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豐 孫運興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新型職業農民參與鄉村振興,將自身發展、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集體發展實現融合的發生機制與突破現實困境的可行路徑;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歸納式推理方法對山東萊州田家村金豐合作社的經典案例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新型職業農民可將自身建設與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實現融合發展。以新型職業農民為核心,以黨的領導為宗旨,通過夯實群眾基礎,突出“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建設,可將鄉村文化建設與產業建設進行融合;而以新型職業農民為核心形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社會服務規模化、堅持合作社本質規定原則等手段,能夠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發展與村集體經濟建設互利共贏。最后研究提出了以下政策啟示:(1)構筑政策軟環境,為新型職業農民創業提供制度環境的優勢;(2)打造有競爭力、差異化發展的特色農業項目,突出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為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提供產業基礎;(3)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團隊凝聚力的打造,形成既體現黨的領導又有群眾的有效參與、并具備優質市場管理團隊運作的高效農業經營主體運營隊伍;(4)強調新型職業農民參與的農業經營主體規范建設,通過規范化發展,建構普通農戶、核心經營者、村集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合作共贏模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利益銜接。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社會化服務;合作社發展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003093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至今,我國鄉村建設正沿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道路穩步前進。在鄉村建設的參與者中,新型職業農民構成了鄉村振興的新興力量。[1]新型職業農民在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村社區建設中,憑借著對機遇的把握能力、市場的參與能力以及對已掌握知識的運用能力,既能夠將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農業產業中,也愿意嘗試新興的種植養殖方法和營銷手段,并通過組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帶動廣大農戶發展,為傳統農業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前,對新型職業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理論研究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陳別銳等(2014)、葉俊燾和米松華(2014)、朱啟臻(2013)、李國祥和楊正周(2013)、倪慧等(2013)以及杜志雄(2015)分別從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界定、職業勝任素質培育、國內外經驗、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定位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論述。[2-5]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前人的研究更多地關注宏觀頂層設計,對于經典個案的深入研究和尋找普適性經驗的研究尚顯不足。筆者于2019年8月與2020年1月兩次前往山東省萊州市文峰路街道田家村黨支部領辦金豐農民專業合作社(后文簡稱“金豐合作社”)進行調研,對合作社理事長1人、村兩委成員3人、普通社員50人進行了半結構訪談,獲取調研文字資料4萬多字、有效調研問卷45份。
本文主要針對山東省萊州市文峰路街道田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中,由返鄉創業青年迅速轉型為能引領社區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核心團隊,帶領村集體和合作社實現從無到有、快速成長的經典案例進行剖析,總結提煉出新型職業農民能力提升與社區建設、合作經濟形成融合發展的新思路。
