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
摘 要 存貨是制造企業一項重要的流動資產,存貨的采購、生產和銷售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密切相關,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具有重要影響。很多制造企業在存貨管理中存在很多問題,出現存貨積壓,占用過多流動資金、存貨價值貶損,導致企業流動資金周轉變慢,存貨短缺甚至生產中斷等現象。因此,進行科學合理的存貨管理,既可以滿足企業生產或銷售的經營需要,又能提升企業存貨周轉率,使企業獲得長久的經濟效益。本文通過分析制造企業在存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期為制造企業更好地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制造企業 存貨管理 對策
一、引言
制造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狀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這其中,存貨扮演著重要角色。制造業企業想要在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必須加強存貨管理,完善存貨管理體系來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
二、存貨管理對于制造業企業的重要性
(一)保障日常生產和銷售的需要
存貨,是指企業購置用于生產的各種材料,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和半成品,以及加工完成待售的產成品,因此,企業持有存貨的目的是保障日常生產和銷售的需要。若存貨積壓,會占用大量流動資金,若存貨短缺,會影響企業正常生產。合理有效的存貨管理能保障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經營需要。
(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通常而言,少量采購難以控制價格、大批量采購能增加企業議價能力,但存貨過多會增加包括保險費、倉儲費、人工費及資金成本等各項費用。因此,對存貨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從采購、儲存等各個環節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整體利益。
(三)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制造企業存貨記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財務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存貨管理能為企業進行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通過存貨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對存貨進行盤點,對殘次冷背存貨計提減值準備,保證財務報表中存貨項目列報的準確性,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可靠信息。
三、制造企業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存貨的采購階段
1.缺乏預算控制。一些制造企業未編制采購預算,僅在生產需要時才進行采購,或者是在原材料市場價格下降時進行大批量采購,這樣可能出現大批量采購導致存貨庫存積壓,占用流動資金。一些制造業企業即使編制了采購預算,但預算編制得不合理,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缺乏預算監督機制,亦不能真正達到控制存貨成本的目的。
2.無恰當的存貨采購計劃。多數制造企業未建立完整有效的采購管理辦法,沒有很好地計算出原材料的再訂貨點,僅在生產需要不足時才去采購,有時因為所需原輔料市場供應不足直接導致生產中斷。因此,在采購環節中,若沒有制定恰當的存貨采購計劃,會導致存貨短缺或積壓,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3.職責劃分不清。部分制造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未嚴格執行不相容職位相分離控制。首先,在采購環節,請購和批準由同一個部門進行;其次,詢價與確定供應商由采購部門單獨進行;最后,采購驗收與保管都是由倉庫主管一人決定,這樣容易造成相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進行舞弊,侵占公司財產。若采購入庫原材料驗收不嚴格,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產成品必然也會存在瑕疵,進而嚴重影響公司的正常經營活動。
(二)存貨的存儲階段
1.存貨管理的電算化程度不高。制造企業存貨種類多,特別是多步驟生產的企業,涉及多步半成品的出入庫,存貨的出入庫核算工作量較大。一部分制造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還使用手工賬本登記存貨出入庫,成本會計再根據庫管手工單據核算成本,對賬工作難度增加,成本計算不準確,容易使得企業利潤被高估或低估。
2.對存貨實物的安全管理不重視。有的制造業企業對倉儲保管員的安全意識培育不夠重視,倉儲設施設備投入不足,倉儲安全制度守則不完善。一些企業由于倉儲能力的限制,物品亂堆亂放,不符合消防管理要求,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倉庫保管員知識水平低下,對所保管物的性質和儲存條件不夠了解,容易造成存貨的霉爛、變質、變形或過期,給企業帶來損失。
3.存貨盤點流于形式。為了保證存貨的賬實相符,企業應當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存貨盤點。但很多企業的存貨盤點經常流于形式,監盤人和盤點人并不了解存貨盤點的重要性,盤點流于形式。此外,在盤點過程中只清點存貨數量,未對質量進一步進行檢查,未查找盤點中存在的差異原因,未對需計提減值準備的存貨進行評估。
