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麗
【中圖分類號】G6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220-02
1.高專院校舞蹈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面臨的難點
1.1師生互動的理念、認知不夠成熟。師生互動模式是建立在有效的溝通交流基礎上的,而不是簡單的要求學生和老師之間多談話、多對話、多交流。事實上,很多老師在高專院校的舞蹈教學活動中并不會有意識的去和每個學生產生交流,也不會特別注意去了解學生的想法、感受、面臨的問題等等。而作為學生,同樣在課堂上表現出對交流互動的不積極,即便在一些舞蹈動作或者理論知識上有疑惑、有異議,也往往不愿意去做過多交流。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師生互動模式的有效建立。
1.2舞蹈教學形式化,互動交流質量差。舞蹈教學的過程并不單純是某種動作、某個技巧的教學;而是包含了一種舞蹈藝術審美、舞蹈藝術鑒賞、舞蹈情緒體驗與情感交流等等。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老師不善于將舞蹈的感情融入到教學中去,學生也無法從舞蹈中體會到那種藝術的節奏和情緒。再加上舞蹈教學并不如同真實的舞蹈場景、演出場景那樣環境逼真,燈光、舞美、音響、道具、服裝俱全,學生也往往對各類舞蹈的感受偏于平淡,以至于在師生互動中好像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話題和內容可談,這就影響了互動交流的質量。
1.3師生互動模式不成熟,缺乏后續跟蹤與反饋。師生互動存在的意義不僅在于彼此交流看法,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反饋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導致一些院校的師生互動交流活動只停在表面上,成為孤立起來的活動。比如學生在學習蒙古舞的時候,有點把握不準蒙古姑娘在舞蹈中的性情表現;但作為老師在交流中也沒能給出一個特別明確的答復,而是指導學生去參照一下蒙古頂碗舞等幾種代表性的舞蹈。至于學生是否真的去做了參考,學生的問題是不是得到了解決,老師可能就沒有做好后續的跟蹤。這種師生互動顯然是不成熟的,缺乏對交流互動的問題、內容的跟蹤和反饋、優化和提升環節,影響了師生互動的質量。
2.高專院校舞蹈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的原則
2.1平等互動原則。師生互動是需要建立在師生雙方都有互動意愿的基礎上來進行的。特別是到了高專院校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不是小孩子或者懵懂無知的少年,他們有自己的性格習慣,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有自己的見解主張。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更應該把學生放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這并非是放棄教師的權威,而是要老師能體現出對一個高專院校學生的尊重,對一個成年人的意愿、個性的尊重。彼此尊重的基礎上,想辦法去建立一種良好的溝通氛圍,激發溝通意愿,這是保證師生互動效率的前提條件。
2.2自由氛圍原則。我們見過一些舞蹈老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會提出要求,要求大家發表建議或者看法,或者提出問題。其實老師的出發點是很好的,希望能幫大家解答疑惑,完成教學過程。但是,光靠硬性的提要求,或者單方面意愿的點名讓學生去回答問題,這種做法并不可取。因為即便學生去響應老師的要求,他們內心里可能根本就沒有對課程加以足夠的思考和關注。所以,老師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自由,讓學生感受到寬松的氛圍。這個氛圍是讓學生產生話語意愿的必要條件。氣氛寬松了,學生的頭腦往往會更加靈活,善于捕捉到舞蹈教學中的一些關鍵點或者興趣點,這就給彼此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2.3效果導向原則。開展師生互動,老師需要明白這一模式的意義和目的,做到以效果為導向。基于這樣的考慮,一些不利于教學效果達成的做法還是盡量要去避免。比如一些老師性格比較暴躁,在指導學生進行舞蹈動作的時候發現學生領悟能力差,或者動作做得不規范,可能會產生厭棄情緒。又或者一些老師受到個人事務情緒的影響,在和學生的溝通互動中沒有一個很好的情緒反饋,那這種互動也可能會帶來反效果。所以,老師們要以效果為導向,無論是在言行舉止方面、情緒控制方面,還是在其他的教學活動中都要積極做出調整,以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
3.高專院校舞蹈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的運用
3.1依托多媒體構建實景教學體驗,催生互動交流意愿。其實舞蹈和音樂、美術差不多,都是發展歷史久遠,風格類型多樣,技術技巧多元的一種藝術形式。傳統教學中把各種舞蹈的情境放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這本來就是不符合規律和原理的。現在隨著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日漸成熟,高專院校也是時候考慮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給師生的互動創造有利條件。
