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夏
中行“原油寶”爆倉事件中,不僅暴露出銀行在產品設計、投資者適當性問題上存在不足,也反映出當前投資者應該提高自身金融素養,投資前需充分了解,且意識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大部分人對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認知,可能還處于信任、安全的階段,以為本金不會虧損,殊不知,銀行買理財,也不是只賺不虧的。
近日,中行“原油寶”事件持續發酵,投資者倒欠銀行一事引起熱議。今年以來,資本市場黑天鵝頻出,投資者無一例外“躺槍”,如何為投資者更好地提供風險警示,顯得迫在眉睫。自中行“原油寶”事件后,目前至少有5家銀行接連發布暫停原油相關業務的公告,部分銀行的大宗產品交易類業務相繼暫停。
另外,已有銀行出手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描述進行調整。如交行發布公告,對個人產品風險等級名稱和等級表述以及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等級表述進行調整,相關調整將于6月12日起正式執行。
中行“原油寶”是怎么回事
中國銀行上關于“原油寶”的說明是這樣的——中行于2018年1月開辦“原油寶”產品,為境內個人客戶提供掛鉤境外原油期貨的交易服務,客戶自主進行交易決策。其中,美國原油品種掛鉤CME的WTI原油期貨首行合約。個人客戶辦理“原油寶”需提交100%的保證金,不允許杠桿交易。
中國銀行微銀行在微信宣傳文案中將它定位為一款“好玩又有趣又可以賺錢”的產品,并推薦給“投資小白”。
4月20日晚,美國原油05合約出現歷史上最低結算價,結算價為-37.63美元/桶。未及平倉的投資者不僅本金虧完,還面臨倒欠銀行數倍本金的情況。
5月16日晚,中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原油寶”產品表示,截至目前,中行已經和超過80%的客戶完成了和解簽約。
“原油寶”敲響警鐘
中行“原油寶”事件爆發后,目前至少有5家銀行接連發布暫停原油相關業務的公告,部分銀行的大宗產品交易類業務相繼暫停。中行“原油寶”爆倉事件中,不僅暴露出銀行在產品設計、投資者適當性問題上存在不足,也反映出當前投資者教育亟須加強。
4月22日中行宣布,鑒于當前的市場風險和交割風險,中行自4月22日起暫停客戶“原油寶”(包括美油、英油)新開倉交易,持倉客戶的平倉交易不受影響。同日,建行發布公告稱,自公告之時起,暫停賬戶原油Brent與賬戶原油WTI品種月度合約的開倉交易。4月23日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稱,自公告之時起,暫停記賬式原油產品的新開盤交易,現有持倉客戶的平盤交易不受影響。同日,浦發銀行宣布,自4月24日早8點起,浦發銀行暫停賬戶原油產品的開倉交易(市價、掛單開倉交易均無法成交),合約到期后無法展期。4月27日工商銀行稱,鑒于近期美國原油期貨出現了負價現象,大宗商品市場波動較大,可能造成投資者的投資本金或保證金全額損失,為保護投資者權益,自北京時間4月28日上午9點起,工行暫停賬戶原油、賬戶天然氣、賬戶銅和賬戶大豆全部產品的開倉交易,持倉客戶的平倉交易和已經預設的轉期,以及連續產品份額調整均不受影響。
中行“原油寶”事件的背后,不僅暴露出銀行在產品設計、投資者適當性問題上存在不足,也反映出當前投資者教育亟須加強。目前監管層面也存在短板需要補齊。我國金融業目前基本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存在法律性質相似的金融產品由不同的金融監管部門進行監管的情況。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一個代表。鑒于場外金融衍生品的極大風險,交易主體的資格非常重要,如果是專業投資者,那么法律上可視為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適當性義務基本是豁免的,交易風險自負;而如果是對個人投資者,則要嚴格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
對于銀行而言,在涉及海外衍生品的產品設計中需要有高度的專業性和風險意識。對海外衍生品交易制度安排、投機強度、小概率風險等要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原油寶”發生大額虧損,這對國內金融機構是一個重要提醒。對投資者而言,應該提高自身金融素養,投資前需充分了解,且意識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強調風險和波動
確保理財產品風險等級與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相適配,是各家商業銀行進行產品營銷的基礎。
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規定,商業銀行應對擬銷售的理財產品進行風險評級,風險評級結果應當以風險等級體現,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一級至五級,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分;同時,商業銀行也應當對非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確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等級。根據規定,商業銀行只能向投資者銷售風險等級等于或低于其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并在銷售文件中明確提示產品適合銷售的投資者范圍,在銷售系統中設置銷售限制措施。
交行公告,對個人產品風險等級名稱和等級表述以及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等級表述進行調整,相關調整將于6月12日起正式執行。
記者注意到,調整后的版本對產品的風險和波動更為強調,部分等級對于本金償付的描述也更趨嚴格。而在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最高等級“激進型”的表述里,該行明確指出:最壞情況下可能失去全部投資本金,并對投資所導致的任何虧損承擔責任。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稱,今年以來金融市場整體風險上升,個別金融產品價格產生極端波動,銀行理財也會受到波及,尤其是一些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本金和收益風險都會有所上升。銀行R2及以上風險等級理財產品一直以來都是不保本的,交行此時更改理財產品風險表述主要體現在R6級這種最高風險等級產品上,最壞情況下不僅可能損失全部本金,還有可能導致穿倉損失,一方面可以讓投資者增強風險意識,另一方面防止損失發生時銀行和客戶之間產生糾紛。
上海某國有大行理財經理稱,“原油寶”事件后,盡管原油掛鉤產品并非該行主推,但在銷售其他產品時也會對客戶更加強調風險。銀行內部也出了多種合規要求,并且對理財經理組織了相應培訓,在銷售產品的話術要求上也變得更加嚴格。
不要低估風險
智能手機的發展,讓很多人可以隨時隨地地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而在手機移動端,購買一款產品,有時候并不會把所有的合約都閱覽一遍。所以,任何時候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有許多投資者在現實生活中是成功人士,但在金融產品的投資領域是個小白,有的甚至對協議書都沒有認真看一遍,對其中的風險一無所知,憑著自信一頭沖進去,在完全陌生的領域吃了大虧。
任何時候也不要低估金融產品的風險:無論包裝的產品多么高大上,無論推廣的機構多么高大上,無論“錢景”多么誘人,一定要充分了解并認清其中的風險,哪怕有國有大銀行的背書。
理性看待風險,回歸理性,不懂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