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職業培訓項目質量評價的五個主體:主管部門、培訓機構(第一方)、送培機構或企業(第二方)、培訓學員(受訓者)、第三方評價機構展開分析,闡述五個主體綜合進行職業培訓質量評價的必要性,并對2015年以來貴州省職業培訓質量評價的政策主導因素進行分析。得出當前貴州省職業培訓質量評價涉及五個主體三個層面,評價體系較為優秀的結論。
關鍵詞:職業培訓;質量評價;現狀分析
一、職業培訓項目的評價主體
職業培訓項目的質量要滿足社會發展和企業發展的要求,同時也要滿足企業員工個體發展的需求。職業培訓項目質量評價主體包括:主管部門、培訓機構(第一方)、送培機構或企業(第二方)、培訓學員(受訓者)、第三方評價機構,五個評價主體組成。
1.主管部門
主管部門對培訓進行評價是職業培訓的一項必需環節,這是因為主管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是為了通過職業技能培訓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或提高就業者的素質,提升培訓對象的從業技能,從而達到社會從業者整體質量提升,因此主管部門關心培訓的實施效果是否達到既定的培訓目標。要知道培訓效果如何,就需要對培訓機構從事的培訓活動展開評價,提出建議,并根據評價結果作出決策。
2.培訓機構自評
培訓機構作為培訓項目的實施方,我們稱之為第一方,其按照制定好的評價標準,在對參訓學員、企業考核性評價之前對自身培訓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初步判斷參訓收獲與效果,獲取自身在參訓過程中的成績及差距,自評的結果亦可在最終綜合評價中占有一定權重。
3.委托培訓的機構或企業評價
委托培訓的機構或企業為第二方。委托培訓的機構或企業評價是指參訓學員學滿入職或者回到委培企業,由參訓學員所在企業根據其在培訓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是否有效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進行客觀評定,以此作為培訓質量評價的參考要素。但由于政府補貼性培訓并不一定是企業送培,很多培訓項目是由主管部門劃定生源范圍,由培訓機構和各級政府、各級部門共同組織生源。故而在評價主體中,時常會缺失這一部分。
4.參訓學員評價
參訓學員同委托培訓的機構或企業一起被歸類為第二方,職業培訓的受培方是參訓學員,他們的滿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檢驗培訓機構的教學效果和培訓水平。培訓過程的每個環節,包括培訓的師資水平、課程結構、教學及實訓環境、考核成績、技能考核等級等各要素,都是檢驗培訓活動是否符合學員需求,是否達到學習預期效果的根據。參訓學員通過滿意度調查、培訓考核、技能等級認證等,為參訓效果提供最直接的佐證信息,學員本身也看從上述信息中發現自己這次培訓取得的成果、產生的變化或技能的提升。
5.第三方評估機構評價
眾所周知,培訓項目僅僅靠機構自評及學員評價是遠遠不夠的,系統化評價一個培訓項目整個效果,包括從培訓準備到培訓過程再到完成后效果,科學的、多元化的評估體系必不可少。由此,委托本領域的專業評估機構,站在第三方視角客觀評價培訓整體流程與績效,是最為科學的評價手段之一。[1]
“五主體”的評價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在職業培訓質量評價中關注各個主體的評價才能更科學、更全面。
二、貴州省職業培訓質量評價的現狀
根據Kirkpatrick模型以及Holton模型,培訓質量評價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反應層,即課程剛結束時,了解學員對培訓的主觀感覺;第二,認知層,即學員在知識、技能或理念等方面學到了什么;第三,遷移層,即學員的工作行為有多大程度的改變;第四,績效層,即通過改變工作行為獲得的收益。[2]
在我省的職業技能培訓中,政府補貼性培訓是重要組成部分。在培訓質量評價方面,主管部門制定的撥款政策是培訓質量評價的主導因素。
2015年,貴州省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貴州省財政廳在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我省職業技能培訓有關工作的通知》,文件中規定:就業技能培訓補貼的費用組成,分為招生宣傳組織費(含車費)、書本資料費、場地和食宿費、教學課時(含耗材)費四個部分。其中:前三項按照學員個人出勤率達到90%以上的實際人數撥付,個人出勤率低于90%不予撥付,教學課時(含耗材)費的撥付標準根據下列規則進行。
(1)培訓后取得初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未頒布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職業應取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6個月內實現就業的,撥付100%課時(含耗材)費;6個月內未實現就業的,取得初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撥付80%課時(含耗材)費,取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撥付60%課時(含耗材)費。
(2)對于5天以上15天以內的短期培訓(含訂單培訓、定崗式培訓等),培訓后取得職業培訓合格證書,1個月內實現就業的,撥付100%的課時(含耗材)費;1個月沒有實現就業的,撥付60%的課時(含耗材)費。各市(州)、縣要嚴格審核合格證書的發放,合理控制合格證書培訓人數。
但由于課時(含耗材)費,每節課時最高5元/人,如果按培訓人數50人一個批次,培訓周期15天,每天8個課時量折算,即便不解決就業,培訓機構也能獲得75%的培訓補貼。另外由于2015年政策下發伊始,在實際執行中,與就業掛鉤有一定的難度,故2015年-2017年期間,主管部門在評價培訓質量時,撥款依據主要考慮學員合格率、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等。
2017年,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貴州省精準推進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促進就業脫貧工作方案的通知》,根據通知精神,“各地要按照‘誰組織、誰監管、誰負責的原則,強化培訓質量和資金監管。各級紀委、財政、審計等部門要加強資金檢查,保證培訓的合規性、有效性和資金安全。建立培訓和就業的掛鉤機制,制定培訓質量考核細則,對培訓后實現就業的按100%撥付培訓補貼,未實現的按70%撥付培訓補貼,生活補助根據貧困勞動力參加培訓的到課率據實發放。各地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可向培訓機構預撥30%的培訓補貼用于啟動培訓工作,培訓結束后據實結算?!?/p>
2019年,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出臺了《關于做好職業培訓補貼撥付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規定“開展各類項目制(即按培訓天數開展培訓)技能培訓,在培訓后合格率達80%以上、初次就業率達30%以上的,撥付培訓機構50%的培訓補貼,在1年以內提供累計就業達3個月以上(含3個月)相關勞動收入依據的,撥付剩余50%培訓補貼”
我省政府補貼性培訓的撥款政策,作為培訓質量評價的主導因素,直接對接評價層次的最深一層:第四層,績效評價。并包含學員評教、技能考核、技能認證等第一,第二層即反應層、認知層的評價內容。另外,從培訓質量評價的“五主體”來看,我省的培訓質量評價涉及主管部門、培訓機構(第一方)、送培機構或企業(第二方)、培訓學員(受訓者)四個主體,雖缺乏第三方機構的評價,但用達標率、獲證率、就業率等客觀數據進行考核,綜合而言,可說是一種比較優秀的評價體系。但由于就業率不易達標,加上就業佐證數據不易收集,都給培訓機構收款帶來一定困難,從而也導致我省職業院校參與政府補貼性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田玉娟,徐博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和機制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17(12):9-12.
[2]姚景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評價體系構建探索[J].農民科技培訓,2018,3:31-33.
作者簡介:
彭靜(1983-),女(穿青人),貴州貴陽人,副教授,碩士,2008年攻讀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工程碩士,主要從事交通領域職業教育研究。
課題來源:2019年貴州省職業教育科研項目重點課題《新時代背景下貴州職業教育開展“培訓強技”策略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GZZJ-Z2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