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于守軍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總結,著重論述了北五味子從選地、整地、栽植、撫育管理等豐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北五味子;栽培;技術
北五味子系木蘭科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的干燥果實,是東北三省重要的地道藥材。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止瀉、澀精之功用,主治咳喘、津虧口渴、自汗、盜汗遺精、久瀉、神經衰弱。五味子是大宗藥材品種,年需求量180萬kg以上。五味子是中成藥工業重要的原料,如護肝片、益心口服液、冠心生脈口服液等成藥均含有五味子的提取物。另外中醫處方中五味子也是常用藥材之一。目前開發生產的五味子保健食品更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野生五味子多生于濕潤、肥沃、腐殖質深厚的雜木林、林緣、山間灌叢處。具有喜光、喜濕潤、喜肥、適應性強等特性,對土壤要求不嚴格。
五味子適應性較強,但要獲得高產穩產,除了立地條件好,還要采取集約化栽培管理措施。生產田栽培主要采用二年生露地實生苗和一年生保護地實生苗。一年生苗移栽后4年開花結果,5年進入盛果期,盛果期平均單株產0.40kg商品五味子藥材。筆者就北五味子的豐產栽培技術進行了總結,以饗讀者。
1.選地
五味子對土壤要求并不十分嚴格,一般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的靠近水源的沙壤土或腐殖質土地塊,這是決定五味子高產穩產的基礎。
2.整地
越冬前在選好的地塊按行距2m,挖深50~70cm、寬80cm的栽植溝。挖土時表土和心土分放兩側,挖好后先放一層表土,然后分層施入腐熟或半腐熟的有機肥,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45~75m3作基肥(這是保證未來15~20年內五味子園穩產高產的技術關鍵),踩實,回填后把地平整好。栽植溝回填后要形成高于地面lOcm的栽植帶。然后埋柱架線,架柱高2.6m,60cm埋入地下,地上部分高2m,間距5m,柱與柱間拉 3道架線(用8號鐵線,從地表20cm開始),間距60cm,埋柱位置位于定植帶中央偏左或右10cm。光照強度對五味子產量影響較大,故平地移栽帶要成南北走向,坡地根據地形而定。
3.移栽
(1)移栽用苗。五味子移栽可采用實生苗(種子育苗)、扦插苗和野生苗。實生苗有主根和側根,栽后緩苗快,生長旺盛;扦插苗是插條潛伏芽和基部分生組織產生的不定根,基本屬于須根,沒有主根,緩苗不及實生苗,且不抗旱;野生苗是地下橫走莖發出的新株,無主根和側根,只有須根,移栽后嫩須根多死掉,重發新須根,緩苗慢、生長弱。移栽成活率實生苗好于扦插苗和野生苗。
(2)移栽時間。五味子移栽可在春季休眠期進行。春季移栽苗木緩苗快,根系發達,生長旺盛,秋季移栽則易受凍害。春季萌動樹液開始流動后,水分蒸發快,易造成生理干旱,導致緩苗慢,成活率低。所以五味子移栽應在春季萌動之前的4月上旬進行。如果春秋沒及時移栽或補苗,可在5月初至6月初進行,但要進行適當輕剪,并注意保持土壤水分。
(3)選苗。原則上選擇枝條粗壯、根系發達的苗木,并以實生苗為主,扦插苗和野生苗為輔。實生苗移栽應選用種子繁殖的2年生露地實生苗和1年生保護地實生苗;扦插苗移栽應選用2年生苗木;野生苗移栽選擇2~3年生苗木。
(4)栽植。各種苗木移栽時應盡可能帶土坨移栽。栽植株行距為lm×2m,坡地為0.8m×l.5m。移栽前在栽植帶中間挖栽植穴,直徑30cm,深35cm,將與土混合的腐熟有機肥(每穴2.5kg) 填入穴內,覆一層土,踏實,直到距地表10cm。移栽時,將苗放入穴內,把根展開后填土,并輕輕提苗,踏實后灌足水,待水沉后,上覆干土,再覆草保墑,成活率可達90%以上。
