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作為媒體人,講好中國故事是責任更是擔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那首先就要發現和挖掘故事。我們常常苦于找不到故事素材,不知道這些好故事到底在哪里,下面我就跟大家談談新聞故事素材的發現與挖掘。
關鍵詞:新聞故事;發現;挖掘
我們的故事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那些看起來平凡卻又有深刻意義的故事常常就在我們零碎的生活中。而我除了觀察生活,收集素材,還喜歡留意一些“好人”“好事”。比如婦聯、殘聯、共青團、工會、教師等行業中都有最美家庭、最美殘疾人、優秀青年、最美鄉村教師、勞動模范等評選活動,我們的“好人”故事也許就在這些人當中。
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做個有心人,時時處處去發現典型,宣傳典型,讓我們的典型走到隊列的前面來。
那我們到底要怎樣做,才能夠發現典型呢?有一次,一位包村干部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條線索:一位社區干部,在外面,努力工作,在家里,善待自己腦梗癱瘓的妻子。在社會上有義舉,在家庭中有擔當,這樣的人物形象是豐滿的,可以樹立起來的。通過采訪,講述這位村官的故事,這位村官后來獲得市縣“好人”“最美家庭”等稱號。
但不是所有的干部都是可以樹立起來的,這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去識珠。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去關注,去發現,去尋找我們身邊的熟悉的“好人”。只要仔細琢磨一下,他們就是我們需要的“好人”素材。因此,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工作,投入生活,投入地工作,一定就會在生活中發現真善美。
寫什么,怎么寫,可以說是每天都在困惑著我們這些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因為我們要周而復始地去做這樣的事。有時候寫著寫著就會有種被單一、重復的感覺。這樣我們就回到了原來的問題上,我們為什么要來寫這個人,這個人是哪一方面打動了我。這就是細節問題。所有的故事都離不了細節——這也是我們在平常的工作中,經常說的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
2014年的冬天,我去一位貧困戶家采訪,這個貧困戶家里特別窮,因為夫妻兩都生病,因病致貧,但是當我看到一張破舊的書桌上碼放著整整齊齊的課本,心里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就像在荒漠里看到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芽。我的心被感動了——這是我進入這個家庭以后現場場景的描寫。這些場景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個家庭當中人的狀態。
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中年婦女,穿著單衣單褲,坐在輪椅上,目光呆滯,面無表情。后來,我來到他們女兒上學的地方,見到了這個女孩。更讓我有了要幫助這個女孩的愿望。那她到底是個怎樣的女孩呢?
雖然她在寒風中穿著單薄的衣衫,但她的臉上卻始終流露著純粹的快樂的笑容。她知道,家里沒有錢,所以為了給家里省錢,作業多或者下雨下雪的時候,她中午就留在學校。她有時候舍不得吃二塊一份的盒飯,就去買方便面,她要把錢省下來買筆芯。她說,她每天都好好學習,將來有個好工作,多掙錢,治好爸媽的病。她的成績名列全班的前茅。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她努力著。她說過最打動人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爸爸媽媽的愛,我不覺得我與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這個故事通過很多細節描寫打動了很多讀者。因此,人物怎么寫,寫故事,寫情節,寫細節。寫他生活中的能打動你的點點滴滴的小故事。
曾經有一位通訊員寫了位村書記,在下雪的時候,因為連續掃雪,過于疲勞,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昏迷不醒。
當時通訊員寫了這位村書記的事跡,材料拿過來讓我看。我一看,通篇都是作者在說,這個村書記怎么怎么做的,然后評價一番。
一篇文章,主要人物沒說一句話,全是作者在描述,這個人物能鮮活嗎?
這個通訊員悟性很高,很快把人物的語言和行動都加進去了。于是這個人物的言行出來了,形象也就生動起來了。
為了能全方位展示人物形象,每個故事還需要我們從不同的側面來把這個故事講圓滿。讓人物形象、生動、立體,寫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們既不要盲目地去夸大、拔高,也不要違背事實去編造故事,因為我們寫的是身邊的普通人,講的是身邊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實事求是地把這個人物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現實中,我們身在基層,可寫的素材很多。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好聲音,要以事感人,以情動人,以精神激勵人,這就需要我們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多下硬功夫,掌握新知識、開闊新視野,讓我們的中國故事更勁道、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