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雯
摘要:跨文化交際,就是針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一種交流溝通。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跨文化意識應該是教師素養中必備的。對外漢語教學,教的是不僅僅是語言更是一種文化。對外漢語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活動。文化是根植于語言背后的心理上的社會習慣及社會民俗。而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其一就是使得學習者與母語為漢語的人交流的順暢、得體與自然。不僅僅是語法層面的準確才能保持交流溝通的順暢,其背后要擁有一定的對于目的語文化的理解與寬容。所以對外漢語教學不僅無法脫離文化教學,還應該將其放在重中之重,因為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深刻的了解中國文化不僅可以提高習得者的興趣,還能夠輔助語言理解。
關鍵詞:對外漢語;跨文化意識;教師
一、教師跨文化意識的作用
(一)教師的跨文化意識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習者具有不同的目的性。但是目的性有強弱,學習的積極程度也有高低。如果學生對于漢語的學習從一開始就是覺得很難或者是有抵觸情緒,那么接下來的教學就會遇到很大的阻力。不同國別的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在固有的文化背景下,或多或少會產生很多偏差和疑問。跨文化意識也體現在,很多問題不只是中國人的習慣,它的背后是有一定淵源的。而讓同學們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心理,才能進行更好的教學與理解從而進行順暢的交際。進行了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提高進一步就會提高教學質量。
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學生會更容易接受當地的文化。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帶有文化色彩的小短片,或者是運用交際活動游戲來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常用的場景模擬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們的語言對話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潛移默化的讓大家接受。不僅僅是像春節這些典型的節日文化,在其他成語或者詞語教學都可以進行引申。
(二)教師的跨文化意識可以增強課堂管理效果
不同國家的上課狀態、松緊程度、師生關系各方面都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對于老師的要求也不相同。舉例說明,首先在泰國,老師要穿正裝上課,特定的日期要換不同顏色的衣服。而在中國教師著裝相對隨意,雖然也有約束,但相對于很多國家要求并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缺乏跨文化意識或者其他原因就可能對教課老師產生誤解從而產生抵觸情緒。所以跨文化意識要求老師要首先想到這樣的情況,提前進行規范。其次,中國課堂相比歐美等國家紀律要求高,老師更注重整體學生的情況。所以如果缺乏跨文化意識就會使得一些學生產生誤解,老師也會覺得很莫名。
所以在第一堂課開始之前,教師就應先立好規矩。這樣不僅可以慢慢使得同學理解,而且課堂紀律也好管理,課堂活動的質量也會提高。相對于年齡層次小的漢語學習者來說,坐、起立、謝謝(老師)、舉手等一系列課堂用語都是可以第一節課進行教授的。舉手相當于學生的體態語。所以其實不管教師還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或多或少在進行著一些跨文化交流。
(三)教師的跨文化意識可以幫助學生度過文化適應期
文化適應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發展過程。跨文化交際要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因為不同的思維習慣、表達方式的差異形成交際障礙, 引發文化沖突甚至文化休克造成交際失敗。不同國家, 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明顯差異, 不同文化背景下, 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文化碰撞, 在面對這些差異時, 由于陌生和不熟悉而產生迷茫、害怕心理, 甚至因為無法適應而產生心理上的抗拒、逃避。所以如果不能在交際過程中排除文化障礙, 則會導致交際失敗, 無法順利進行教學。
這個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運用自己的跨文化意識,有效的排解學生的抵觸情緒,盡快度過“文化休克”階段。可以使得學生對于一些事情雖然仍然不喜歡,但是可以接受和理解,可以對文化的差異持有更客觀、寬容的態度。與此同時,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也提高了,愿意也能夠與當地人交流,也有了一些當地的朋友,對自己應對新環境的能力更有信心了,失望、焦慮的心情也會漸漸消失。
二、如何培養教師的跨文化意識
(一)文化差異意識
樹立文化差異意識,要首先認識到文化之間是有從差異的,并將這種意識貫徹到跨文化交際中去。如果忽視這些差異就會造成交際上的障礙。如果沒有這個差異意識,在發現學生的一些文化和自己不同的時候可能會產生失望、抵觸等等。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僅僅在教學內容上師生會進行交際,在日常交流中也會涉及到很多跨文化的問題。我們不能認為與我不同的文化就是錯的不對的,比如歐美文化過于開放,我們認為這不對,相反,我們要去尊重不同的文化。在交際開始前,我們把差異意識牢記在心,就會避免一些交際困難。在本能的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衡量對方的做法的時候就難免會產生一些交際障礙。
除此之外,有差異意識的同時,也是要求我們去平等的對待各個國家的一些文化,也就是“平視”。不因自國文化而盲目自大也不要因為國力等等而自貶,這樣才不會迷失自我。文化本就是有差異的,我們要理性對待。但是我們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我們要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自信,也要努力傳播。
(二)“多文化”漢語教師
成為一個“多文化”的漢語教師,是跨文化意識存在的結果。對外漢語教學不僅僅要對本國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要有對“異文化”的敏感度和關注。首先就是自己的學生國源。這樣才能調整自己的行為或其他標準,還有禁忌等等。從了解到理解再適應,我們每天都在和學生打交道,這些都是跨文化交際和進行著文化融合。”在生活的時時處處接觸異文化。在接觸與運用中,要以“平視”的態度去理解該文化中與自己母語文化相異的表現,以達到適應的目標。從“了解”到“理解”,再到“適應”,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通俗地說,適應就是“見怪不怪”。我們必須適應學生或環境的異文化,否則無法進行教學活動和正常生活。“教師的跨文化適應該是雙維度的,既要保持中國文化傳統,又能夠和主流社會成員建立并保持良好的關系,進而和所在國的人們產生互動性影響,這就是一種文化融合的態度。”
結語:
本文通過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入手,在三方面進行了闡述分別為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增強課堂管理效果、可以幫助學生度過文化適應期。接著提出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意識。這種跨文化意識不僅僅要應用到教學上,在師生相處的過程中也無時無刻不應用到。
參考文獻:
[1] 畢繼萬.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J].語言教學與交際,1998(1).
[2]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研究及其與外語教學之間關系[J].漢語學習,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