山東省萊州市文峰路街道田家村金豐合作社,在支村兩委領導下組建成立社區型合作社,充分利用新型職業農民見多識廣、富有開拓精神的優勢,發揮其在產品定位、市場開拓、多元營銷模式構建等層面的優勢,拓展了田家村小米產業鏈,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建設典型樣本。本文試圖通過對金豐合作社返鄉創業團隊在特色小米產業鏈構建和發展規范合作社經營模式層面上的經驗進行剖析,論述了新型職業農民在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作用體現為其能通過強大的市場嵌入與產業構建能力,將鄉村文化建設與合作社品牌建設相契合,為農產品賦予文化內涵,實現當地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提速。
一、文獻回顧
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創新精神,能推動新的生產組合產生,這些生產組合涵蓋了開發出新產品、采用新方法、開辟新市場、尋找新的供應來源、實現新的組織形式等層面。[6-8] Shane 和 Venkataraman(2000)認為企業家精神是捕捉市場機遇,并通過機會實現市場“糾偏”的能力。[9]根據人力資本理論的分析框架,研究者認為知識和技能的形成, 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所獲得的反饋。[10]
對于合作社這一特殊的組織形式,沿著聶輝華的分析框架,我們認為合作社有著與企業相類似的屬性,即存在粘性的契約關系[11],通過這種特殊的契約關系將社員與合作社緊密連接;而在這過程中引入企業家能力,不僅能利用合作社領導人的創新能力、市場把握能力,也使得組織聯系更為緊密。實證數據顯示合作社企業家的創業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和合作能力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顯著。[12] 徐旭初、吳彬(2017)認為合作社企業家還需要承受合作風險和合作成本,同時需要與普通社員共享合作利潤,成為所謂的“具有合作精神的企業家”。[13]因此,研究發現合作社的成功也依賴于具有企業家能力的領導人來引領合作社發展。誰能成為引領合作社良性發展的主導力量?研究者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冀縣卿(2009)對于農民企業家參與合作社建設的貢獻及企業家行為規制的重要性的論述極具代表性。[14]陳慧榮(2014)認識到合作社企業家的創新能力、社會關系和組織能力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比較明顯。[15]而這些能力正是那些新型職業農民所具有的,因此將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和合作社發展實現融合,可能是未來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重要途徑。
本文所涉及的社區型合作社,與傳統意義上社區股份制合作社存在本質區別。易棉陽(2018)曾經對社區型股份合作社和社區內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過概念界定,認為社區股份制合作社是將社區集體經濟組織作為母體,嵌入股份制某些機制糅合而成,社區型股份合作社帶有行政色彩;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論述更關注合作社的異質性問題,對能堅守合作社質性規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存在質疑。[16]而金豐合作社伊始,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并未涉及集體經濟確權問題,且成立合作社也不涉及村民土地入股,因此不能以傳統社區股份合作社標準進行研究。我們的研究則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區嵌入性,既強調合作社與社區發展融合,又需要研究其符合合作社原則的生發機制。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環境中,眾多新型職業農民回到農村,通過涉農產業的創新創業來帶動當地農業現代化改造。研究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生產效率、農民增收的影響亦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熱點。相關研究中,張益豐、鄭秀芝(2014)的研究以農村實地調研數據進行實證檢驗,證實農民創業者的企業家才能、選擇的項目與農業產業化契合度對創業績效促進效應顯著。[17]返鄉創業人員的儲蓄積累、人力資本培養和社會網絡關系構建與其創業成功概率呈正相關。[18]當然,研究者也認同組織特征的差異決定創業者資源整合與資源配置方式的異質性,進而將影響創業績效;同樣創業績效的差異會進一步影響創業者對創業組織的選擇。[19]
在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形式中,眾多新型職業農民選擇非農創業、農業新業態以及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自我經濟發展和帶動其他農戶增收。[5,20]其中許多新型職業農民返鄉成為農村社區內的精英,他們牽頭組織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相關研究已經認識到農業經營主體根植于農村社區,其發展成功與否與領辦人的社會資本、社區嵌入程度以及實際市場經營能力有關。[21-23]由新型職業農民組織成立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時,其在社區嵌入、組織協調以及經營能力(市場把握、新業態的熟悉程度等)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提升的比較研究,在現有的文獻中尚未形成結論。