4.存貨核算不及時。對存貨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并非財務部一個部門的事,需要采購、倉儲及生產等部門的通力配合。很多企業采購部門僅關心實物是否到達,對單證不夠重視,而一部分會計人員習慣于見單入賬;生產領料出庫后或是產成品入庫,庫管未及時填制單據,或沒有及時在倉儲管理系統中登記存貨出入庫,存在跨月或跨年現象,影響會計核算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要求。
(三)存貨的出庫階段
1.存貨計價方法選擇不當。部分制造企業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上,未考慮本單位存貨收發的特點。如對于存貨收發頻繁且價格不穩定的企業,選擇先進先出的計價方法,不僅煩瑣,而且工作量較大。此外,部分方法還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但企業并未給予充分重視。
2.存貨出庫管理制度不健全。許多企業存貨出庫制度不健全,造成存貨出庫混亂,一方面是產品出庫未按正規程序批準審核;另一方面是預收未發貨銷售,即售后代管而又未收取保管費,此部分售后代管商品占用企業大量倉庫,增加倉儲管理費用。
3.未建立退貨管理制度。產品對外銷售后,不可避免會出現質量問題,許多企業未建立嚴格的退貨管理制度,對退貨條件、退貨程序未作出明確規定,一旦發生實際退貨時,會影響存貨安排,降低管理效率。
四、加強企業存貨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存貨采購管理制度
1.編制有效的采購預算 。采購部門應對市場環境進行調研,在了解市場環境與供求趨勢的情況下,根據年度生產計劃制定相應配套的年度采購預算,再根據年度預算制定月度預算,后續采購中嚴格按照預算執行。當生產計劃調整時,相應地調整采購預算,并重新進行審批。對于預算外的采購,需要進行特別授權批準。
2.制定存貨采購計劃。首先,采購員需要對生產計劃和市場供求有充分的了解;其次,根據授權批準的預算進行采購,增加采購的合規性;最后,建立供應商信息管理系統,根據一定時期存貨儲存成本和缺貨成本確定合理的經濟訂貨量。
3.建立嚴格的采購驗收制度。首先,保證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檢驗員不能兼任采購和保管職責;其次,驗收過程中不僅要檢驗采購存貨的質量和規格,同時重點關注合同、發票等原始單據核對一致;最后,對于驗收中存在的差異要及時上報,相關部門負責查明原因并及時處理。
(二)加強存貨存儲管理
1.加強存貨信息化管理。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充分發揮ERP存貨供應鏈的功能,制造企業可上線WMS等倉儲管理系統,與SAP、用友系統實現無縫對接,實現智能倉儲管理模式。根據存貨的入庫、領用、出庫、退料等物料移動,進行倉儲管理系統的登記和維護,財務系統直接抓取倉儲系統里的信息,進行成本核算及結轉銷售成本,提高成本核算的準確性。
2.建立存貨保管制度。注重保管人員安全意識培訓教育,一方面是對所保管存貨特性的了解,充分掌握其物理和化學特性,根據其儲存條件進行管理,加強防火、防潮、防洪、防病蟲害管理;另一方面是消防安全管理,特別是易燃易爆類存貨,注意倉庫的通風,配備相應的消防器材,消防通道的疏通。
3.完善存貨盤點內部控制。財務部門應結合企業存貨規模和性質,制定存貨盤點計劃,盤點計劃至少包括盤點周期、盤點程序、監盤人員等內容。企業應當在每年年末進行一次全面盤點,并形成書面盤點報告。對于盤點清查過程中出現的盤盈、盤虧、毀損、閑置的存貨,應當及時查明原因,進行報批處理。對需要計提減值準備的存貨報相關部門審批后進行賬務處理。
4.加強單證傳遞的時效性。制造企業應當加強存貨單據傳輸和數據錄入的及時性管理。一方面財務部門要及時催促相關部門進行票據傳遞,保證實物流與信息流的銜接、統一;另一方面要督促保管員及時在倉儲管理系統錄入信息,確保成本核算的準確性。
(三)加強存貨出庫管理
1.選擇恰當的存貨計價方法。制造企業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要綜合考慮企業自身存貨的特點和稅收支出。企業在確定存貨計價的方法時應當堅持三項原則,第一,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第二,堅持謹慎性原則,不高估存貨價值;第三,堅持客觀性原則,真實反映期末存貨價值與銷售成本。企業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還須考慮市場利率、供需關系、通貨膨脹等外部環境因素,作出統籌安排,科學決策。
2.健全出庫管理制度。企業應當明確存貨出庫的審批權限,并對大批存貨、高價值存貨、危險品存貨的出庫實行特別授權。倉儲部門應當根據經審批的生產領用單、銷售通知單發出貨物。生產部和銷售部應當加強與倉儲部的溝通協調,提前報備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避免急需卻無庫存的情況發生。
3.建立退貨管理制度。制造企業應當建立退貨管理制度,并在采購和銷售合同中明確約定退貨條件、退貨期限、退貨程序等內容,以明確雙方的責任,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對不符合合同要求物料采購,及時辦理退貨并追回貨款,涉及索賠條件的退貨,應在索賠期內及時辦理索賠。對銷售退回,應當通過質檢部門進行檢驗,確因質量問題等達到退貨條件,方能辦理退貨退款。
建立健全存貨管理制度,能夠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獲得優勢。完善和優化企業存貨管理在不同階段的內部控制,疏堵存貨管理漏洞,對制造企業具有重要的意義,能更好地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為貴州國臺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王奇芳.制造業企業存貨內部控制常見問題及改進建議[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0):108-117.
[2] 杜江.淺談制造業應收賬款和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西部財會,2015(10):66-68.
[3] 王麗莉.企業存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之友,2011(12):72-73.
[4] 柳小清.制造企業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經貿,2016(2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