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權
摘 要 近年來,全球各國企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我國企業在迎接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企業領導共同追求的目標。對于制造業來講,成本管理是制造業企業管理的核心之一,只有做好成本管理,才能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然而,目前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對當前制造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為制造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 制造業企業 成本管理 問題 對策
一、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制造業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各行各業的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帶動作用,而成本管理水平是保證制造業企業高效運作的重要一環。
(一)成本管理是制造業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國家制造業的發展水平越高,表明國家的經濟實力越強。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之一,對國家經濟發展有非常大的作用。目前,互聯網技術得到空前發展,使得制造業的信息化、國際化、專業化程度日益加速,全球競爭愈發激烈。在信息化時代,制造業企業做好成本管理,利用信息化開展成本管理工作,便于提高生產效率強化產品質量,控制生產支出降低生產成本,充分發揮企業優勢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二)成本管理是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根本保障
要使得制造業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必須充分了解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成本管理水平,并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方法,將信息化工具與科學的管理手段相結合,合理地利用現有的資源,嚴格控制企業各個環節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三)成本管理是企業精細化管理的動因
成本管理的優勢在于可以在銷量和售價不變的情況下,給企業帶來利潤。企業精細化管理是提升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實現高質量的成本管理,首先要改變企業現有的成本管理思路,不但需要對不同的成本節點進行管理創新,還要依靠相應的信息化工具來完成管理目標,進而主推企業精細化管理的提升。
二、制造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成本管理觀念落后
制造企業成本管理普遍存在管理觀念落后的情況,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較為缺乏。大部分制造企業對成本管理的觀念較為傳統,重視產品量產后的成本管理,忽略產品研發階段的成本管理。
大部分制造企業的成本管理模式如下:生產環節,定期會組織生產部門討論制造環節降本。采購環節,制定采購年度降本目標,納入部門KPI。而對產品成本起決定性作用的研發階段,卻反而保持寬容的態度,忽略了研發階段的成本管理。
往往一個產品最終成本的高低,在研發設計環節已經定性,后期雖然可以通過生產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帶來制造環節的成本下降,但是在加工工藝和材料材質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制造環節成本降低非常有限,加上人工成本逐年上漲,綜合制造成本反而有逐年上升的可能。另外對產品的原材料降本,除非改變材質和生產工藝,否則過度壓制上游供應商,可能會帶來產品質量隱患,得不償失,這種情況在制造企業屢見不鮮。
(二)成本管理方法不當
在企業自身沒有價格核算的前提下,不能充分了解供應商生產工藝的情況,無法準確評估供應商的報價是否合理。對于初次報價較低的供應商,來年再次壓制價格會使對方生存環境惡劣,無法存續。對于初次報價適中的企業,降本存在可行性。但長此以往,各供應商為確保來年能夠完成降本目標,會出現初次報價虛高,導致初次價格不真實,反而使企業前期產品成本太高,誤導企業決策,失去市場競爭力。
(三)成本數據失真
產品的成本數據,是最終對外報價最直接的依據。制造企普遍對產品下線合格率、計劃執行率、生產達成率等環節非常重視,設置各種KPI和獎勵機制。但對產品的生產BOM準確率、工藝定額工時準確率、設備使用效率卻往往疏于管理。
產品的成本由材料成本、輔料成本、人工成本、折舊成本等組成,這些數據不能保證準確,又沒有對應KPI考核的情況下,奢談成本管理,根本是不成立的。成本數據的失真,導致對外報價失真,進而影響市場競爭力,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
(四)成本預算和分析流于形式
大部分制造企業年初都會制訂相應的成本預算,并每月對車間成本進行分析。因制造企業的成本預算包含BOM材料成本、輔料成本、人工成本等環節,涉及各個部門,在重大的成本影響項目沒有全體重視的情況下,只能分析車間能夠管控的廢品率、能源、工具消耗等基數較小的數據,占成本非常大的BOM成本、人工成本以及輔料的差異率環節,在無對應管理手段的情況下則不作分析,只是流于形式。
