2020年萬人招聘計劃”,也就是“人才共享計劃”,在招聘與借調中,蘇寧與客服人員簽訂靈活用工協議,保證蘇寧自身的員工使用數量與質量,同時保證在每月20日結算上月工資,為員工購買商業保險,保證其到來員工的切身利益。
在此次疫情期間,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與質量,滿足人民需求與維護社會秩序。包括國內線上培訓教育、生鮮配送、快遞物流、社交電商以及線下零售餐飲等行業,都紛紛開啟了靈活用工模式。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應“疫”而生的“共享員工”模式,是讓越來越多的人,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與企業之間的靈活相處的關系。針對于此,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也做出表示,“對于這種靈活的方式不僅是應急措施,也是未來的一種趨勢。”“未來的工作模式、工作體制都在不斷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將有機會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長、最有時間、最能做的事情上,而并不一定要捆綁在某一個企業中,這將會是未來工作的一種模式”。
三、“共享員工”的意義
首先,“共享員工”是一種不僅僅是一種應急用工模式,也可以是一種常態環境下的用人模式。企業間的臨時合作關系,也體現出了相關企業在非常時期內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具有服務民生的理念。而靈活用工既適合眼下應急之需,也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用工模式有一定規范意義。
新型“共享員工”模式下,企業與企業、組織與組織間進行相互合作。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此種方法,在特殊時期內極大地減少運營成本,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極大減少企業財產損失,緩解國內中小企業的低迷態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恢復。另一方面,通過“共享員工”模式,個人也能夠在特殊時期內避免面臨找工作切換的問題,能夠獲得相應甚至更高的個人酬勞。此外,對于消費者來說,仍能滿足消費需求,緩解社會矛盾,穩固特殊時期的居民心理。同時以消費刺激生產,拉動特殊時期的經濟增長,彌補由于特殊時期內的非主觀因素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造成的重大創傷。因此,“共享員工”模式這一靈活用工的舉措,是一個對于市場的三方主體都有利的模式,形成企業、員工、消費者,三方互助、互利與共贏的局面。
其次,通過“共享員工”模式,使得社會人力資源得以有效流動,不僅提升了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也恢復了一定的社會生產水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指出,“共享員工在暫時勞動力過剩的傳統餐飲業與暫時勞動力緊缺的新興電商零售平臺之間激發了勞動共享,傳統餐飲企業、電商零售平臺和員工三方都解了燃眉之急”。
再次,對于在度過特殊時期之后,在我國常態經濟運行環境下,“共享員工”模式能夠有效地拉近人力過剩企業與人力緊缺企業之間的距離。在信息技術互通的基礎上,可以實現雙方的快速匹配與精準調配,使得勞動力資源更加有效的流動,不僅保證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資源導向,減小了企業建設的成本,同時也極大地保證了員工的自身權益,降低了社會失業率,有效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鞏固。同時,對于具有旺淡季的企業來說,“共享員工”模式可以在其旺季時期及時進行員工組織,精準調配人員,幫助企業應對旺季服務于生產需求;在淡季,可以選擇低勞動成本調配,節約人力資源,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四、“共享員工”模式可能面臨的問題
在疫情期間,靈活用工的“共享員工”模式,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需求型行業、餐飲和零售行業來說是一種三贏的模式。但是,對于其他行業來說,“共享員工”模式下的人員調配與人才分流,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隱患。
首先,如果“共享員工”模式要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趨勢,那么就必須考慮其參與流動與調配的員工適用性問題。如果在同行業之間進行共享調配,則參與調配共享的員工在技能與職業認知上有著相關經驗,可以保證在被調配之后,對于工作任務完成的可靠性。但是,如果跨界“共享員工”,則會存在高昂的成本費用。眾所周知,在不同行業,工種與職位之間的工作要求與對個人能力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即便日常廣為所見的餐飲服務與零售行業,也具有偏向性的分揀、排列、清點、擺貨之分。例如不論是否在特殊期間,社會缺口最大的勞動型崗位便是配送服務,包括快遞配送與餐飲派送。這不是餐飲人員可以通過幾個小時的簡單培訓就能夠勝任的。而是需要對所配送城市、地區幾公里范圍內的街區、街道名稱,小區樓盤、小巷暗巷,標志性地標,當地人約定俗成的地點名稱,都要如指掌。
其次,是參與調配員工的薪資問題。涉及到個人薪資酬勞都屬于一個敏感話題,因此必須進行提前考慮與預先處理。在薪資結算方面,“共享員工”的參與相對于本部員工來說,帶有一種兼職屬性,是外來人員在特定的時期協助與協同本部人員的工作,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共享員工”的本質并不是兼職,那么這些“共享員工”薪資究竟如何結算,多少視為合理,需不需要進行相應的稅收減免與優惠?而作為員工,最先考慮的自然是自身的待遇問題,一旦成為“共享員工”之后,自身的各項福利性繳納金由哪一方來承擔?如果是雙方共同承擔,是按照約定比例進行劃分,還是根據相應的用工的時間段來承擔?如果個人薪資酬勞的問題不得到妥善的安排,勢必會產生相應的勞資糾紛,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最后,對于“共享員工”模式,我國也尚未出臺相應具體完善的政策與法律規范。對于這種在疫情之后出現的新型用人模式,也正如上文所述,是我國的一種產業調整。“共享員工”模式必然涉及到多項國家性政策的扶持與規范,同時結合人員屬性,涉及到有關的財政性法規也必須進行討論與明確公示,再進行具體的試點與劃地區進行試驗,得到普遍性反響之后,進行進一步的政策性規范與修改,如此一來,才能保證“共享員工”這一新型模式不會曇花一現。
五、結論
應“疫”而生的“共享員工”模式,不僅僅是一種應急措施,也勢必會成為未來的一種人員流動的發展趨勢。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工作模式與相關工作人員的變動性安排,包括企業工作體制機制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將有機會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長、最有時間、最能做的事情上,而并不一定要捆綁在某一個企業中。
隨著我國國民素質的不斷提升,企業、求職者、消費者這三者的層次也會越來越高,更多的人希望能有更加多樣化的工作經驗,體驗更多的工作環境,而非追求以往安貧樂道、隨遇而安的穩妥心理。
我國的“共享員工”模式仍然處于萌芽時期,在此次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運勢而生,極大緩解了特殊時期的社會生產困難。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日益突破,共享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此次靈活用人的“共享員工”模式,在我國的特殊時期,在特定的行業內呈現多方互助、互利與共贏的局面,無一不是鼓舞人心的。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不斷向前的重大成果。對于“共享員工”模式的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可能是企業間的聯合,也可能是利用 第三平臺進行管控。隨之而來的,也勢必會得到國家戰略性的政策扶持與規范。雖然現階段的“共享員工”模式仍然存在上文所述的些許問題,但是,此模式還擁有較為長遠的發展路程,擁有適配于我國現階段國情的發展趨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新鮮事物。也正是因為它是符合我國時代發展的新事物,注定了“共享員工”模式發展路程將呈現螺旋式上升、波浪式遞進的未來趨勢。
參考文獻:
[1]盤和林“共享員工”走紅 新經濟與傳統企業碰撞出火花[N].中國青年報,2020-02-12(002)
[2]何勇海“共享員工”是個創新的辦法[N].湖北日報,2020-02-06(004)
[3]吳學安讓“共享員工”走得更遠[N].人民政協報,2020-02-17(006)
作者簡介:
黃皓澤,西安財經大學商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