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順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日益進步,為了解決人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之間的矛盾,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的應用已成常態,在此大環境下,設計作為項目的“始發站”任務重、責任大,但是在“四新”面前,即便是更小心、更仔細,出現設計缺陷在所難免,畢竟它是一個新的事物,文章以上海張江華發四季項目為例,詳細闡述了“四新”在項目設計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與處理。
【關鍵詞】設計;缺陷;分析;處理
圖紙既是設計成果也是設計師對外交流的語言,更是整個項目的核心,各個參建單位均以圖紙為依據開展工作。一個設計缺陷,輕則經濟損失,重則群死群傷,因此國家對于設計師實行注冊制度,對于設計圖紙實行聯合審查制度,確保設計圖紙不出問題,但即便如此,在實際項目中,還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設計缺陷。
1、設計缺陷產生的原因
(1)在設計過程中,雖然有消防規范、專用規范、通用規范等約束,但規范畢竟是面向所有項目的,對于特定的項目它無法面面俱到,各規范對于同一問題的規定不統一,這是規范的短板。
(2)在圖紙審查過程中,由于項目類型的多樣性以及特殊節點的專業性,即便是審查專家也不可能樣樣精通,所以,當下審查的重點都是合法性、合規性,即消防、安全、節能、各類專業規范等,對使用功能、材料、造價、構造節點的合理性建議很少。
(3)在施工及使用過程中,是當下設計缺陷的重災區,由于大環境及專業知識的限制,設計師多數都停留在理論階段,與一線施工現場、交付使用的項目幾乎脫鉤,俗稱“閉門造車”,因此即便是審查合格的圖紙,從圖紙到實體、從實體到使用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實際問題,集中體現在合理性問題上。
由此可見,圖紙從設計到通過聯審,可以避免出現絕大部分安全性的問題,但也會出現很多實際的問題,前者是強制性的,后者是積累性的,只有設計師深入一線施工現場,對交付的項目進行回訪,建立起理論-實施-檢查-糾偏-總結的閉環,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現實際問題。
本次以上海張江華發四季項目為例,闡述項目從設計到施工到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兩項重大缺陷,探討關于“四新”應用中設計缺陷的處理方法。
2、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南區內,東至勤政路,南至殷軍路,西至A1-04 地塊,北至A1-04 地塊,規劃總用地面積 4.6萬㎡,總建筑面積14萬㎡,其中地下4.8萬㎡,地上9.2萬㎡,容積率2.0,建筑密度30%,綠地率35%。共18棟商品住宅,17棟采用裝配式,裝配式部位為標準層的部分樓板、部分外圍墻、陽臺和樓梯,每棟裝配率均不小于25%,所有戶型均采用地暖與新風系統。
3、裝配式結構現狀
我國預制混凝土結構在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這是我國裝配式結構的最早雛形,由于當時工業化程度低,工藝落后,預制構件種類單一,施工技術不成熟,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預制混凝土結構在房建項目中應用的越來越少,逐步被現澆混凝土結構替代,現澆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簡單,整體性好,不易滲漏,但也有其缺陷:材料浪費嚴重、施工現場塵土飛揚,對環境破壞極大,隨著經濟與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節能環保的要求不斷提高,裝配式結構的研究與應用開始增加。在發達國家,裝配式結構的應用已十分普及,技術也相當成熟,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照搬照抄,還應結合我國國情,將裝配式技術本土化,現階段我國并不缺乏裝配式研發專業人才,相關標準也日趨成熟,但一線施工人員仍以農民工為主,文化水平低,整體素質不如發達國家,這一狀態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同時我國地域廣闊,從南到北跨過多個氣候帶,不同的氣候類型對建筑的影響也有較大差異,所以在設計時,既要處理好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又要避免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4、外墻滲水
