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英 李攀陽 郭海 楊紅梅
【摘要】針對當前醫學生生命觀存在的問題,根據現在的課程思政的理念,我們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尋找生命觀教育的切入點,把生命觀教育滲透到醫學專業基礎課教學中,做了一些積極的、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生命觀教育? 組織學與胚胎學? 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254-02
生命觀教育是醫學生人生價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心靈基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微博、微信和QQ等新媒體的普遍使用,虛擬世界活動在醫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同時價值多元化、信息多渠道化,也導致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多彩和虛無縹緲,特別是一些充斥著極端主義和暴力傾向的網絡游戲的風生水起,醫學生生命觀教育的迫切性尤為突出。目前生命觀教育多包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心理教育課以及校園文化之中,與醫學生的專業設置聯系較少。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指導思想,我們嘗試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融入生命觀教育,培養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培育生命責任意識,增強生命第一觀念,形成積極向上的生命觀。
1.生命觀的源起及生命觀教育現狀
從狹義上來講,生命是指人的自然生命。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人區別于動物,是因為人具有思維和意識,所以人不僅是自然的,具有自然屬性,還是社會的細胞,具有社會屬性。生命觀是對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看法和態度的總和。
生命教育是依據生命本質特征,遵循生命發展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的綜合性教育模式。國外,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隨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進行了多年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國內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也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生命觀教育是醫學生人生觀、世界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醫學生處在世界觀逐步成熟的階段,如果不能形成正確和健康的生命觀,會嚴重影響到自己和他人生命品質的提高。
2.當前大學生生命觀現狀
生活方式紊亂,變相虐待生命。進入大學后,離開了父母的照料和管束,很多學生像出籠的小鳥,生活隨意性大大增加,部分學生甚至開始放任自己,熬夜上網,早晨萎靡不振,無法按時上課,飲食不規律,挑食偏食,暴飲暴食,迷戀快餐及其他垃圾食品。這些都是變相虐待生命,慢性自殺。
安全意識淡薄,意外事故頻發。高校中因交通事故、溺水、火災等意外事故而喪生的例子不勝枚舉。除了少量的不可抗外力外,很多是因為生命安全意識淡漠,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意識,安全常識和求生技能所導致。
習慣自我中心,無法直面挫折。父母和老師的過度保護,使現在的在校大學生缺乏抗挫折能力,在面對學業、感情的波動、挫折或者失敗,乃至于生活中的一點點不順心的瑣碎小事,就感到沮喪、彷徨、迷茫,甚至采取極端方式不顧一切地放棄自己的生命。
醫學生只有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才會珍惜自己、珍惜他人以及一切形式的生命,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才會懂得他人病痛之苦,增生憐憫之心,才會竭盡全力去挽救他人的生命。
3.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生命觀的嘗試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是研究正常人體微細結構和相關功能,以及生命的發生、生長和發育過程,是生理和病理學科的基礎。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尋找生命觀教育的切入點,把生命觀教育滲透到專業基礎課教學中,我們做了一些積極的、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以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的受精一章為例:
首先,受精的過程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一部分內容。通過圖片和視頻做理論講授,使同學們掌握受精的過程以及特點。
其次,在講解結束后,引導學生思考:數以億計的精子突破層層屏障,最終只能有一個精子與卵子成功的結合,所以生命的誕生不是百里挑一,不是萬里挑一,而是億里挑一。即使精卵結合了,由于遺傳或環境的影響,有些胚胎的發育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最終則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先天性畸形。所以每一個健康的生命都來之不易。
第三,通過導入案例讓學生討論生命的唯一性、不可重復性以及我們對待生命的正確態度。比如2013年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故意投毒殺害室友黃洋,當年的這一事件引發了人們的嘆息和廣泛關注。在感嘆生命如此脆弱的同時,也更深層次地思索發生在如此高學歷、高智商的青年才俊之間的恩怨情仇的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每年在校大學生因為感情或學業問題殺人或自殺的案件數不勝數,通過小組討論和分享讓同學們體會到生命的唯一性和無法重復性。
除了這些極端的例子,醫學生自傷,傷人以及變相虐待生命的現象更加廣泛。2002年,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為“考證黑熊嗅覺是否靈敏”,在北京動物園竟以硫酸潑向黑熊,造成一只黑熊雙目失明,五只黑熊皮膚粘膜燒傷,最終被依法刑事拘留。針對上大學以后部分同學生活方式不健康,變相虐待生命的現象,我們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更深層的討論。但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討論不止局限于課堂,還要聯合思想政治課老師,輔導員以及團委、學生工作部老師將這項工作深入下去。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自己和周圍同學存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并制定出相應的改善計劃,以自己定計劃,組內成員相互監督的方式,定期總結對照計劃完成情況。
最后,通過“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題教育,培育醫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醫學的最高境界是敬畏生命,醫學生職業發展過程中始終蘊含著敬畏生命的理念,醫學始終將維護生命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作為畢生追求。醫學生必須牢固樹立敬畏生命,善待病患的職業道德觀。在寒暑假,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和醫療下鄉項目,充分發揮醫學生的專業優勢,開展義診、健康知識宣傳等。到醫院實習和見習,在醫院經常可以遇到生老病死的場景,可以使醫學生對死亡和生命的認知,對生命的感悟不斷的積累和深入。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思考體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常懷敬畏生命之心,更有責任心地對待他人,服務患者。
“所有的生命都無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唯一性,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密碼,都令人肅然起敬,都值得敬畏;所有生命的行為都無法重復、無法再現、無法替代”。生命教育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全過程中需要持續關注的主題,而大學生正處于生命觀建立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專業課中滲透生命觀教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補充,真正實現課程思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是當代醫學生人生觀的基石,也是新時代醫學高校專業課教師面臨的新的歷史使命。組織學與胚胎學作為研究人體生命創始過程的學科,應動員全體師生樹立生命觀念,豐富哲學理論儲備,增加社會實踐,實現自我生命與學科體系的協同發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生命活力,繁榮醫學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1]嚴春蓉等.醫學生生命觀現狀調查與教育反思[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7(10):72-74.
作者簡介:
李曉英(1980-),女,河南安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基礎醫學。
楊紅梅,女,漢族,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基礎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