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職生;消極心態;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0-0033-03
【作者簡介】劉福蓮,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無錫,21412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師,高級講師。
當前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心態積極、樂觀向上的學生占主流,少數學生受多重因素影響,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極心態。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2000名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心態積極或較積極”的占49.2%,“認為自己心態一般”的占35.4%,“認為自己心態很消極或者較消極”的占15.4%。可見,心態消極者確實在高職生中占有相當比例。把握新時期高職生的心理特點,了解高職生消極心態的表現及其成因,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狀況進行提前干預,有效解決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問題,是當前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緊迫任務。
(一)“佛系”———逃避、無力
一些高職生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與節奏做事、生活,自稱或被稱為“佛系青年”。他們貌似無欲無求、淡泊豁達,實則萎靡頹廢、消極無力,體現的是一種求之不得干脆降低人生期待值的無奈,反映的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
(二)“喪文化”———悲觀、迷茫
近兩年來,“喪文化”在青年群體尤其是95、00后高職生中興起,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形式在網絡上、生活中表現出來,具有頹廢、悲觀、絕望、消極、無目標、喪失意義感等特征,相對應的有“廢柴”“葛優躺”等網絡流行語。“喪文化”心理反映出學生對群體意義追尋的迷茫與彷徨,同時呈現出他們在學業、生活、經濟、情感、就業等現實生活方面的焦慮,是對感知到的威脅、風險、困境表現出的高度敏感的心理狀態。
(三)“積極廢人”———急躁、矛盾
還有一部分高職生貌似心態積極向上,卻往往“及時行樂”,然后又會在“間歇性享樂”后恐慌,時常為自己的懶惰自責,網絡上稱之為“積極廢人”。“積極廢人”是一種失落、矛盾而復雜的生存狀態,表現了高職生一方面感知到自己的無能,另一方面又缺少耐心,太過急躁,渴望迅速改變現狀,暴露出無奈、懈怠、空虛、浮躁的矛盾心理。
高職生消極心態的出現,既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又有個體精神動因,是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1]
(一)對自我“不完美”的認知與接納
當前高職生有著升學壓力、人際復雜、就業困難等經歷與感受。他們享有優越的物質條件來應對就業以及各種社會關系;他們更關注的是“我”,是“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承認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與“缺陷”,與自己和解,以認知貶低、自我矮化的方式尋求社會支持,從而形成自我保護。[2]當代青年人更勇于分享、傾訴、再創作一些消極心態,甚至樂此不疲。
(二)“微時代”情緒感染的影響
網絡游戲、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成為高職生人際交往、情緒宣泄的出口與工具。他們更多地通過互聯網釋放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將負面情緒釋放到網上,以期收獲同情,削弱孤獨感與痛苦感,達到排解郁悶、舒緩壓力的目的。“微時代”信息傳播的迅速快捷,也使得消極情緒的感染從“微”到“大”,其傳播、蔓延速度之快,從每年網絡流行語的傳播中可見一斑。[3]
(三)集體和社會“無意識”“有意識”的沖擊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集體和社會也在“無意識”或“有意識”地拉大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高職生洞悉這些社會現象,并自覺受困于自身的無能,部分學生得出結論:傳統努力已經難以實現生活的質變和階層的上升。于是,學習、工作壓力大導致的不想努力成為全民狂歡,這也是以“喪文化”為代表的消極心態崛起的社會因素。
(一)理性與謹慎并行,正確對待高職生的消極心態
當前高職生中消極心態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也并非“洪水猛獸”。高職院校管理人員以及家長要打破慣性思維,與時俱進,結合新時期高職生的思想、行為以及心理特點,理性分析和看待此種社會現象,努力接納和理解,不要動輒質疑,更不能全盤否定。社會相應機構、高職院校管理人員應對高職生消極心態中的優勢部分進行深入發掘,如學生對自我、大學、社會的認知已經從過于理想化變得越來越現實;又如,消極心態并非消極逃避或者萬念俱灰,只是學生在奮斗路途中的情感宣泄,我們應當幫助他們適當調整心態,以更有利于其奮力前行。
(二)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育其積極心態
以“佛系心理”和“喪文化”為代表的消極心態受到高職生的熱捧,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正在或者即將加以踐行。而對自我本質、價值觀和信仰的內在調適,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關鍵環節,這一過程是通過學生心理機制來實現的。由此,高職院校應順應新形勢,做出新調整,優化、完善學生的心理機制。
在高職院校全員、全過程推進思想教育的大環境下,發揮哲學等思政課教學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作用,優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的設計,改進課堂模式,通過增加案例教學與相關體驗活動、加強行為訓練等形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等多路徑強化學生的思想、心理引導和文化熏陶,鼓勵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理性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以此促進其積極心態的培養,激勵其在“有所作為”中實現自我價值。
(三)多措并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領高職生身心健康發展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多年來致力于創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結合高職生現狀,通過不斷探索—求證—認同的過程,制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系統化、常規化,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實效。具體安排如下:
1.健全課程體系,推進知識教育。
在大學一年級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團體輔導必修課;大學二至三年級,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設相關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包括“心理學與個人成長”“積極心理學”“人際心理學”“戀愛與婚姻”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學期至少開設兩場心理講座,講座主題依實際需要而定,如“大學生活適應”“人際關系與戀愛”“學會學習”“正確面對考試”“就業與創業”等。
在學校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以個人、宿舍、班級或者院系為單位組織的一些主題活動被固定下來,形成傳統的主題活動。如“3·20”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5·25”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6月的“最美瞬間”心理攝影大賽、10月的心理知識競賽、11月的心理劇會演、12月的迎新年心靈音樂節等。
學校每學期邀請校外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一次心理報告,報告主題為高職生關注的熱點心理現象或心理問題。
2.加強宣傳普及,開展宣傳活動。
(1)心理健康普測:組織新生心理普查及異常篩查、考試焦慮心理測查、學生就業心理測查等。(2)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動:每月布置展板、櫥窗宣傳欄,組織重要節日及重大活動的宣傳等。(3)學生心理社團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心理自助、互助活動,包括納新、培訓、心理沙龍、心理電影賞析、座談、走進敬老院/福利院等。(4)心理委員活動:每班設1~2名心理委員,及時上報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每周匯報,定期培訓、座談等。
3.優化服務平臺,強化咨詢服務。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現有專職心理咨詢師3人、心理咨詢室3間、團輔活動室4間、心理宣泄室1間、心理放松室1間。另外,學校建有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由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進行網絡咨詢及維護更新。通過日常的學生個體心理咨詢、以班級或社團為單位的學生團體心理輔導以及電話與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面向全校學生提供常態化、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咨詢服務。
高職生消極心態的化解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應加強對高職生消極心態問題的系統研究,引領全社會理性認識和面對高職生的消極心態問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聯動機制,探索化解消極心態的方法策略及活動內容,在全社會營造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心理健康成長氛圍,減少消極心態對高職生的不良影響,有效預防校園心理危機與極端事件的發生。
[1]朱美燕.佛系青年心理透視及其引導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18(6):86-90.
[2]馮銘鈺.年輕人喜歡在朋友圈傳播“喪文化”的心理機制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47-48.
[3]蕭子揚,常進鋒,孫健.從“廢柴”到“葛優躺”: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網絡青年“喪文化”研究[J].青少年學刊,2017(3):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