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每次大雨過后,預制外墻與樓板之間多處出現不同程度的滲水(圖1),疊合梁、疊合樓板處無滲水,我司對圖紙進行核查,發現預制外墻與樓板之間采用座漿工藝的平縫連接(圖2),雖然沒有違背規范,卻存在缺陷,第一:平縫防水相對于Z字縫而言,更容易出現滲漏。第二:座漿工藝難以掌握。第三:出現滲漏水情況后,沒有切實有效的補救措施。
平縫是靠座漿和密封條來阻斷水的通路,需要更高的施工技術,Z字縫是利用水往低處流的特性,輔以常壓腔來阻斷水的通路,工藝簡單,易于施工。雖然在施工前進行了反復的工藝交底,作業前做了樣板示范,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分析原因如下:外墻座漿工藝顛覆了傳統工藝,傳統處理板縫的工藝是先定位板后灌縫,座漿工藝相當于先處理縫后放板,施工人員難以適應,從而對座漿料的和易性把控難,太稀、太硬、直接使用灌漿料等情況層出不窮,最后導致滲漏,反而與傳統工藝相接近的疊合樓板、疊合梁處卻無一滲漏。滲漏原因查明后,如何補救又成了一大難題,裝配式工藝是一項全新的工藝,在處理滲漏中還沒有較好的經驗可循,最后由建設單位牽頭,在專家組的幫助下,我方與施工方共同探討了一種補救措施:將PE棒外側防水膠清除,PE棒外側空隙用無收縮砂漿灌至離墻面1CM處,再用防水膠密封,密封膠周圍涂1.2厚JS“I型”防水涂料一道,外墻采用耐水膩子,壓入耐堿玻纖網格布(圖3)。交付使用至今2年有余,未出現滲漏現象。
5、外窗嚴重結露
一期交付使用后的半年中,陸續接到多戶小業主投訴,早上起來,外窗經常滴水,窗框附近墻紙及頂棚發霉。根據統計,共11間北書房、6間主臥、2間西臥,共計19扇外窗發生此問題。
由建設單位牽頭,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參加,成立了調查小組。首先,復核圖紙,發現上述19扇外窗有許多共性:1)均發生在預制裝配式外墻上。2)均采用了預埋窗框的工藝。3)均采用內保溫。繼續復核節能報告中結露設計:冬季室內計算溫度ti:18℃、冬季相對濕度:60.00%、取值滿足要求。最后進行實地勘察,發現外窗滴水其實就是嚴重結露,嚴重結露又導致窗框附近墻面及頂棚潮濕,在溫暖的環境中滋生霉菌發霉。在上述嚴重結露的住戶中,又發現許多共性:1)沒有開窗通風的習慣。2)地暖常開,但新風系統從不開啟。3)室內相對濕度長期處于85%以上,室內溫度較高,均在22℃~26℃之間。隨后又走訪了其他住戶,發現使用空調的住戶結露現象要明顯好于使用地暖的住戶,雖然也有結露現象,但都未達到滴水的程度,有開窗通風習慣的住戶結露現象也明顯好于不喜歡開窗通風的住戶,在個別同時開啟地暖與新風系統的住戶中,結露現象不明顯,在未出售的房屋均未出現結露現象。
結露是指空氣中的水汽能達到飽和狀態時,若環境溫度繼續下降,開始出現空氣中過飽和的水汽凝結水析出的現象。結露與溫差、相對濕度、空氣流動速度有密切聯系,因此對結露原因進行分析:
原因1:上海位于江南地區,又處于冬雨期,空氣潮濕,相對濕度較大。
原因2:預制混凝土外墻采用預埋窗框的工藝,又采用了內保溫構造,雖然窗框采用斷橋設計,但對于內保溫構造而言,預制混凝土外墻位于保溫層的外側,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窗框預埋于混凝土墻板中,導致斷橋設計毫無作用,低溫直接從混凝土墻板傳導給窗框,使窗框與室內形成較大溫差。
原因3:從經濟性原則出發,規范中取值偏低,冬季室內溫度,在開啟采暖設備后,實際情況大多高于18℃,上海又地處江南地區,冬雨季節相對濕度均大于60%。
原因4:地暖為輻射采暖,采暖時空氣流速較慢,雖然設置了新風系統,可以加速空氣的流動,但在相對濕度較大的環境下,換熱效率低,上海無集中供暖,每月光開地暖的電費已經破千,常開地暖的住戶已經很少,新風系統幾乎成了擺設,相較于地暖系統,空調的對流換熱,在相對濕度較大的環境下,換熱效率更高,空氣流速更快,更適合江南地區。
原因2、原因4均屬于設計缺陷,但對于本項目而言,僅原因2可以采取補救措施。不難發現對于原因2,只要切斷或降低混凝土板與窗框之間的傳導,即可大幅度降低窗框與室內的溫差,降低結露現象的發生,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制定兩條措施:1)對已交付使用及施工完畢的部分,由窗框底部螺栓孔壓入保溫砂漿,直至上部螺栓孔溢出為止,隨后封閉螺栓孔,降低預制混凝土墻板與窗框之間的低溫傳導。2)對于二期未施工部分,修改節點構造:將預埋窗框工藝修改為預埋副框工藝,副框中填塞巖棉保溫,副框與窗框之間設置5mmPVC墊片,切斷預制混凝土墻板與窗框之間的低溫傳導。由于沒有相關標準可依,故對一期住戶進行了隨訪,反饋較好,自從采取補救措施后,結露現象明顯降低,新換的墻紙與頂棚也無發霉跡象。二期交付使用至今未收到外窗結露方面的投訴。
總結:
綜上所述,設計工作不能以通過審圖、不觸規范為終點,每個項目所處的地域、環境、設計條件等情況不同,對設計的要求就會不同,可以借鑒其他項目的成功經驗,但不能盲目套用,也不能跟風,最后都成擺設,造成極大的浪費,設計人員更應深入施工一線,了解施工工藝與施工技術的現狀,將設計理論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設計缺陷的形成,將設計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凌明剛.施工圖設計缺陷的預防與處理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