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芬
摘要: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小學生的素質培養要以德育教育作為主要原則。品德教育關系到小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是學生立身做人的前提。小學教師切忌把教育工作完全放在學生的智力培養上,如果重智育而輕德育,只會讓小學生畸形成長,最后發展成德不配才的結果。針對小學生的德育問題,僅憑學校一方的努力是不足的,教育工作者應當聯合家長的力量,通過家校共育視角來優化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充分促進小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進步。
關鍵詞:家校共育;小學德育教育;要點;對策
小學生剛剛步入學校生活,會接觸到更多陌生的人和事物,所體驗到的教育模式也與家庭教育存在區別。若小學生的家風優良,暫且不必擔憂在學校中的表現。如果孩子在家里深受家長的寵愛,在百依百順中造就了“紈绔”的性格。那么在學校中,必定會與其他同學和教師產生矛盾。對此,學校和家庭必須共同承擔品德教育的職責,規正小學生的不良習性。引導小學生懂禮儀,知進退,規范日常行為,成為品德優良的陽光少年。
一、家校共育視角下開展小學生德育教育的要點
(一)良好的溝通
良好的溝通是家校共育合作的前提,如果想要讓家庭和學校的德育教育現狀有效獲得改變,家長和教師就需要積極建立聯系,相互了解學生在家中或是在學校都有什么樣的表現,這樣才能針對性的制定德育培養策略。對此,溝通的渠道要保證交流的高效化[1]。如果只是單純交換電話號碼,那么電話溝通的效率必定十分低下。若是將溝通途徑換為微信、QQ等方便的形式,那么家長和教師之間的聊天頻率將會有效增加。家長可以在溝通的過程中跟德育教師取經,了解科學的品德培養策略。德育教師也可以結合小學生在家的具體表現,分析學生的性格缺陷,調整品德培養的側重點。
(二)理念的共識
家校共育的德育教育效率有時十分低下,其主要原因在于家長和教師的德育理念沒有達成共識。有些小學生在家中由爺爺奶奶一輩代為照顧,享受的是“皇帝”一般的待遇。當教師實施品德教育時,有些習性不佳的小學生需要規正個人行為習慣,導致會在教育的過程中受苦。這很容易讓家中“隔輩親”的監護者產生不滿,進而追責學校,激化矛盾,更有甚者會為教師扣上“體罰學生”等莫須有的黑帽。因此,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中,教師一定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讓家長了解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切德育培養都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當雙方理念形成共識,教師的德育教育才會解開“緊箍咒”的束縛,獲得家長的支持。
(三)德育的優化
在當前家校共育的德育教育模式中,品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進行優化。許多小學的品德教育依舊采用陳舊的傳統形式,將教材當做品德教學的唯一途徑。小學生固然心性比較單純,但在情感方面也十分敏感,僅僅通過教材這種敷衍形式的德育教學難以滿足小學生的成長需要[2]。小學教師需要與家長相互商討,積極創新德育教育策略,通過心理輔導、傳統文化教育等多種途徑,激發小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熱情。針對每個階段的德育教育成果,教師和家長要及時相互反饋,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推動小學品德優化教育的順利施行。
(四)豐富的合作
時至今日,大多數小學的家校共育合作模式還停留在以“家長會”為主的交流形式上。這樣的合作交流看似開誠布公,實則弄巧成拙。如今的家長會已經難以達到良好的品德教育效果,如果小學生在學校有調皮搗蛋的行為,開家長會時他就會擔憂教師對家長“告狀”,從中產生反感的心理,對教師和家長滋生疏遠的感覺,繼而抵觸教師和家長安排的德育教育。學校和家庭的合作共育應當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內心感受,不要將學生排除在外,也不要讓合作模式過于單一。教師、家長、孩子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集體,需要在互動交流中實現思想品德的滲透教育。
二、家校共育視角下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對策
(一)對家長開展德育教育培訓講座
論品德教育,家庭和學校是兩個同等重要的教育環境。在學校,教師固然有過硬的品德教育素養。但在家庭,家長卻未必有相同的教育能力。比如某些家庭,家長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當小學生品行出現瑕疵,便不由分說進行體罰教育。再比如某些家長,教育的力度過于軟弱。小學生犯了錯誤只不過是被不痛不癢的說教幾句,導致某些小學生收斂數日便故態復萌,而這些情況都是家長德育教育能力缺失的表現。針對這個問題,學校需要對家長開展德育教育培訓講座,讓家長能了解到科學的品德教育方法,同時能從教師這里獲取德育經驗,讓家校共育模式能夠做到平衡發展。
(二)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
在我國數千年來沉淀的傳統文化中,不乏專注品德教育的經典華篇,比如《朱子家訓》《弟子規》等等,而這些傳統文化可以作為家校共育的合作橋梁,將德育教育潤物無聲的滲透其中。比如弟子規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這句話教育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清潔習慣,可以在家庭環境中教育小學生去嚴格遵守。而“步從容,立端正”教育小學生要端正自身的行為姿態,可以由教師監督改正。總而言之,以弟子規為例的傳統文化篇章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思想,對家庭和學校兩方環境都十分適用,教師和家長都可以參考傳統文化中的品德教育來制定標準,有效提高家校共育的德育教育質量。
(三)定期開展心理輔導教育
在小學實施德育教育要定期結合心理輔導,觀察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根據結果進行準確分析,判斷德育教育是否獲得實效。由此,才能發覺家校共育德育教育合作中的不足之處,及時加以彌補。比如某學生在接受一段時間的德育教育后,通過心理輔導,發現學生對家庭生活產生一定的抵觸感。通過調查分析發現,是家長沒有以身作則的緣故。家長一面勒令小學生說話要禮貌待人,但有時卻當著小學生的面說出臟話,讓小學生產生心理不平衡的感覺。通過心理輔導發現原因,教師再與家長進行溝通,建議家長改正說話時的不良習慣,為學生做好表率,也讓家校共育視角下的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更加順利。
結語:
如果學校費盡心力的開展德育教育,而家庭依舊維持著溺愛培養,那小學生的品德教育就有如空中樓閣一般,不會獲得有效落實。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效果需要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家庭和學校需要公平合作,互相幫助,共同營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環境。雙方實現教育信息共通,達成教育理念共識,這樣才能齊心協力,讓小學生始終如一的處于優秀的品德教育培養當中。
參考文獻:
[1]祁潔瓊.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學生德育教育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2):160.
[2]顧琳.構筑德育教育金字塔——小學“家校共育”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7(30):91-92.