本文將通過案例的分析,進一步闡明幾個重要觀點:(1)新型職業農民領辦合作社,首先需要形成與農村社區發展的激勵相容;(2)新型職業農民的成功,需形成有凝聚力的團隊力量,既懂管理又懂市場,更需突出團隊的向心力;(3)新型職業農民領辦合作社不能只關注經濟效益,更要堅持合作社“民辦、民管、民收益”發展原則,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中取得平衡;(4)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市場參與能力與產品開發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互聯網+”環境下農業銷售的新思維與新模式、文化創意與品牌的融合將為合作社農產品供應鏈構建提供助力。
二、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團隊發展與產業建設
調研之所以選擇金豐合作社作為調研對象,其原因有三:其一,金豐合作社中核心成員皆為返鄉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其二,合作社突出表現為支村兩委的領辦,是典型的社區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三,合作社強調產品定位、市場開拓、團隊凝聚的逆向思維,緊密結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產業振興”,實現了合作經濟與集體經濟的共同成長,因此,重點研究這種既能突出集體創富又能堅守合作社本質規定原則發展的合作社就顯得很有價值。
金豐合作社位于山東省煙臺萊州市文峰路街道田家村,成立于2018年6月,是一個典型的由當地村集體(田家村支村兩委)領辦成立的社區型合作社,其性質不是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改制而成的股份制合作社(農民參與合作社并未對本社區原有集體資產收益進行索取,收益不按社員身份平均分配,與傳統的社區股份合作社不同);而是由以村黨支部領辦,新型職業農民為管理核心,群眾參與生產形成的生產加工型專業合作社,以經濟目的成立的專業合作社,能按照惠顧額實現收益二次分配,符合“所有者與惠顧者相統一”的合作社基本原則,是一個運行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社運行過程中也接受村集體的土地入股和農戶現金入股,實現部分收益按股金分紅,形成了對傳統農民專業合作社范疇的創新。
2018年前,田家村是當地出名的窮村、亂村、差村。田家村是由上田家和下田家兩個自然村通過“合村并組”形成的行政村,在村莊管理與村居建設協調上存在較多的歷史遺留問題。而且村集體經濟的羸弱(2018年年初村集體負債達100余萬元),缺乏工業發展基礎,農作物種植品種也單一(玉米、落地蔬菜和小米),這些先天不足嚴重地制約了田家村的經濟發展。經濟條件差和村治手段的落后,又進一步加劇了村內糾紛與各種不和諧問題的頻發。
但田家村在新一屆支村兩委的帶領下,在短短的一年內不僅村容村貌發生了重大改觀,村黨支部領辦的金豐合作社建設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合作社不僅在農產品定位與銷售上取得了長足的成功(合作社實際盈利6萬元,村民增收達40余萬元),在組織建設上也成績斐然,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的成功反哺了村集體經濟(截至2019年12月,村集體經濟已還清所有外債,實現賬面盈利25萬元)。通過分析金豐合作社的成功案例,我們發現新型職業農民在合作社建設方面有以下經驗值得總結與借鑒。
(一)堅實的群眾基礎是團隊發展的根本保障
2018年1月王××書記、楊××村委主任為代表的新型職業農民組建成立新一屆支村兩委領導班子,兩委在鄉村建設工作中切實地認識到要發展經濟首先需要夯實群眾基礎。因此,兩委通過組建田家村“老干部協會”(鄉賢會),發揮老同志工作經驗豐富、社會人脈廣與家族中地位高等優勢,為村莊建設提供決策建議。兩委還組織村內有見識、有擔當的婦女黨員和先進分子建立田家村“義工慈善協會”,通過組織義工扶貧、幫助孤殘、整治村貌等活動,使得田家村的民風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2018年至今,村內民事糾紛事件下降90%以上。這兩個民間團隊的建立以及與支村兩委工作的默契配合,使得支村兩委班子能在短短的半年內贏得了廣大村民的信任與支持,為田家村進一步發展村集體經濟和實踐社區型合作社建設提供了群眾基礎。
田家村地處城市郊區,當地的田園風光吸引眾多外來工商資本試圖通過流轉土地搞田園綜合體,新一屆支村兩委清醒地認識到剝奪農戶種植權利、靠賣地來發展經濟并不是田家村的出路,田家村的未來發展應依靠創新創業、發展過硬的農副產品和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來實現。因此,田家村支村兩委在2018年6月正式組建了以支村兩委為理事會主要成員的金豐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突出新型職業農民的市場構建能力
合作社領導者王××書記返鄉創業前為平安保險銷售萊州地區領導,有很強的團隊構建和人際溝通協調能力,善于解決團隊內部矛盾與組織協調。楊××主任返鄉前長期從事化妝品銷售,有豐富的銷售經驗和突出的營銷能力。兩人的聯袂搭檔相得益彰(書記主內做好團隊建設,主任負責市場開拓),因而他們的合作吸引了眾多本村回鄉創業青年共同發展創業,組建成立了青年創業團隊,以建立“農產品研產部”“農業機械服務部”和“農產品銷售部”等事業部來發展田家村的農業產業鏈,成功地促進田家村田園文化和特色農產品生產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