(五)成本管理缺乏全員性
多數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缺乏相應的引導和規劃,僅憑員工自覺無法做到實處。車間未產生廢品、節約水電是成本管理;技術簡化工藝,質量提升減少返工也是成本管理;倉儲提高存貨周轉率、銷售減少錯發漏發同樣是成本管理,這些工作中好的建議都是成本管理最直接的方式,只有加強引導,全員發動才能將成本管理做到實處。
制造企業目前的成本管理往往只是事后分析,在激勵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難以能調動全員積極性,對于企業的成本管控,市場競爭力是極為不利的。
三、完善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的對策
(一)成本管理理念的轉變
一個產品最大的成本構成是BOM的材料成本,其次才是制造成本。產品價值越高的企業,材料成本占比就越高,像汽車行業的主機廠,材料成本占到產品成本的90%以上。材料成本如此重要的情況下,僅僅把成本管理放在量產階段,顯然是不合適的。
企業應該設立專門的項目管理部門,對每一款新產品,設立對標產品,以售價倒推成本,再按結構將成本分解至各個研發模塊,對各研發模塊建立獎懲措施目標。讓各研發設計人員在設計初始階段就要考慮后期的材料成本。對于零部件的加工打樣階段,可以邀請供方技術人員一起合作開發,供方的技術人員提出的改善措施,避免研發人員紙上談兵,節約不必要的工藝設計過度。由量產后的成本管控,轉變為量產前的設計成本管控,使制造企業的成本管理提升一個很大的臺階。
(二)提升成本管理方法的科學性
將成本管理提前至研發設計環節,并非對采購環節和生產環節放任不管,而是雙管齊下,齊頭并進。采購環節的降本,制造企業要想在報價中占據主動的情況下,必須要有專門的核價部門,制訂出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核價方式。在研發樣件打樣合格后,核價人員就應介入供應商的報價環節。核價人員應該充分了解各種產品的生產特性,做出合理的核價措施,核價人員核價的結果只是數據的反饋,核價的每個環節,要有數據支撐,必要情況下,現場測量工時、材料稱重。對同行業的產品報價可用于參考對比。制造企業只有自己掌握了成本的第一手數據,才能在采購環節作出合理的降本決策。只有過硬的核價團體,才能夠確保供應鏈和諧共贏。
(三)成本數據失真的改善措施
制造企業的成本失真往往是生產部門對于工時測量和輔料定額設置不重視引起的。很多制造企業,工時測量往往是在量產上線時測量一次,每年需要調整工資時測量一次。這些工時測量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偶然性,員工往往存在故意拖延時間的情況。對大型制造企業,有專門的部門每月測量每個崗位的工時,對于相同崗位不同流水線的工時波動異常時,進行數據分析,對各車間設定獎勵機制,各崗位排名前列的員工給予獎勵。這種在日常工作的情況下測量的工時較為準確。
在輔料的標準用量設定中,可以選用產量最大的月份,計算各輔料的標準定額。后期每月對實際用量和標準用量,進行分析對比,節約的班組或流水線設定獎勵,各車間也可以發起改善措施,對于改善達到降本目的,給予獎勵。只有準確地確定工時和定額,核算的成本數據才能取信。
(四)成本預算和分析實行KPI責任制
制造企業產品的成本構成主要分為料、工、費三大塊,對三大塊成本的預算,應落實各部門KPI,各盡其責,才能使預算分析行之有效。年度成本預算制訂時,按年末單價和BOM用量制訂材料成本,設定實際生產成本的KPI。對量差產生的預算差異考核生產部門,對價差產生的預算差異考核采購部門,落實責任部門。對于人工成本,根據工藝部門設定的標準工時和人力提供的單位工時成本制訂人工成本預算。當實際人工成本與預算有差異時,工時差異考核工藝部門和生產部門,單位工時成本差異考核人力部門。制造費的可控費用主要有能源費和輔料費,能源和輔料根據往年歷史水平,并制訂下降目標作為預算基礎,實際費用與預算有差異時,考核生產部門。
以上三大費用,做好各部門KPI分解,每月月初召集相關部門召開成本分析會議,形成月度例會,分析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費用差異原因。只有這樣才可使成本分析行之有效,為企業帶來切實的降本作用。
(五)提升成本管理的全員性
首先,制造企業可以設置合理化建議投稿箱,凡對公司現下各環節工作過程中提出工作改善的,根據提出的合理化建議,預期成本改善帶來的效益,給予相應的獎勵,每年末統計改善成果,給予前十的個人開展評優、晉升加分項。其次,制造企業可以設置成本管理委員會等類似機構,每月組織一至二次會議,要求研發、采購、生產、銷售這四個模塊,提出成本改善目標,如研發內部可開展相同等級下,設計配件通用率等評比方式,將成本管理從上至下灌輸。只有設置發動全公司的成本管理活動,才能促進提升成本管理的全員性。
成本控制是制造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要做好成本管理,一定要摒棄以往錯誤的管理理念,引進成熟的管理方法和信息系統,制訂合理的考核機制,嚴格執行既定的目標,用有限的資源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
(作者單位為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陳雯.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的探討——國外制造業先進經驗的啟示[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6):142-143.
[2] 印鳳玲.制造業成本管理存在問題及改進[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1):91-92.
[3] 潘利萍.制造業成本管理存在問題及改進分析[J].會計師,2014(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