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國亮 萬曉強 雷波

【摘要】
目的:就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高危頸動脈狹窄患者圍手術期安全性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選人員均選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危頸動脈狹窄患者(60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結果:通過有效的分析發現,針對行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患者而言,其圍手術期出現并發癥的幾率較為接近,將兩組數據分析、比較,沒有發現存在較大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高危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治療中,支架置入和內剝脫術均發揮著明顯的效果,治療安全性較高,醫務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手術方式。
【關鍵詞】頸動脈支架置入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perioperative safety of patients with high-risk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treated by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Methods:th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60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7 to December 2019,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rough effective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close to that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arotid stent implantation an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fter data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both stent implantation and endodermis play an obvious effect, and the treatment safety is higher. 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choose a reasonable surgical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carotid stent implantation; Carotid endarterectomy; security
【中圖分類號】 R197 ?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6-250-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人員均選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危頸動脈狹窄患者(60例),在基于不同治療方式的前提下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其中,對照組的男性患者占比較大,有17例,女性占比較少,有13例,年齡在68至82歲之間,中位年齡為75歲;觀察組的男性患者同樣占比較大,有19例,女性患者相對較少,有11例,年齡在69至82歲之間,中位年齡為75.5歲。在研究開始前,已將有關內容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屬,征得了他們的同意。通過對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的分析、比較,沒有發現數據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實際的治療中,對照組實施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具體內容:給予患者全麻,亦或是局麻處理,實施穿刺,給予全身肝素華,并對患者實施主動脈弓造影,治療側頸動脈,使用90厘米長鞘交換置入頸總動脈,給予全腦血管造影,之后選擇合適的角度,促使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分叉展開,對病變位置的血管狹窄情況進行評價,注意做好腦保護,使用球囊予以擴張,將支架置于病變位置,在基于患者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考慮是否需進行后擴張;將腦保護裝置撤除,再次對患者實施頸動脈和全腦血管造影,將其結果與術前進行比較,術后實施雙聯抗血小板治療。
觀察組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具體內容:在全麻的基礎上進行手術,在患者的胸鎖乳突肌前緣做一個斜切口,充分暴露頸動脈鞘,游離顯露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保護好周邊神經;在阻斷頸動脈的前5分鐘,需使用肝素抗凝,以達到活化血凝時間的目的;靜脈給予肝素華后,需監測患者的頸動脈反流壓情況,如若反流壓為50mmHg及以上,就不需要轉流感,反之則需采用轉流感。沿著患者的頸總動脈做一個縱行切口直至頸內動脈病變段,將增生內膜和斑塊剝除,并將遠端內膜片予以縫合固定,使用0.9%氯化鈉液反復的對患者的動脈管腔進行沖洗,確保完全清除碎屑和漂浮的內膜片;針對頸動脈直徑小于5毫米的,需對其進行擴大成形處理,以規避術后再次出現狹窄情況。手術玩抽對患者實施抗凝,亦或是抗血小板、脫水降顱壓等治療,同時在圍手術期,義務人呢元要合理的控制患者的血壓波動,以避免患者出現腦缺血,亦或是高灌注的風險。
1.3 觀察指標
針對兩組高危頸動脈狹窄患者實施不同手術治療后,相關醫務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觀察患者在圍手術30天內是否有出現卒中、心肌梗死等并發癥,認真進行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數據的處理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計量、計數資料分別予以t、X2檢驗,經有效檢驗,如若數據P值在0.05范圍內,則說明滿足了統計學條件(P<0.05)。
2 結果
針對兩組高危頸動脈狹窄患者而言,分別實施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后,其圍手術期出現并發癥的幾率較為接近,將兩組數據分析、比較,沒有發現存在較大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在臨床中,頸動脈狹窄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癥狀,部分輕、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可無癥狀,而高危頸動脈狹窄,即便使用有效藥物進行治療控制,患者及極易出現腦缺血現象。有相關研究指出,60%以上的腦梗死均是經頸動脈狹窄而導致,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殘疾、死亡,治療此病的手術方式主要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和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效果明顯。一般而言,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與其年齡的增長有直接關系,在選擇手術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年齡、癥狀、血壓控制等因素,有研究指出,對于年齡在70歲以上的頸動脈狹窄患者而言,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安全性要高于支架置入術治療,但也有學者指出,年齡、基礎性疾病、麻醉方式等是影響手術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故兩種治療方式的效果比較還需進一步予以論證[1]。
在對患者實施手術前,想要進一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就需對患者的肺功能、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進行合理的評估,對于評估較差潛在風險較高的患者,可優先選擇在局麻下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同時,在對患者實施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時,影響手術安全性的高危因素則包含不穩定斑塊、狹窄嚴重程度、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對于嚴重狹窄病變的患者,考其狹窄段的血流較細,在手術時增加了導絲通過的難度,盡可能損傷斑塊,增加圍手術期發生卒中的幾率,嚴重患者在選擇手術方式方面,更請先與對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或降低同側卒中的風險[2]。另外,不穩定斑塊也是影響支架置入術出現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手術前合理評估患者的頸動脈斑塊性質,有利于降低降低手術風險。近些年來,隨著醫學影響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手術前,可采用多種方式來評估患者的斑塊穩定性,包括B超、CT、血管造影、MRI等,如若檢查結果發現患者的斑塊不穩定,特別是合并重度狹窄病變患者,在選擇手術方式方面更傾向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此手術可規避支架置入術存在的手術風險,降低了患者術后發生卒中的幾率[3]。
此外,針對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在基于理論前提下,對其實施血管造影檢注入造影劑,就加重腎臟符合,從而引發造影劑腎病,情況嚴重的還會出現不可逆腎衰竭,所以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更為合適;針對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特別是對策頸動脈重度狹窄,亦或是閉塞的環責,其手術風險更高,在選擇手術方式方面,目前還未得到定論。
通過本研究可發現,針對兩組高危頸動脈狹窄患者而言,分別實施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后,其圍手術期出現并發癥的幾率較為接近,將兩組數據分析、比較,沒有發現存在較大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高危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治療中,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內剝脫術均發揮著明顯的效果,治療安全性較高,醫務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手術方式,并做好術前風險評估工作,進一步對患者的基礎情況、高危因素、麻醉風險等進行了解,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吉訓明,凌鋒,李慎茂,等.血管內支架置入術治療高危頸動脈狹窄[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8;37(6):542~546.
[2] 廉慶北,史懷璋,徐善才,等.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后高灌注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8,08(10): 550-552.
[3] 王盛,陳忠,劉暉,等.雙側CAS不同血運重建方式療效的對比分析[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9,34(6):47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