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宏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011-01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業,教育思想富有創造性。他提出了“生命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教學就是統一”的生命教育理論,對今天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
一、生活即教育,就要重視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功能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教育,就是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這句話形象生動的告訴我們生活不僅僅是教育,而且是通過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可能具有細微的教育意義。因此,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將教育融入生活。
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重點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父母可以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可以培養孩子有序的生活習慣,而有規律、適當的家務勞動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精神。讓孩子們學會洗、煮、洗,是物質生活;讀書、看新聞節目,是精神生活;節日的習慣習俗是文化生活等等。家長要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生活資源,及時引導孩子。
此外,我們還應讓孩子走進社會去接受教育,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觀、文化廣場、購物超市等場所以及社會百態、人際交往等都能讓孩子接受到生活的教育,這些潛移默化的教育并沒有專人教導,而是他們身處社會這個大環境之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一些財富。
二、社會是學校,必須重視學校教育對社會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會學校”命題,是從社會現實出發,對學校教育的弊端進行改造。把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當今我國的教育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
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指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今教育需求,賦予了“社會即學校”新的內容。一方面教育要有效地利用社會的各種有利資源。如《青島市 “十個一”工程》中提到的“參加一次勞動”、“參加一次研學”及“參與一次志愿服務”活動,都是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通過活動,熟知鄉土鄉情,感知傳統文化,感受祖國和生活的美好,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樹立服務國家、社會、他人的義務責任感。二是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創新意識等素質。學校教育要滿足社會成員學習的需求,從服務的角度看待學校的一切工作,真正實現“社會教育化”、“教育社會化”的目標。三是要擴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在學校里的學習內容太少了,應該把教育放到社會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無論在校外校內,都有師生的角色,都可以學習。
三、教學做合一,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教學做合一”思想,把學生從“死讀書、讀死書”轉變到重培養能力的軌道上來,學生能運用“活的知識”,具有“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這些教育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仍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一是“教、學、做合一”,改變了教師教學思想。教師的授課要突出參與性、操作性和體驗性,要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突出全員教育。經實踐,小組合作就是學生學習的一種較好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向教師學習,還可以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發現問題,通過共同學習去尋求形式多樣的解決方案,從而充分發揮其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是“教、學、做合一”,突出了“做”的地位。過去講課“滿堂灌”,學生一直處在被動地位,這壓抑了學生的思維自由。近年來,隨著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和尊重,教師也從“教書匠”轉變為“引導者”,有效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探索者、創造者。
三是“教、學、做合一”,變革了教師教學方式。“教、學、做合一”是對“滿堂灌”式教學法的否定,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被動受教轉變到自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和解決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打造“生活課堂”。
四是“教、學、做合一”,體現了人性化。學校可設置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社團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等活動課程,它不僅能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創造生活。給孩子一種快樂的教育,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
五是“教、學、做合一”,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決克服五個“唯”(唯分數、唯畢業生、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教、學、為一體”將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的問題。
要加強對生命教育理論的學習研究,全面推進我國素質教育改革,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和諧健康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