4.立架桿
五味子莖蔓柔軟不能直立,定植當年生長量不大,株高40~50cm,移植后第二年,五味子主蔓生長迅速,長可達130cm,第三年可布滿全架。在定植后第二年應立架桿供其攀附。架桿選用長2.2m,小頭直徑1.5~2.Ocm竹竿,竹竿插在植株的兩側20cm深,間距50cm,用細鐵線將其捆綁固定在三道架線上,入土部分最好涂上瀝清以延長使用壽命。把枝條按順時針方向上架桿,每個竹竿上保留2~3個固定主蔓。
5.肥水管理
五味子是喜肥喜水植物,合理施肥是保證高產穩產的重要條件。基肥應在每年的10—11月施入,每株施有機肥3~5kg,施后澆水,供早春生長和坐果的需要。年追肥一般3次,第一次為5月下旬開花前,以速效性氮肥為主,株施尿素25~50g,以提高坐果率;第二次為6月末,株施氮磷鉀復合肥50~100g,以利花芽分化;第三次在8月上旬,株施復合肥50~100g,以促進果實生長和提高株體營養。追肥數量、次數視生長情況和土壤肥力情況而定,且要隨著樹齡增加加大追肥量。此外花期噴施氨基酸微肥,可促進坐果,提高產量。灌水視旱情而定,五味子生根能力弱,應勤澆水,在花期更應及時灌水。雨季應注意防澇。
6.修枝整形
修枝整形是保證五味子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合理修剪,能調節營養分配,控制不必要的消耗。
(1)枝條結果情況。五味子結果部位分布在五味子枝條的中上部。其結果枝可分為4種,即短結果枝、中結果枝、長結果枝和基生枝。短結果枝著生于上年結果枝上,長度10cm以內。中、長結果枝位于老蔓的中上部,開花能力強,一般開雌花較多,是主要結果枝,長度分別為10~15cm和50cm以上。中、長結果枝結果率占94%,短果枝結果率占6%。五味子花芽著生于1~2年生的枝條上,故2~4年生枝條結果,且2年生枝條結果最多,3~4年生枝條結果很少。每個生長季節,五味子地下橫走莖可發出數量較多的基生枝,有的也可開花結果。但多數枝條細弱,不能開花結果,空耗母株養分。
(2)修剪時期和要點。在3月中下旬五味子芽苞未萌動之前,進行一次全方位修剪;7月中旬再復剪一次。修剪要點:剪除病蟲枝、瘦弱枝、過密枝和老枝,以滿足生長和結果的需要。控制基生枝的大量發生,每年5月下旬到7月中旬,大量基生枝從根基和地下莖處鉆出地面,除選擇粗壯的3~4個留下培育,以利于后續幾年內主蔓更新需要外,其余全部剪去,集中養分促使其它結果枝花芽分化。剪去4年生以上結果枝及多年生短結果枝。中長結果枝由于生長旺盛,應按間距15~20cm疏剪,單株剪留中、長結果枝10~15個為宜。對長勢過旺枝條,特別是上部枝條,應適當剪尖回縮,同時注意培養后兩年的結果枝。當發現有主蔓衰老或結果部位上移而下部禿裸時,應選留健壯的基生枝做新的主蔓。
7.病蟲害防治
(1)病害。白粉病和黑斑病是五味子人工栽培生產中常見的兩種病害。黑斑病發生時期為6月上旬至8月下旬,葉片發病一般先從葉尖及葉緣開始,葉表面有針尖大小黑色斑點,初為圓形至橢圓形,具輪紋,擴展后多數病斑相互融合成為較大病斑,干燥時脆裂,潮濕時病斑背面遍生黑色霉狀物,果實和莖部也易被感染。用600~800倍的50%代森錳鋅防治。白粉病可用0.3~0.5玻美度的石硫合劑和粉銹寧800倍液防治。另外五味子葉斑病也時有發生,5-7月份為該病發生期,初期由葉尖和葉緣開始發病,逐步擴大到整個葉面。嚴重時,果穗脫落。防治方法:注意通風透光,發現葉上黑褐色斑點,立即摘除集中燒掉;6月下旬雨量較大、溫度較高時,可用1∶1∶100的波爾多液實施保護。
(2)蟲害。主要有女貞卷葉蛾,以幼蟲危害,可用50%的辛硫磷1500倍液噴1~2次,效果顯著;還可用5%來福靈乳油2000~3000倍液15~20d噴灑一次,2~3次即可。同時應注意田園衛生,越冬前清除枯枝落葉以減少蟲口密度。
作者簡介:
馬強(1979—),男,漢族,大學本科,工程師,現從事林業生態工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