在網絡上,我們能找到的舞蹈教學資源其實有很多。有專業的舞蹈演員表演視頻,也有各地區民眾或者民間團體的表演作品,更有一些專業的舞蹈教學視頻等等。甚至在影視劇作品中也不乏一些非常好的舞蹈動作。比如著名演員成龍拍攝的《天將雄獅》片尾有一段帶有印度風情和現代氣質的舞蹈,還有很多芭蕾舞劇、歌劇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教學資源。
在這里需要重點提一下影視劇中的舞蹈。比如印度《巴霍巴利王》等知名影視作品,其中的舞蹈在影視圈以及舞蹈藝術領域中都是很受好評的,也在很多國際大賽中獲得過不少好評和獎項。而且,影視劇是將影視劇情和舞蹈內容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從舞蹈動作到舞蹈布景,再到故事劇情,情緒調動,甚至包括人物形象的包裝,環境感特別強。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情緒氛圍恰恰是傳統課堂教學中所欠缺的。所以老師可以適當通過這種影視劇作品節選或者舞臺劇、音樂劇節選等方式將學生帶入到一個舞蹈情境中去。在這個情境中進行舞蹈教學,不管是進行舞蹈審美藝術的點評,還是進行舞蹈表演中神情動作、情緒感染方面的指導,都會給學生一種鮮活、真實的感覺。這對啟發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舞蹈的興趣度都是有積極作用的。基于這種真實環境、多彩情境所開展的師生互動交流,其內容、質量都要比傳統教學模式好很多。
3.2圍繞主題內容開展師生互動討論。要保證交流的有效性,除了設置情境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去體驗、去感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交流意愿之外;圍繞主題開展討論也是一種有效方式。因為討論是一個互相交流看法的過程,是一個求同存異、相互論證的過程。這既有利于讓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也有利于學生去取長補短,彌補認知誤區。比如討論著名舞蹈《千手觀音》中舞蹈動作與舞蹈服裝之間的搭配藝術,這其實是有其研究意義和討論價值所在的。千手觀音中,各個演員的衣著基本上完全一致,而且是以金黃色調為主。那么,這種舞蹈服飾的搭配對展現《千手觀音》這個舞蹈的藝術美、思想境界等有什么幫助呢?其在舞蹈的視覺傳達、藝術審美、氣氛烘托等方面有怎樣的作用?老師還可以順著學生們的討論結果去做延伸,比如換個顏色的話,舞蹈視覺會怎么樣?利用PS軟件或者視頻編輯軟件的濾鏡功能,將服飾換成白色、紅色試試看效果會如何呢?
這樣的討論不再是局限于表面形式的交流,大家泛泛而談;而是在談論的時候需要互相引證、印證,要讓討論有說服力;甚至可以當場在電腦上測試不同著裝、不同音樂所帶來的不同效果。相比一些沒有實質內容的討論,這樣形式多樣、內容多樣的討論才真正富有教學意義和啟發意義,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研究精神。
3.3做好互動交流模式的跟蹤反饋。在高專院校舞蹈教學中,互動交流模式是一個健全的體系,而不單單是指師生互動的這個環節。為了保證效果,老師還需要在話題組織、課堂內容挖掘、學生情緒調動、氛圍營造、交流結果的監督、交流成果的跟蹤等各個方面逐步摸索形成一套體系,從而保證互動交流的有效性。
比如在“關于彝族、傣族民族舞蹈所體現的民族風情、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環節結束后,學生得出了哪些結論?繞肩、抖肩、掖腿立足跳、翻蓋手等,哪些舞蹈動作最能體現民族特性、民族風俗?學生是否了解傣族舞蹈產生的文化淵源?對于這些成果,老師可以通過抽選學生進行發言的方式來檢驗。對于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留存的疑問,需要后期查資料解決的問題,老師也可以記錄下來,待到下次課程的時候去進行跟蹤,或者幫助學生查詢資料,進行論證。這樣的互動交流模式將會最大化的轉化教學成果,也對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4.結語
在高專院校舞蹈教學中進行師生互動模式的運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對改善課堂氛圍,改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舞蹈藝術水平和素養等都有重要意義。但是師生互動模式的運用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推進,而不是單方面的去強調互動,或者強制性的要求學生去互動。因此,教育工作者還需要多加探索,有效推動。
參考文獻:
[1]雷雅迪.探究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舞蹈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8(16):73.
[2]夏莉娜.高職院校舞蹈教學策略探究[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9-51.
[3]丹纓.關于高職院校舞蹈互動式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