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發展農村金融是解決農村小孩上學難、老人看病難、大伙出行難等現實問題的重要舉措,農民要想脫貧致富,提高生活質量,這些攔路虎都得處理好。本文立足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不全面、缺乏實質性動力的現狀,查找農村金融資金外流嚴重、農民自身權益無法保障以及農村信用體系較為落后問題的原因,并給出對策與建議。農村金融的研究,對研究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小康社會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農村金融;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832;F320 ???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08-0151-03
鄉村振興戰略包含兩種模式,一種是主要為農戶提供科學的種植指導技術,另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輔助以精準扶貧,提供交易平臺,促進農產品銷售。雙管齊下,有效帶動農村金融發展。本文主要通過東部、東北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區的金融分布差距來分析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以及尋找加快農村發展的對策。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
1農村金融發展不全面
據國家統計局報告,2018年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為56401人,占比4042%,而各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人口、自然資源、歷史底蘊各不相同。為了均衡各地發展水平,國家政策以及優惠力度程度也難以一致。我國西部偏遠農村地區與東部沿海農村地區差距尤其明顯,沿海地區發展機會更多,資源更充足,發展平臺也更好。因此,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不全面,對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也帶來了挑戰[1]。
本文通過對《2018年區域金融運行報告》相關數據的整理,形成了2018年農村信用社四大地區分布分析表,可以看出我國金融結構分布的不同。從表1數據可以得知,機構數量以及從業人員方面上,東部地區數量最多,占全部數量重的40%;西部和中部地區次之,都在20%以上;東北地區最少,僅有941%。從資產總額來看,全國5794%的農村資金都集中在東部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為1629%和1913%;最為次之的是僅占664%的東北地區。由此可見,四大地區金融發展水平不一致,存在一定的失衡。可想而知,當經濟周期進入緊縮狀態或者金融市場出現風險,金融基礎水平的差距直接導致面對風險的能力的高低。
2農村金融發展缺乏勞動力
近幾年來,為了謀求更好地生活質量,城市務工人員不斷增加,農村人口銳減,具體情況圖1所示。家庭青壯年勞動力(16歲~65歲)大多流入城市[2],導致農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過多。
從歷史上看,我國由農村發展成城市,農村之前一直是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憑借自然資源發展,市場沒有得以開發,導致發展相對緩慢。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受到國家惠農政策扶持,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農村經濟得以增長[3]。但現如今,“空心村”、“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詞匯層出不窮,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部分流失。雖然,對于一個家庭而言,這實現了資源的最優配置,可是,對于農業生產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土地利用方面,耕地大量荒廢,利用率低下,家中老人無力耕地,土地幾乎是附帶種植,田地越來越瘦;在基礎設施方面,沒人用自然沒人設計、開發、利用和維修。在農田水利設施方面,在一些偏遠地區,年久失修是常態,老化、退化嚴重,同時,新技術也不被老一代農戶接受,影響科學技術的普及[4]。最可惜的是,留下來的大部分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戶,自身沒有擔保能力、缺少抵押物或質押物、法制觀念與信用觀念淡薄,致使難以順利完成借貸。即使有潛在需求,也難以展開,農村的金融發展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5]。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的問題
1農村金融資金外流嚴重
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支持“三農”的政策和農村惠普金融開始實施,全國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入駐農村地區,積極拉動農村金融發展。但是,新的農村資金外流的問題出現了。主要是原因:首先,農民切實可以利用的金融機構網點不夠多,分布也不均勻。其次,金融機構以盈利性為原則,銀行業內“只存不貸”的問題突出。再次,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出現了農產品大量被低價收購,繼而在城市加工,再高價回售農村,從而形成長期的價格差。這也就意味著農戶購買一些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需要花更多的資金,致使農村資金大部分流入城市工業加工部門,農村金融發展速度受抑制。最后,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農村高收入人群具有前沿的投資理財觀念,教育觀念也更加前衛。農村經濟環境不足以滿足其投資需求,再加上農村務工人員進城,自然也會伴隨著教育、醫療、住房等的資金支出,也使農村資金流失于城市。
2農民自身權益無法保障
根據上述我國農村發展現狀可知,我國偏遠農村地區的農民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狀態,受到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不公平對待,在教育貧困代際傳遞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導致廣大農民能夠獲得的教育機會少。同時,在文化旅游消費、讀書看報等提高素質的學習提高型活動參與率低[6]。農民對金融機構的了解也不夠深入,部分不良的金融從業人員,借此抓住漏洞,對金融產品進行虛假宣傳,以完成營業指標獲取利潤。因此,部分農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權益受到了侵犯,更不用說利用這些農村金融機構來實現脫貧致富[7]。
3農村信用體系較為落后
