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潔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文化需求,在傳媒領域,行業類新聞報道已經成為重要內容。它不僅能夠幫助行業宣傳普及行業知識,還能幫助行業塑造形象,對社會行業發展服務起到積極推進的作用。本文主要從餐飲行業切入,探討如何提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關鍵詞:餐飲業;新聞;影響力;特點
(一)受眾對餐飲業新聞關注度逐漸增強
民以食為天,餐飲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民生化的領域,圍繞餐飲行業的新聞報道也非常豐富。此外,隨著行業的發展,我國的餐飲業新聞的影響力也在增強,這主要表現在:餐飲企業的連鎖化和品牌化發展趨勢增強,政府對餐飲行業的管控和監督更加嚴格,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逐步提升。因此,對餐飲業新聞報道的關注度也在加強。
(二)餐飲業新聞的專業性較高
餐飲業新聞也屬于行業類新聞,具有較強的服務性功能,因此跟其他新聞相比,新聞報道應該更具備專業性和針對性。新聞記者在報道此類新聞的同時,評價的方式和方法也呈現更專業的特點。行業類新聞報道范圍要更加精確,建立有針對性的讀者群,才能明顯提升競爭力。
(三)餐飲業新聞報道競爭激烈
自媒體逐漸參與到行業新聞的報道中,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與其他行業相比,過去,餐飲行業新聞報道在傳統媒體中占的比例非常小,加上餐飲行業新聞報道門檻較低,不少自媒體涌入這一領域,前期積累了大量的粉絲,從而進一步挖掘社群價值、渠道價值,采用線上線下等方式開展餐飲服務新聞宣傳與個性化報道方式,影響了傳統紙媒的受眾群。
(一)堅守媒體職責,做好輿論監督
食品安全是餐飲行業的第一要務。作為媒體,應該做好輿論監督,守護大眾的舌尖安全。
比如,2013年,《京華時報》發表《暗訪吉野家:餐具基本不消毒 廢棄米飯重上桌》,記者以應聘者的身份進入吉野家店面后,發現了許多問題:先上崗再辦健康證,托盤一周洗一次,廚具清掃十分馬虎,消毒柜很少使用等。2015年,央視記者從北京海淀一家小肥羊、一家呷哺呷哺、一家麻辣燙分別打包鴨血,經中國檢科院綜合檢測中心檢測,三份鴨血全部檢出豬源性成分。另外,麻辣燙的豬血中還檢出了較高濃度的強致癌物甲醛。
這兩則新聞均在社會中引發極大的反響,報道發出后,相關部門積極整治,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肅清、促進作用。
(二)深耕領域,透過現象做深度
行業新聞的一大特點就是剖析行業現象,做好行業深度報道是一個媒體擴大行業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比如,前幾年各地“黃燜雞”連鎖店火爆,2014年,《濰坊晚報》記者采寫了《滿城盡是“黃燜雞”,能紅多久》,該報道沒有停留在現象表面,而是從毛利潤達50%、加盟方式多樣且門檻低等角度分析了黃燜雞爆紅的原因,并預測了其發展的趨勢。這篇報道不僅受到行業的關注,因為極具民生性、可讀性,也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
要做好深度報道,要求記者必須深耕領域,積累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有影響力和說服力的優質報道。
(三)服務行業,為行業發聲
服務行業,搭建行業與大眾、政府的橋梁,是行業新聞報道的重要作用之一。
2018年11月,鄭州東區不少餐飲企業反映,與某餐廚垃圾處理公司簽了協議,但垃圾一直無人來清,但依照當年2月1日起實施的《鄭州市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規定,餐廚廢棄物管理實行統一收集、運輸,規模化集中定點處置。作為餐飲企業又不能私自處理垃圾,導致垃圾發臭。《大河報》對此事進行了持續關注,最終經過相關部門協調,某餐廚垃圾處理公司對垃圾進行了處理。
該報道在客觀的基礎上,幫助企業解決了實際問題,建立了媒體在行業的威信。作為行業新聞記者,應該與行業緊密聯系,時刻溝通,從而發現新聞點。
(四)提高新聞敏感,行業新聞民生化
行業新聞本身有其局限性,比如話題領域受限、受眾較少等。但只要記者不斷提高新聞敏感,深度挖掘,同樣可以寫出民生化的報道。民生化一直是行業新聞的難點,但記者只要站在大眾的角度考慮讀者的需求,多動腦子,破除行業壁壘,以小見大,探索事情的本質和聯系,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切口。
新聞記者在提升行業新聞影響力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輿論監督,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還要用專業的眼光把握行業新聞中的新變化、新動向,加強深度報道的力度和深度。最后,還要增加自己的服務功能,為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方向,讓行業新聞報道角度更加民生化,才能提升行業類新聞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