目前我國只有25%的農村人口擁有信用檔案,這意味著許多農民屬于“失信貧困戶”,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等金融服務[8]。同時,隨著社會對信用體系的重視,“信用分”成為了農戶無形資產與真金白銀貸款的“對接橋”。雖然,國家政府制定了“政府領導,市場參與;人行推動,多方支持;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積極創新,務求實效”的工作原則[9],但是實際過程中,涉農金融機構在農戶數據采集方面,信息采集指標不一致、重復采集等問題暴露出來,阻礙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無法切實保障農民順利借貸。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建議
1政府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建設
首先,為了切實解決農村資金回流問題,政府扮演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主要可以明確樹立相關法律、法規來規定金融機構依據一定的比例來保障支農資金的投入,或者讓國有大型銀行為信用等級較高、通過嚴格審核的農村小額貸款企業提供貸款[10]。
除此之外,應當努力解決農村地區在抵押擔保中所出現的問題,在我國為什么農村農民貸款難?“因為提供足額抵押幾乎是取得貸款的唯一渠道,但就普遍而言,農民基本上沒有能得到銀行認可的抵押物。農民作為融資主體的能力削弱,無法獲得融資,農民無法展開生產活動。在這一問題上,政府可通過不斷擴大農民群體的抵押物與質押物范圍,切實改進保證方式。”
其次,對于農村信用體系不完善的問題,現在是互聯網的數據時代,農戶信用信息的收集面臨居住分散、流動性頻繁、經濟收入不穩定等挑戰,要確保政府工作人員,挨家挨戶采集數據,在一些地區可以探索建立縣級綜合征信中心,構建農村信用信息體系。還可以建立農村小微經營主體信用評分體系,利用數據庫加載的農戶信息,開發農戶專屬信用評分模型。
2創新提高金融市場活力
給金融市場注入生機與活力,最有效的操作是創新金融產品,提供更貼切的金融服務。首先,對于政策性銀行之一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辦理糧食、棉花、油料、食糖、豬肉、化肥等重要農產品收購時,要注意價格的制定,儲備、調控和調銷貸款要符合當地發展狀況來進行執行[11];其次,對于商業性銀行,可以以農村地區鄉鎮龍頭企業為導向,加大信貸投資,強化信貸質量,加大對農產品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還可以開展對農村的小額貸款業務,還要努力提高信息透明化程度,降低信貸成本,契合農村居民需求,逐步彌補歷年來“只貸不存”的資金流失問題。
3維護農村地區支付安全
目前來看,由于農民長期受傳統觀念和習慣的影響,他們只認現金、存折,不認銀行卡。當孫輩們通過手機辦理銀行業務時,年邁的大爺卻只有看著存折上的數字才會放心,農村金融服務亟待改善。所以,為了加速金融服務延伸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努力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從而轉變農民金融消費傳統習慣的觀念。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推廣金融基礎設施,讓農民逐步適應使用支付設施,通過轉賬辦理款項的收付。不僅如此,還需要樹立正規金融機構的誠信形象,讓刷卡存取款的村民,只要看一下機器上顯示的數字就放心。通過金融消費習慣的改變,逐步提升農民金融意識,這樣金融機構才有機會打開更加廣闊的農村金融市場。
4加強金融知識宣傳
各級地方政府可以委派專人在鄉村居委會,定期開展金融知識宣傳知識活動。例如,可以開展“3·15金融消費者權益日”宣傳活動,重點加強對常見非法金融廣告行為及識別辦法的普及,以保證農村金融消費者增強風險防范意識,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走進社區、校園、企業、鄉村、公園、老年大學等人流密集區,結合客戶特點,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金融知識戶外宣傳。同時,金融機構應該對內部工作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培訓,并且發布正規金融產品,防止消費者上當受騙。并且在開展活動期間,各地電視臺可以對活動進行了跟蹤報導,并在頻道播出,進一步提升了宣傳空間和廣度,擴大影響范圍[12]。
四、結論與建議
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面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不全面、缺乏實質性動力、資金外流、農民自身消費者權益無法保障、農村信用體系較為落后等問題,建議政府、社會、媒體共同維護農村的支付環境,加強對金融知識的宣傳,充分立足于“三農”問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村金融發展,讓農民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李登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19,(07):18~19
[2]高新才,李陽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與政策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8,(03):45~48
[3]張婷婷,宋婷婷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智庫時代,2019,(27):26~27+36
[4]夏莉艷農村勞動力流失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01):14~19
[5]李存,祝國平中國農村金融抑制及其深化路徑的文獻綜述[J].金融與經濟,2019,(08):10~14
[6]孫飛,陳玉萍中國農民發展水平模糊評價[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45~58
[7]費海云,蔡雯欣,徐文璐,等農村金融發展的困境與解決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9,(19):84~85
[8]韓濤關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問題分析與解決途徑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9,(26):34~34
[9]張士勝淺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9,(18):3~4
[10]楊堅石發展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思路分析[J].時代金融,2013,(09):163~163
[11]徐賽清湖南省農村金融體系完善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12]韓亞麗農村金融知識普及現狀與對策——對河北省寧晉縣的調查與分析[J].河北金融,2019,(08):62~64
作者簡介:
文秀,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